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2020-04-23 01:58丁水芳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丁水芳

(东华理工大学 抚州师范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1 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并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深挖各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课堂讲授重要内容;要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18年江西省教育厅顺应教育部改革,要求江西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试点,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积极响应号召,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试点项目。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把“思政育人”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2 厘清“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样的四个字,但语序上的变化,却使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政课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词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通常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等课程。由于“思政课程”的特殊性,其在育人方面更强调政治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真理性[2]。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涵义可概括为:通过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彰显教书育人的责任[3]。“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新的政治工作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这一理念要求在知识传播中注重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虽然内涵不同,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相反,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思政课程”为“课程思政”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育人方向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而“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思政课程”的相对“不足”。两者互为补充,最终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补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点,也要传播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引导学生进行制度比较、文化比较、道德比较,帮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现状

在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试点之前,笔者分别在部分学院学生和教师中发放问卷,调查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育人”渗透的现状。

表1 学生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教材

从表1可以看出,超过50%的学生认为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偶尔涉及“思政育人”内容。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学生们表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基本还是以课本知识点为主,对德育关注不多。同时,他们认为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政育人”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国的人文、政治现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表2 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

注:“1”表示“非常必要(困难)”,“2”表示“必要(困难)”,“3”表示“一般”,“4”表示“没必要(没困难)”,“5”表示“完全没必要(完全没困难)”。

从表2可以看出,79%的英语教师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育人”内容是“非常必要”或“必要”。但同时也有71%的教师认为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有难度。大多数教师表示虽然他们都认为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育人”内容,但过去这方面的主观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是偏重语言知识点的传授。另外,很多教师觉得自己没有经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内容费时费力,最后往往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总之,目前“思政育人”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方面:

3.1 教师思政意识不足

大多数英语教师对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育人内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地把思政内容设计进教学的能动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注重的是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另外,有些英语教师即使想把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但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任务重,都是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思政知识点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寻找思政融入点,如何把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联系起来。

3.2 教材内容西方元素过多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来说,学生的语言文化输入主要来源于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而出版社在组织编写教材时,为了保证英语语言的原汁原味,往往大量使用西方原版文献为素材,反映的多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制度。以某版本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为例,全书1-4册80篇文章,基本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知识。这种教材编写导向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语言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都必然附着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4]。大学英语课堂中,中国本土元素和西方元素比例的失衡必然造成如下现象:一是学生思想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5];二是西方文化长期的渗透使得学生热衷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削弱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三是学生学习的都是怎么表达西方元素,却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元素,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

3.3 教学目的功利化

大学英语教育还是以分数为风向标,以通过四、六级考试及研究生考试为导向。目前对专业考核的一个量化指标就是就业率和考研通过率,这使得很多大学为了提高四级通过率以及考研成功率,采取了一切为了过级的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程就变成了一门“英语过级课程”,甚至完全沦为了应试教育[6]。这种观念必然使得大量教师专注研究各类过级技巧及过级规律,忽略了英语教学中“思政育人”的功能,最终阻碍了“思想政治育人”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

4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如何把“思政育人”内容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需要广大英语教师不断努力,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当前,实现“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有三个:一是提高英语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思政能力;二是改革教学内容;三是去除教学功利化。

4.1 提高英语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和“思政育人”能力[7],教师必须坚定地树立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意识,时时处处不忘育人的职责,改变以前忽视正确政治思想传播的倾向。首先,英语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的统一。大学英语教师不能只传授英语听说读写知识,更要塑造学生品格,要把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其次,英语教师要提升思政育人能力。英语教师要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新视角出发,兼顾通识教育,寻找英语课程和思政育人的有效融合点。再次,英语教师要坚持言传身教的统一。教师自身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做出示范,成为学生的榜样。

4.2 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在教材选取或编写过程中,要牢牢树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选取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素材,比如中国文化、经济、历史、哲学等素材,或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思想家和政治家。课后练习中,可以设置中西文化对比辩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整合线上线下思政教育资源,如通过慕课“中国文化概况”和“大学英语文化课程”让学生学习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哲学、民俗、地理等中国元素,提升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4.3 去除教学功利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谨记教学的目的不是机械化地应付考试,教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教师本人首先要用“思政育人”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抛弃过去应试教学模式,构建思政和专业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多层次、多维度展示教学内容[8],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多方位融入思政内容的授课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5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1》综合教程为例,面向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18级法学专业学生设计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5.1 课前挖掘(备课)阶段

课前仔细阅读全册课文,共18篇文章,发现教材的编写集中在梦想追求、大学新生、纳粹故事、伟人故事、水资源问题和网络上瘾这六个单元主题。每一单元含有三篇文章,前两篇选材为西方元素,最后一篇选材为契合主题的中国元素。我们从中寻找思政教育的融入点,重新撰写思政改革版教学大纲,重新设计教学,做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5.2 教学阶段

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I》综合教程第一单元The Pursuit of Dreams 为例, 面向 18 级法学专业学生设计渗透思政育人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5.2.1 课前导入

第一单元主课文“Deaf DJ”主要讲述了主人公Robbie Wilde双耳几近失聪,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成为打碟师的梦想。次阅读材料结合了中国元素,介绍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所追求的中国梦。对梦想的追求,对自我的挑战无疑是本单元思政元素的重要融合点。笔者利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让学生观看TED视频《成功的八个秘诀》,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要素;让学生观看视频《习近平阐述中国梦》,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梦想,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让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5.2.2 课中渗透

次课文“From the American Dream to a Chinese Dream”主要讲述俞敏洪克服种种挫折,实现梦想的故事。俞敏洪是同学们熟悉的人物,他的故事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在讲述这篇课文时,首先设问“what are the challenges Yu Minghong has run into over all the years he has been chasing his dreams?” 引导学生关注俞敏洪在追求梦想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让学生明白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然后设问“What is his attitude toward hardships and failures?” 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发现俞敏洪面对挫折时的乐观态度。通过讨论,让学生从俞敏洪的故事中领悟积极乐观面对人生挫折,顽强拼搏,追逐梦想的人生观,从而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在追逐梦想时遇到的挫折,培养健康健全的独立人格。

5.2.3 课后巩固

课后思辨性写作、中西文化对比、翻译和课本剧再现等方式都是内化拓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根据第一单元“The pursuit of Dreams”主题,笔者创建了中西文化对比主题“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Dream and American Dream?”通过对比,让学生们了解到美国梦主要指个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而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强调国家、民族和个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个人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相连,从而培养学生从小我到大我的爱国情怀。

6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受众面广的通识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宣扬国家意识、培养公民人格的一个很好途径。另外,大学英语课程因其语言的特殊性,必然承载一定的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在大学英语课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正确客观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在接触西方文化时能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时能够具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