谷鹏
(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200)
在现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硅外延材料是常见的基础材料,同时也被应用在分立式器件中。重掺杂硼衬底轻掺硼外延片(P/P+)主要应用于CMOS 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器件工艺,可有效改善抗闭锁性能[1];P/P+外延片也可应用于微波功率LDMOS 器件[2]。在当前我国的集成电路中,8 英寸的有着最大的从含量和使用。然而8 英寸P/P+硅外延材料的国产产量也无法符合实际的需要,同时产能也难以满足市场的使用需求[3],由于存在N 型杂质补偿、高密度的失配位错、均匀性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P/P+外延材料的生长一直受到制约。王启元等对6 寸桶式炉生长的P/P+外延片的均匀性控制进行了阐述[4];吕婷等改进了两步生长工艺,获得了高均匀性的6 寸P/P+外延片[5];安静等对6 寸平板炉的P/P+外延片的生长工艺进行了研究[6];以上均未提及8 英寸等更大尺寸的生长工艺和均匀性控制方法。刘小青等研究了单片外延炉制备的8 英寸薄层硅外延片的工艺,但重点是重掺N 型衬底N 型(N/N+)外延片,未具体研究P/P+外延工艺[3]。
本文通过单片外延炉制备薄层8 英寸P/P+外延片,探索优化P/P+外延工艺的均匀性控制和缺陷控制,为8 英寸及以上大尺寸的P/P+外延片产业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使用ASM 公司的E2000 型单片外延炉,开展相应的工艺试验。参考图1 结构。将石英腔体置于水平位置,其中放上能够旋转的石墨基座,并且在四个边缘处和基座中心处,都进行温度探测,做好相应的控制。每次生长1 片,从腔体前法兰流入工艺气体,然后从后法兰流出。
在本研究中,选择8 英寸掺硼(Boron)杂质衬底作为实验材料,其电阻率是0.002-0.003Ω·cm 范围中,生长用三氯氢硅(SiHCl3,简称TCS)
实验参数:外延层厚度w 为4.0μm,电阻率ρ 为0.35Ω·cm。
使用工艺为常压外延工艺。在外延生长之前,要针对衬底利用氯化氢(HCl)做好原位腐蚀抛光,从而将表面上存在的一些剩余的氧化层(SiO2)去除。在外延工作中,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本征覆盖层的生产,对衬底杂质进行抑制。第二步主要是加入掺杂剂硼烷(B2H6)。
硅片表面分析仪在利用中,能够对外延片颗粒分布测量;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法(FT-IR),对外延层厚度分布策略;使用汞探针电容电压法(Hg-CV),对电阻率分布策略;使用扩展电阻法(Spreading Resistance Profiling,SRP),对系统本征值以及外延层过渡区进行策略。如果厚度电阻率不均,需要利用公式:均匀性U%=(最大值Max-最小值Mi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100%计算。
图1:反应室结构
图2:本征外延层的SRP 曲线
外延生长前,需要对生长系统进行自掺杂验证。验证的方式是测试系统本征值。在轻掺硼衬底上生长10~15μm 左右厚度的本征外延层,使用SRP技术测试本征外延层的剖面分布和平坦区电阻率。图2 为测试结果,横坐标为由外延表层至衬底方向的深度,纵坐标为本征电阻率数值ρi。
本征1 外延层曲线平坦,至衬底的过渡区,曲线光滑自然过渡,外延表层测得的电阻率数值ρi约为900Ω·cm(本征要求>300Ω·cm),说明系统自掺杂质较小,原料气体TCS 满足使用要求;
本征2 外延层曲线平坦,但在过渡区出现高阻夹层,说明系统存在N 型杂质补偿,形成高阻PN 结,且外延层为N 型,不满足P型外延的生长要求;
本征3 外延层曲线不平坦,越靠近表面,本征电阻率ρi越高,达到6000~10000Ω·cm,虽然没有高阻夹层出现,但说明系统仍然存在N 型杂质补偿,只不过外延层仍然为P 型,同样不满足P 型外延的生长要求。
如果我们在本征2 或本征3 的系统条件下,进行P 型外延生长,片间一致性就会不可控,电阻率变得不稳定,且均匀性变差,不满足集成电路或器件的使用要求,因此外延生长前,必须对系统进行本征验证,只有达到本征1 的结果时,方可进行外延生长。
由于硼原子与硅原子直径相差较大,重掺硼衬底内,晶格畸变较严重,存在失配位错缺陷,在此衬底上生长外延层,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将此缺陷放大,形成滑移线[7]。外延片滑移线的形核与增殖与温度梯度存在密切关系[8],对于大尺寸单片外延炉来说,对于边缘和中心的温差θ,P 型外延片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并且温差θ 在大于θt情况下,产生大量滑移线增殖。具体参考图3。当温差θ=-40℃时,滑移线已经存在,并且总长l 达到181mm,如图3(a)所示;当θ=-45℃时,滑移线总长l 为23mm,总长和数量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见图3(b);当θ=-50℃时,滑移线总长l 和数量均为0,见图3(c)。因此,该P 型外延片滑移线形核的温度门槛值θt应在-45℃~-50℃之间,在调整温区过程中,温度偏差θ 必须小于θt,否则就会形成失配位错,引起滑移线增殖,使晶格质量下降。
大尺寸单片外延炉容易发生边缘自掺现象,主要表现为重掺衬底杂质通过边缘进入外延层,引起边缘电阻率降低,分析原因可能是单片外延炉有着偏高的生长问题,特别是和一些其他的感应加热的炉比起来,通常温度为1150℃左右,但是普通的平板式外延炉的温度是低于1100℃,如果温度太高,容易衬底杂质逐渐向四周呈现分散的效果,这就降低了外延层电阻率,特别是边缘电阻率,产生明显的降低。因此,适当降低外延片边缘的温度,可以提高边缘电阻率,但提高的幅度是有限的,在设备自掺杂较重的情况下,这种手段效果不明显。对于8 英寸的薄层外延片,为了改变其周围电阻率,确保温度是1150℃,并且在H2流量以及恒定的温区下,设置TCS 流量,能够让G 实现2.5μm/min,3.5μm/min 和4.5μm/min,沿外研片半径r,测量中心点电阻率ρc、1/2r 电阻率ρ1/2r、据边缘10mm 处电阻率ρ10mm、据边缘6mm 处电阻率ρ6mm和据边缘3mm 处电阻率ρ3mm,数据趋势图见图4。在生长速率快速加大的情况下,径向电阻率就会减小,同时边缘3mm 电阻率增加,产生的另外现象为,如果生长速率大于3.5μm/min 时,其最大的电阻率就会从边缘10mm 逐渐改变成为6mm。因此,在生长速率增加的情况下,会降低系统自掺杂的影响区域。
实验说明,通过提高外延生长速率,也可以降低大尺寸P 型薄层外延片的电阻率不均匀性。
图3:不同温度偏差下硅外延片的滑移线分布图
图4:生长速率不同,沿半径不同位置点的电阻率改变
单片外延生长系统制备8 英寸薄层外延片,通过本征测试来验证生长系统是否满足生产;通过调整边缘和中心温差来改善失配滑移的形核;对外延生长速率提高,增强边缘3mm 的电阻率,显著改善外延片边缘位置的电阻率,防止不均匀问题的产生。将之上的策略综合起来应用,能够使得8 英寸薄层P 型外延片产生明显的离散现象,从而增强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