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在医疗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各类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其中药学人才在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上发挥关键作用。做好药学人才培养,对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的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药学人才,中职学校应提高认识,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稳步推進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中职 药学 人才培养 改革 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242-01
众所周知,药学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为保证用药安全,最大限度的降低病患带来的伤害,更好的治愈疾病,需要药学人才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病患特点,做到合理、正确用药,因此,中职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大力推进药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制定合理教学计划,凸显实践技能培养
中职学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接触,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了解用人单位对药学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充分认识到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积极寻找有效措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方面,做好药学专业教学计划研究,做好实践课效果评估,明确实践课在专业课程中的比例,积极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制定合理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将实践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求各任课教师,听从学校做出的实践教学决定,保证相关教学措施不折不扣的落实。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应给予实践教学提供大力支持,做好现有软硬件设施使用情况统计,增加实践基础设施投入,及时更新与购买相关的软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解所学,实现技能的提升。
二、鼓励教师参与培训,提升师资技能水平
药学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无关系,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保证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中职学校尤其应探索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使其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一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接受培训。为保证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前沿知识,学生实践技能更好的满足企业要求,中职学校应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参观、考察,尤其定期举行与企业的深入交流活动,主动参与企业培训、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聘用企业员工任教。中职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改变用人理念,聘用优秀的企业员工到学校任教。为学生讲解当前企业应用的药学知识,以及所需的实践能力,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注重课程体系改革,促进理论实践融合
中职学校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中职学校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不能忽略课程体系的改革。积极学习同类学校改革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加以借鉴,具体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落实:
一方面,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因此,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学校应两手抓,既要通过使用最新的药学教材,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药学知识,又要推进实践基础设施的升级、完善,确保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够及时实践,促使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适当向实践技能培养倾斜。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定课程体系时,适当向实践技能培养倾斜,无论教师配置,还是教学课时安排上,都将实践技能培养作为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四、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做好培养模式优化
为提升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推动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职学校应总结经验,尤其分析校企联合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积极推进校企联合,进一步优化药学人才模式,培养更多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
一方面,与当地企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中职学校除在学校内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更要为学生创造走进企业的机会,即,结合企业实际以及教学计划,定期组织药学专业学生深入到企业实践,使学生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尤其要求其珍惜实践机会,做好实践总结,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做好学生实践效果跟踪。中职学校应做好学生实践情况跟踪,定期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了解学生实践中的表现,认真听取企业负责人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正确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应做好用人单位需求分析,积极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明确药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积极采取可行措施,突出实践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教学计划、师资水平、课程体系、校企联合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更多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梅岩,袁桂云,王达,黄嘉文,黄超华.浅谈多媒体应用于中职药学实训教学中的利与弊[J].教育现代化,2018(43):313-315.
[2]王蕾.新课改理念下中职药学的教学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07):99-100.
[3]徐晓伟.新形势下中职药学教学模式浅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1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