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强
【摘要】化学在现代技术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化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初次接触化学知识,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学便是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一方面,便是要求教师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课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自主性 教学模式 多媒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5-0184-02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随着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应该倡导教师逐渐的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己任,培养综合性人才为目标。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才可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呢?本人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总结了一些化学教学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逐渐的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调整教学方式,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打造不同的方法,使化学的学习更加高效。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化学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性,被动的接收着知识,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利于自主性的培养。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改的目的便是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实验教学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才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化学现象,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知识。教师在讲授有关于实验方面的知识时,在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在课堂上做实验,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来总结实验结果,更好的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2.分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对新的课程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小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的一个方式,可以让学生大胆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发化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每一组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教师一一的进行点评,形成一种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打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
3.课后练习
在课堂结束之时,课后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新知识的学习,对于概念的掌握不够扎实,可以通过课后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巩固的过程中通过对练习题的思考,对新知识有一个更新的认识。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化学的知识体系,学会用化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1.兴趣化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充满新奇的学科,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在开课之前,不要单纯的就开始讲授知识,这样枯燥的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先通过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实验原理,把学生带入到化学的世界里,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神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环境,在兴趣的基础上,逐渐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模式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化学现象。在知识的讲授之前,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理解学习化学的实用性。单纯的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是枯燥的,将课本上的知识引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中去,将化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的直观,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时,它有哪些危害?可以让学生联想到现在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促使全球温度变高。通过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为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摆脱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以此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探究化教学模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的过程即是探究的过程。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记忆化学概念、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忽略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造成对于很多化学概念理解的不透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多开展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的参与实验和探究分析,自主的探究实验现象之下的化学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完善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
三、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通过它可以将课本上的文字制作成丰富的课件,将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丰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的便捷。但是,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掌握正确的方式,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有效的使用多媒体:
1.根据课本选材,去除干扰信息
多媒体使教学变得更加便捷,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的直观,就多媒体课件选材上,不能完全把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在课件上,这样失去了多媒体的灵活性,逐渐的走向模式化。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实验现象及相应的原理,搜集一些与之对应的实验过程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过程,更好的理解概念的来源和原理。
2.控制课堂节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也是不可忽略的,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结束要与学生探讨思考的结果,以此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上是否出现偏差,若是只关注切换课件,容易形成机械式的教学。在遇到大家意见不一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先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听完学生的讨论结果之后,集中地讲解,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填补不足之处,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这样递进式的教学,逐渐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控制多媒体的使用频率
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但是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会让学生视觉疲劳,逐渐的失去兴趣,因此,教师不能太过于依赖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合理设计,如:课堂讨论、课堂分组实验、课堂练习等方式合理的安排时间,在遇到内容多、抽象的知识点时,运用多媒体来讲解,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避免一味地使用課件。教师需要明白,自己才是课堂的引导者,多媒体只是辅助工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和合理的安排,让课堂更加的有趣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亚仙.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98.
[2]于淑静.探索分析高中化学教学的教学方法[J].才智,2014(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