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
1965年7月的一天傍晚,吉水县南坪公社的社长钟秀达同志来到我家,说公社决定让我第二天去螺田粮管所参加县粮食局举办的助征训练班。在计划经济时代,每年夏秋两季农民向国家缴纳公粮,国家按照一定的统购价格收购。每到秋粮收购时,各粮所会出现人手短缺的情况,需要请人帮忙,这种人叫助征人员,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临时工。
第二天,我带上简单的行李来到螺田粮管所,那里早已聚集了五六十人。训练班主要讲了三方面内容:一是为什么要助征,二是如何助征,三是老职工示范工作,我们参观学习。第二方面内容是重点,训练班的老师反复强调:首先要看粮食是否干燥合格,那时没有速效检测仪器,只能用牙咬,有响即可;其次要看粮食的纯度,主要是看粮食里是否含有稗子、沙、土等,检查方法包括用钎子插、用撮箕倒;第三是服务态度要好,千万不能与交粮人发生争执。
为期一周的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水南粮管所。当时的水南粮管所分为几个部分,泷江从东向西流经水南镇,水的南面是粮管所的主体部分,水的北面有一个收购点,距水南镇20里地的西部罗家埠也有一个收购点。所里安排我去水北的收购点,主要收水北一带的粮。收购点里只有一个姓周的同志,保管、调运工作都是他做。他要我负责检验,他负责过磅。检验工作难度较大,送粮人少还好说,可慢点来,人一多就容易紧张、出错。为了有一个良好的秩序,我恳请送粮人排好队,告诉他们拥挤不但误事,恐怕还会出事,好在他们都能配合。因为大家都是用箩装谷,我只好用撮箕倒谷(我觉得钎子细长,检验起来盲区大),这样检验的面积大,看得清,该过的过,該晒的晒,该筛的筛。大家都能相互理解,所以我工作起来还算顺利。尽管如此,但我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一天傍晚,上灯了,有个人来叫我去船上检谷。我一看是岳叔,就知道事情难办了。我只好到所里将情况说明,请求所里增派人手。果然,船里的谷不但不干燥,稗子还多,经过大家的耐心开导、解释,最终拒收成功,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时,水南粮管所里还有一个货栈,专门收售粮油,货栈要按时将购售情况制成报表汇报给县局。有一次,货栈负责人外出,所里的领导要我代做报表,这项业务我从未接触过,能否做好心中没底,当我将票据与表格对照后,发觉也不难,只要将票据分类填好表,表中数字平衡即成。事后,所里的统计、会计都夸我,使我信心大增。
转眼半年将过,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所里开了一个会,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其间,领导肯定了我这半年来的工作成绩和能力,并宣布两件事:一是我继续留用(据说同一批的助征人员绝大部分已被辞退,留下的将来有望转正);二是安排我去罗家埠粮库,年后休假。
第二天是小年,我登上小客船前往罗家埠,火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阳光照在水面上,泛起一片耀眼的波光,江两岸的山景倒映在水中美丽极了。小船驶出峡谷,眼前出现一片宽阔的水面,此时的我真是心旷神怡,对未来充满无限的遐想。
两年后的一天,我与周同志邂逅(那年春节他回家休假后就离开了粮食部门),我俩聊了很久。当聊到我们在水南粮管所的往事时,他说,当时对我的工作能力表示很大的怀疑与担心,害怕进仓的谷不合格而出大问题,后来粮食外调返回的信息是“优等一级”,他也就放心了。我感谢他能坦诚地说出这番话,听后我笑了,也心安了。尽力把事做好,这是我的本分,也是我做事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