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奎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创造物质财富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实施了一大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大工程。河南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但发展后劲不足,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大力推动金融支持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金融支持河南省制造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近年来,河南省制造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大省,食品、建材、冶金、机械、烟草、化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巩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增长较快。但也存在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多、中低端产品过剩、高品质产品供应不足等问题,映射到制造业金融服务上,呈现“两降一低”的特点。具体地说,制造业贷款增速放缓,个别年份出现负增长;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下降;受投资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低。
制造业贷款增速下降。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制造业贷款增速和增量均放缓明显。从增速上看,河南省制造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从2013年末的11.3%大幅降至2018年末的0.69%,特别是2016年,贷款余额增速为负数(-3.16%)。2017年以来,制造业贷款虽有恢复(2017年增长1.55%),但增速放缓趋势明显。从增量上看,2013年制造业贷款新增426亿元,明显高于2014~2018年的年均贷款71.4亿元的水平(个别年份制造业贷款下降,如2016年减少191.5亿元)。从相对指标来看,制造业贷款占对公贷款比例由2013年末的26.6%下降至2018年末的16.1%,且逐年下降。
债券融资下降。债券融资也是制造业获得融资支持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部分制造业企业也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小微企业集合票据等获得融资。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条件的限制,部分制造业企业难以通过在债券市场发债来融资,河南省制造业发债融资额近年来呈下降趋势。据wind数据显示,2018年河南省制造业发债融资额为52.9亿元,低于2017年的77.7亿元,也远低于2013~2017年的年均发行额118亿元的水平。2013年以来,河南省制造业企业共发债券131只,募集资金642.9亿元,平均期限为2.26年。
贷款期限以短期为主。河南省制造业短期贷款占比较高,中长期贷款占比偏低。从2013~2018年的情况看,年末制造业短期贷款占比均保持在80%以上,与此相应的,中长期贷款占比在20%以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虽略有回升,但仍远低于短期贷款占比。中长期贷款占比由2013年末的15.2%上升至2017年末的18.8%,后回落至2018年末的17.8%,主要是制造业投资放缓所致,制造业投资与中长期贷款相关度大,两者存在一定的时滞,河南省制造业投资大幅放缓降低了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
金融支持河南省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制约
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整体宏观经济调整、“脱实向虚”等问题,也有制造业自身发展存在短板、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从宏观层面看,制造业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致使制造业贷款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受经济增速下行、要素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和环保限制以及去库存、降杠杆、转型升级等的影响,传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信心不足、增速下滑。2015~2018年,河南省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0.2%、9.0%、8.5%和7.5%,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虽然河南省中高端制造业增速迅猛,但因其基数小,难以有效弥补传统制造业增速放缓留下的缺口,对制造业增长的拉动贡献有限。如,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4%,高技术制造业占10.0%;与此相反,传统产业占46.6%,高耗能工业占34.6%。制造业投资放缓等映射到信贷层面,即导致了制造业融资需求不强。
从制造业发展层面看,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的问题,降低了金融对接积极性。河南省制造业总体发展向好,但传统行业体量大、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仍较突出。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是规模过小的小微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必要的抵押物和资金实力支持,部分制造业企业虽然通过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融资,但多地担保圈风险持续暴露,影响了金融支持制造业的积极性。
同时,部分细分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经营者投资信心不足,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不良贷款率较高。2018年末,全省制造业不良率达9.93%,远高于全省各项贷款不良率6.7个百分点。较高的不良率降低了银行机构支持制造业的积极性,限制了制造业企业有效融资。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更多地采取强化抵押和担保等传统手段,或者采取行业、区域退出等一刀切的方式,以及收缩信贷规模或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等措施,提高制造业授信融资门槛,降低对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从金融服务层面看,服务制造业融资能力还有一些不足。一是目前较长的融资链条制约着制造业企业融资。以小微制造业为例,想要成功获得贷款,一般情况下需要通过抵押登记、评估、担保、审计等环节,这些中间环节的过高费用是导致融资成本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制造业企业贷款时抵押登记费率约为抵押物价值的0.5%,评估费则为每笔1000~5000元不等,担保费率在1.5%~2.5%,而如需中长期贷款,还会增加至少1万元的会计审计费用。同时,近年来地市级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的授信审批权限不断上收,授信审批链条拉长,从时间上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是银行机构缺乏专业人才。当前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制造业投资项目评估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银行机构的信贷人员短期内难以快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对科技含量高的制造業看不懂、摸不透,不敢草率与制造业建立信贷关系,这就影响了其风险评估和融资服务能力。
三是个别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降低支持制造业的力度。个别商业银行对制造业贷款计提过高的经济资本。如,调高小微制造业贷款的经济资本(经济资本用来衡量商业银行经营中实际资本要求,引入经济资本概念助力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财务考核标准,并对产品定价、信贷投向起导向作用)系数,使之高于75%(监管规定的小微企业风险资本系数),调高制造业行业经济资本系数至超过100%(监管规定的制造业行业风险资本系数),通过调高资本系数,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领域。
四是相关尽职免责还未完全落地实施。虽然商业银行提出了积极落实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尽职免责政策,提升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许多金融机构在考核中依然存在尽职免责标准要求不明确、措施难落实的现象,追责问责压力不减,造成信贷人员的“少挑水、少摔罐子”心理,降低了基层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从政策层面看,支持制造业融资措施仍需进一步整合提升。一是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需要多部门、全方位的政策合力支持,但目前相关配套措施机制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如,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抵押融资由于市场评估、交易机制不完善,更多作为追加、叠加的增信形式。二是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仍存在着行政干预多、资金利用效率低、办理手续烦琐、担保费率偏高、担保额较低等问题。如,个别地方的担保费率在2%以上,且很少对制造业企业进行担保。三是部分地区过桥基金作用不明显,企业仍需承担较高的过桥费用,还有个别政府设立的过桥基金呈闲置状态,难以有效发挥财政的支撑作用。四是企业信贷、财务、司法、税务等信息分布于多个部门,“信息孤岛”现象造成收集难、共享难、查询难的局面,影响了大数据产品推广与信用贷款发放。
