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评析

2020-04-22 20:37贾永恒
西部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

贾永恒

摘要: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从萌芽、确立、发展到成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伟大成就的集中体现。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革命战争年代的政治性与包容性,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继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坚持了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这一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于能为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借鑒参考。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1-0037-03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伟大力量凝聚在一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萌芽、形成并确立的重要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毛泽东开始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始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和现实,在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湖南农民运动、秋收起义等革命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化的人民主体思想,用于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研究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巩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积极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理论追溯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民群众的观点贯穿于全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圣家族》中,他们首先阐述了人民群众的相关概念,发现了人民群众的作用,从人的本质、生产力发展、社会关系、阶级斗争等方面对人民群众主体观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其次,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将人类的自由、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一生的追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揭露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劳动异化等的实质,经过批判和阐述后,提出要确保人民主体地位,推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解放全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关心最底层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所领导的农民运动、工人罢工实质上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体现,依靠并发动人民群众是革命斗争的重要策略。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来源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不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本思想。儒家提出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主张“民贵君轻”,提倡爱民、顺民、安民、利民。其实质是开明的统治策略,将民众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民众也只是具有工具的属性,切身利益却难以维护,最终目的多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毛泽东博览群书,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维护农民利益的英雄形象佩服不已,同情被压榨、剥削的农民。他认为农民虽没有文化,但是地主的财富是由农民的血与汗创造的,过去的文学、史料中大多数都是劳动人民在辛苦奋斗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真实性。他还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多出历史伟人,中华文化也都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中积淀下来的。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他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著名论断。

从这一层面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养分。

二、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主要经历了萌芽、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每一时期都对人民群众观点产生了新的认识与总结。

1910年,毛泽东离开了闭塞的韶山,在走向外面世界的过程中发生了饥民暴动,毛泽东对老百姓产生了同情与共鸣。1917年暑假期间,毛泽东带上简单行李,与萧子升进行了“游学”,一路上与县城、乡镇的许多农民结为好友,进行社会调查,关注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那时他虽身无分文,但心系劳苦大众,心忧天下事。

1914-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由于各种原因,之前办过的工人夜校都停滞不前。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于是在1917年10月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给失学工人提供重新学习的机会,效果不好,他就挨家挨户宣传,这体现出他立足于当下实际情况,关心劳苦百姓的无畏精神。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民众大联合》一文,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重要观点,提出了以民众的大联合对抗强权者、贵族、资本家的主张,揭示了“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的阶级斗争规律。同年10月,湖南自治运动以失败告终,毛泽东组织发动了群众强烈响应的政治运动——驱张运动,同时继续思考如何凝聚更大力量,在后来的《湖南人再进一步》《湘人为人格而战》等文章中,都明确提出要保障人民根本权益等想法。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就是在这样的革命实践中不断积累形成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集中力量领导了多次工人运动,短短一年期间全国罢工次数就多达180余次,以京汉铁路大罢工所引发的“二七惨案”最令人震惊,中国共产党由此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是难以取得革命胜利的。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1924年,在共产党人的参与和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以湖南地方组织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会议。大会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召开的中共四大明确提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者,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国共合作以来的第一篇重要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电子商务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探索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道路探索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于本科生纳米概念教育的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
唱法与教法·理论与实践
我国招标投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