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平,李志刚,马文峰,马 良,王 磊,闫霍彤,王浩博,袁 帅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奔腾开发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消费者愈加重视对汽车外观的审美,不再仅仅是关心车型的基本机械性能、制造工艺,因此,众多汽车制造商也愈加重视人们对车灯的看法以及态度[1]。
后尾灯作为汽车外观的一部分,不但要符合法规上安全性的要求,满足基本照明功能及信号功能要求,同时还要满足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如外型要与整个汽车的外型融为一体,美观实用,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要求,使驾驶员和乘客感到舒适、方便。因此,随着灯具技术的发展创新及LED光源的大量应用,后尾灯结构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完善,制造也越来越考究。目前,后尾灯中的后位置灯越来越多采用LED光源与散射材料相结合来实现均匀面发光效果,但2个后尾灯相邻的位置灯之间的不亮间隙至少有25mm,不亮间隙较大,如图1所示,后尾灯的夜间点亮外观品质较差。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后位置灯发光结构,通过采用此种结构,可以极大地减小两相邻后位置灯的不亮间隙,提升后尾灯夜间点亮的外观品质。
图1 不亮间隙示意
2个相邻的后尾灯,包括位于乘用车侧围位置的后尾灯及位于乘用车后背门位置的后尾灯,均包含后位置灯功能,如图2所示。
图2 后尾灯示意图
影响两相邻后位置灯的不亮间隙大小的结构,主要包括侧围后尾灯的外面罩、壳体、侧装饰板、附加面罩以及后背门后尾灯的外面罩、壳体、侧装饰板、附加面罩,如图3所示。
以侧围后尾灯为例,后位置灯点亮后的可见发光面即附加面罩结构,传统后位置灯的附加面罩结构距离后尾灯外面罩边缘,有壳体和侧板两个结构遮挡,且均为不透明实体结构。由于后尾灯安装于整车后,会长期随着整车进行振动,为了避免长期振动后零件之间出现干涉摩擦出粉,影响外观品质,所以零件与零件之间需预留足够的安全间隙,一般为1mm,即后位置灯的附加面罩与壳体、壳体与侧装饰板、侧装饰板与外面罩边缘均需要预留安全间隙1mm,且壳体在出模可行以及壳体带有焊接面的前提下,壳体内侧距离外侧焊接面边缘厚度一般为5.5mm,侧装饰板在出模可行的前提下厚度一般为2~2.5mm,这样综合起来,后位置灯的附加面罩距离外面罩的边缘一般为10.5~11mm。
同样地,后背门后尾灯的后位置灯附加面罩距离外面罩的边缘一般也为10.5~11mm。另外,为了避免由于后尾灯自身的加工公差、钣金位置公差以及安装公差的累积而导致2个后尾灯距离过近或干涉,在后背门打开、关闭或在颠簸路面振动时,2个后尾灯由于距离过近干涉而导致尾灯破损,所以侧围后尾灯的外面罩与后背门后尾灯的外面罩设计时会预留足够的安全间隙,一般为4mm。这样看来,侧围后尾灯的后位置灯附加面罩距离后背门后尾灯的后位置灯附加面罩一般为25mm,不亮间隙较大,夜间点亮外观品质较差。
新型后尾灯结构如图4所示,影响两相邻后位置灯的不亮间隙大小的结构,主要包括侧围后尾灯的外面罩、壳体、附加面罩与后背门后尾灯的外面罩、壳体、附加面罩,此时2个尾灯的侧装饰板对于后位置灯不亮间隙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图3 传统后尾灯结构
图4 新型后尾灯结构
与传统后尾灯结构相比,将两后尾灯的相邻区域由传统的不透明的壳体结构及侧装饰板结构改为透明的外面罩结构,将壳体及侧装饰板均向X向退移,即将后位置灯发光区域由传统的被壳体及侧装饰板封闭包裹改为设计成敞开式结构,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小2个后尾灯相邻的后位置灯的不亮间隙。
以侧围后尾灯为例,后位置灯点亮后的可见发光面即附加面罩结构,考虑与退移后的壳体安全间隙及壳体与外面罩的焊接面结构,这样附加面罩距离外面罩内侧一般为2~2.5mm。由于后尾灯侧面为透明的外面罩,焊接长度较长,为了保证焊接强度,外面罩厚度一般为4.5mm。这样综合起来,后位置灯的附加面罩距离外面罩的边缘一般为6.5~7mm。
同样,后背门后尾灯的后位置灯附加面罩距离外面罩的边缘一般也为6.5~7mm。另外,侧围后尾灯的外面罩与后背门后尾灯的外面罩设计时同样会预留足够的安全间隙,一般为4mm。这样看来,侧围后尾灯的后位置灯附加面罩距离后背门后尾灯的后位置灯附加面罩最小可减小到17mm,极大地减小两个相邻的后位置灯的不亮间隙,夜间点亮外观品质得到改善,如图5所示。
图5 新型后尾灯结构的相邻后位置灯不亮间隙示意
通过本文提出的新型后尾灯结构,使后尾灯的后位置灯在夜间点亮时,可极大地减小不亮间隙的长度,增强后位置灯的立体点亮效果,提高夜间辨识度,提升灯具的产品品质,使灯具具有较强的科技感与美感,成为整车造型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