从行业层面看,房地产等挤出了对制造业金融资源的投入。一方面,房地产、建筑业等造成的挤出效应明显。基于房地产上涨预期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刚兑信仰,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占用大量资金,相应的,制造业领域的贷款受到挤压。如,河南省个人贷款与制造业贷款之比由2013年末的1.6∶1迅速扩大至2018年末的4∶1,且逐年扩大趋势明显;2018年,全省个人贷款、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合计占全部中长期贷款新增额的82.7%,信贷投放更多配置到个人贷款领域,挤占了制造业的信贷资源。另一方面,房价快速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企业家精神,吸引着制造业经营者、居民等“脱实向虚”,部分制造业经营者在“短、平、快”房地产财富积累模式的引导下,把有限的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到房地产领域,造成非制造业领域社会资源配置过剩。
大力推动金融支持河南省制造业发展
营造良好的制造业发展环境。一是强化产业研究与信息发布,进一步明确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范围,定期发布制造业行业研究报告,建立公开透明的产融合作平台,增强政策辅导,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企业,进一步提升信贷承载能力,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效应,加速推动金融支持制造业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二是建议政府出台“专精特新”“单打冠军”“科技小巨人”名单或按一定的标准筛选制造业名录库,同时,搭建和完善制造业企业信用信息公共平台,整合法院、财政、工商、税务、环保、水电等政务和公共信息,畅通数据对接共享渠道,开辟线上银企对接“快车道”,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更高效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建议协调财政部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缓释、代偿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信贷风险,推动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助保贷等业务,降低金融机构投入制造业资金的信用风险,激励增加制造业资金投入。四是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助力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小微制造业企业的增信融资作用。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介入支持,有效缓解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制造业企业要提升自身实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栽好梧桐树,引得金凤凰”,若要赢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与青睐,制造业企业须夯实发展基础,提升自身实力。一是要坚守诚信底线,及时向金融机构反馈真实经营情况和财务报表,按时还本付息,建立银企互信和互促互进的正向激励关系。二是坚持主业,心无旁骛攻主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瞄准最新技术方向,冲破制造业发展的“天花板”,做一个科技含量高、知名度广、受社会尊重的制造业企业。三是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河南“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相关内容,围绕装备制造、食品两个万亿级,节能环保、智能电力、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19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和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民权冷谷、长垣起重机、郑州速冻食品等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实现企业管理、制造、生产等全过程的信息化,全方位实现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民营小微制造业的首贷支持。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跳出紧盯存量搞价格战、传统抵押模式等思维,打破低水平竞争和低水平服务的格局,避免部分大型银行“掐尖”服务,为“首贷”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各类客户资源,围绕有信贷需求但暂时还没有获得融资的制造业企业,下沉服务,践行“扶上马,送一程”的金融服务理念,主动提供“第一次开户,第一次授信,第一次贷款”的金融服务。二是探索制定差异化监管措施,适度提高制造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督导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小微制造业企业的风险资本计提标准(2012年6月7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研究将制造业融资支持情况纳入商业银行宏观审慎评估(简称“MPA”)考核,并与大额存单、同业存单、金融债券发行、金融市场业务准入、创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挂钩,强化商业银行金融支持的激励约束效应。三是督促商业银行疏通内部传导,推动制定制造业信贷尽职免责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基层信贷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切实给基层信贷人员减压降负。四是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加快培育直接融资市场,引导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债券等工具满足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结合制造业企业的特点,设计推广低成本、长期限的债券融资产品,发展支持“双创”、创投等创新工具。深化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试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探索发展以制造业企业债券为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业务。
继续规范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融资。一方面,引导树立正确的信贷投放理念,坚决遏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量融资,督导商业银行提升授信审批独立性,按照审慎授信和穿透原则,严禁向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提供过度资金。加强对房地产的宏观审慎管理,适度上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利用监管手段控制房地产融资,为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腾挪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倡导“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是兴国之器,是强国之基”等理念,发展实体经济。同时,强化市场预期引导,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调控精神,将有限的社会资源优先配置到制造业领域。
优化改进金融生态环境。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在不良认定、借新还旧、债转股、债务重组等方面,提高政策弹性,放宽风险资产权重和资本占比等指标要求,营造银行支持制造业创新金融产品的发展环境。在增强风险识别和资产定价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供应链融资、长期融资等创新产品,帮助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渡过暂时的困难。支持金融机构采取果断措施,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整、分拆盘活、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妥善处置企业风险。支持地方政府继续加大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悬空银行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制造业金融生态营商环境。
(作者系郑州银行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