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2020-04-22 20:41徐永强
中学生物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徐永强

摘要:以“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实验教学为例,介绍了实验教学中以实验为载体,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科学探究,呼吸作用,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 教材分析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章“人体的能量供应”第一节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与第八章第一节“人类的食物”、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呼吸作用”紧密联系。本节内容教材通过2个验证性实验——“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展开,学生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问题探究等环节的学习,归纳、总结细胞呼吸作用的概念、实质、意义,呼吸作用原料、产物、场所,从而建构“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核心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促进学生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呼吸作用的概念、实质、意义。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小组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因此课前教师需作实验培训以突破难点。

2 教学目标

①归纳总结呼吸作用概念、写出呼吸作用表达式、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②合作完成“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实验操作,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③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等环节的学习,认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准备

(1)制作简易装置。

教材中提供的参考实验装置为4个500mL广口瓶、玻璃盖片。笔者在预实验时,发现:装置气密性差,实验误差大,实验效果不明显,如向瓶内插入燃烧匙、倒入澄清石灰水时,由于瓶口敞开,瓶内、外气体发生交换,会增大实验误差。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控制装置的气密性,最大限度减少装置内、外气体交换。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课前组织学生对该实验装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改进实验装置,设计并制作出气密性好、透明直观、操作方便、实验效果良好的简易装置。

装置设计为长17cm×宽9cm×高17cm的透明玻璃体。装置中央设计隔板,将装置平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右对照)。装置上端设计活动盖板2块(左、右各1块),盖板中央设计直径3cm的插孔(插入橡胶塞或带导气管、燃烧匙的橡胶塞,增强装置的气密性),盖板底部每边距边缘1cm位置设计玻璃横条(增加盖板的稳固性、加强装置的气密性)。制作的如图1所示。

(2)实验培训。

课前,教师培训各小组组长,提出问题:①“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原理是什么?“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实验原理是什么?②怎样设计实验操作步骤?③为什么要设置新鲜空气对照组?怎样区分实验组、对照组?④本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哪里?⑤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实验误差?⑥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⑧本实验注意事项有哪些?

3.2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组织学生复习“人类的食物”“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差异”“植物的呼吸作用”等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提出问题:植物的生命活动通过呼吸作用获得能量,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食物,食物在体外以热能的形式释放。那么,在人体细胞内食物中的能量是怎样释放的呢?你们知道吗?想知道答案吗?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共同探究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旧知识情景中不知不觉引入新课,并以学生感兴趣的、亟待想得知答案的问题制造悬念,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究欲望。

3.3 学生活动一

小组合作完成“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

收集新鲜空气、二氧化碳气体;点燃2支燃烧匙中的蜡燭;取出装置中的橡胶塞,迅速将2支带橡胶塞的燃烧匙分别插入左、右插孔;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4 学生活动二

小组合作完成“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与新鲜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

收集新鲜空气、二氧化碳气体;取2支注射器分别吸取50mL澄清石灰水;将2支注射器分别插入装置左、右橡胶塞中,并注入澄清石灰水;轻轻摇动装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活动一、活动二是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将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3.5 学生活动三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各小组思考讨论:①活动一、活动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②活动一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活动二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③活动一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呼出气体中减少的氧气去了哪里?④活动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呼出气体中增加的二氧化碳从何而来?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串,促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6 师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对活动一、活动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问题探究,归纳、总结“人体细胞呼吸作用”的概念、实质、意义,写出呼吸作用的表达式。

3.7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教师提出继续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呼吸作用的概念、表达式中,知道人体细胞呼吸作用需要氧气。那么,人体细胞是怎样获得氧气的呢?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个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梳理本节教学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点,达成建构“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同时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4 教学反思

课前,师生对装置的设计方案、制作方法、制作材料的探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以实验教学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