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 张倩
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3.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两篇文章,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来了这么多客人,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吧!
师:掌声真热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都是好客的小主人。孩子们,拍手的时候发出了什么声音?
生:“啪啪啪”的声音。
师:对,“啪啪啪”是表示声音的词,你还能再说几个这样表示声音的词吗?
生1:轰隆隆。
生2:哗啦啦。
生3:呼呼呼。
师:真好,同学们知道这么多表示声音的词。老师奖励你们玩个游戏,想玩吗?
生:想。
师:游戏的规则是:我来说,你来猜,要猜声音词哦!
师:认真听,青蛙青蛙叫起来。
生(齐):呱呱呱。
师:加上动作再试试,蜜蜂蜜蜂飞过来。
嗡嗡嗡。
师:大雨大雨下起来。
生(齐):哗哗哗。
师:小朋友们笑起来。
生(齐):哈哈哈。
师:你们可真棒,老师这也有一个表示声音的词,你会读吗?(师板书:咕咚。)
生1:咕咚。
师:声音再大一些,谁再来?
生2:咕咚!
师:对,就这样,语速再快点呢?
生3:咕咚!
师:是的,就这样,我们一起来。
生(齐):咕咚!
二、初读课文,猜读生字
师:“咕咚”这个声音可把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吓坏了,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想。
师:看,这是一篇连环画课文,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一边看图一边读,读后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听明白要求了吗?
生:听明白了。
(生自由读文,师边听边巡视。)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读得特别认真,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没有。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哦!谁来读这些生字?
生:鹿、象、拦、吓、逃、命。
师:都对了,真不错,可这些字没有学过呀,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生1:我认识“鹿”字,我看课文中的图猜到的。
师:看图猜字,好方法!
生2:“象”字,我也是看图猜的。
生3:我认识“拦”字,“拦”的右边是“兰”字,我猜它读“拦”。
师:真好,知道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猜读生字。
生4:老师,“吓”字是形声字,还有“咕”“咚”都是形声字,也可以利用这个方法猜读。
师:又聪明又会观察的好孩子!
生5:“逃、命”有拼音,我是看拼音认识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识字方法。
三、图文对照,合作学习
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7个。
师:有几幅图呢?
生:有4幅图。
师:非常好,现在同桌合作学习,一人读文字,另一人看图说故事,两人做好分工,轮流进行,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那就开始吧,看哪组同桌合作得最愉快!
(生同桌合作学习文章,师巡视观察、指导。)
四、品读文章,逐段理解
1.学习1、2自然段。
师:同学们不但会学习,而且会合作,课文读得津津有味,看图说故事也非常精彩。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咕咚”到底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呢?
生2:是木瓜掉到水里发出的声音。
师:想听听这个声音吗?
生:想。
(播放“咕咚”声音音频。)
师: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1:声音好大啊!
生2:听后好害怕啊!
师:是啊,咕咚声太可怕了,小兔子听了可吓坏了,它是怎么做的?(板书:小兔子,听。)
生:头也不回,拔腿就跑。
师:拔腿就跑是什么样?
生:就是迈开大腿,使劲跑!
师:小兔子只是拔腿就跑嗎,它还做了什么?
生:兔子一边跑还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师:“可怕极了”得怎么跑,怎么叫,谁来试试?
(生一边做跑的动作,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师:真是一只又着急又害怕的小兔子!
2.学习3自然段。
师:小兔子的喊叫声被小猴子听到了。(板书:小猴子。)
师:小猴子也跟着跑起来(板书:跟。)它一边跑一边大叫——
生1:“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师:大叫怎么叫?谁来?
生2: “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师:大家快跑哇,小猴子想要让所有的小动物都知道咕咚来了,于是它拼命地大叫,谁再来?
生3: “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3.學习4自然段。
师: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板书:小动物们。)谁来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咕咚”来了,快逃命啊,大家仔细看图,小动物们是怎么跑的?
生1:小动物们一个跟着一个跑。(板书:跟。)
生2:小动物们迈着大步往前跑,脚底下都跑冒烟了。
师:观察得真仔细,脚底都冒烟了,这得多快,多害怕呀!再看看图中小动物的表情什么样,又是怎么跑的?
生3:一边张着大嘴一边跑。
师:咱们就是这群又害怕又拼命跑的小动物,表演一下吧!
(生表演:边跑边叫。)
师:这是一群跑得气喘吁吁的小动物们,它们怎么叫的,咱们再来试试。
(生表演:气喘吁吁地边跑边叫。)
4.学习5自然段。
师:大家全被吓坏了,“咕咚”真的来了吗,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就是野牛,你们是正在逃命的小动物们,我要拦住你们问问为什么跑!(板书:野牛,拦。)
师(戴上野牛头饰):大象,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吗?
生:没看见,大伙儿都说咕咚来了。
师:小动物们,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吗?
生(齐):没看见。
师:你们都没看见,那为什么跟着跑啊?
生1:我认为咕咚很可怕,所以我跟着跑了。
生2:大家都说“咕咚”可怕极了,我就跟着跑了。
生3:我看到小猴子很害怕,我也很害怕,就跟着跑了。
生4:我看小狐狸、小山羊都在跑,我就跟着跑了。
师:你们都是跟着别人跑,跟着别人叫的?
生:是的。
师:你们知道吗,这样的行为叫“盲目跟从”。(课件出示。)
师:小兔子,大家都跟着你跑,你看见咕咚了吗?
生:我没看见,是我听见的,咕咚就在那边的湖里。
师:那你能带我们去看看吗?
生:好。
5.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下面我们就跟着小兔子到湖边去看看吧!(放视频。)
师:小动物们为什么笑啊?
生1:小动物们看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只是木瓜掉水里发出的声音啊!(板书:木瓜。)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它们笑自己没弄清事情的真相就跟着乱跑。
生3:它们说自己的行为很可笑
生4:它们都觉得自己不去看看就盲目地跟着跑,跟着叫,很可笑。
师小结:你们说得真好,看来呀,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先弄清事情真相,不要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我们要认真思考,不盲目跟从。(板书:认真思考、不盲目跟从。)
五、拓展练习《酸的还是甜的》
师:孩子们,经过这件事啊,课文中的小猴子也变得像野牛一样会思考了。看,小猴子蹦蹦跳跳地来到了葡萄架下,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边读边想:谁认为葡萄是酸的?谁又认为葡萄是甜的?
(生自由读文。)
师:哪些小动物认为葡萄是酸的?
生1:小松鼠和小刺猬认为葡萄是酸的。
生2:狐狸也认为葡萄是酸的。
师:哪个小动物认为葡萄是甜的?
生3:小猴子认为葡萄是甜的。
师:孩子们,为什么狐狸、小松鼠和小刺猬认为葡萄是酸的?
生1:小松鼠听狐狸说葡萄不能吃,它认为葡萄是酸的。
生2:小刺猬说葡萄是酸的,是因为狐狸和小松鼠都说葡萄是酸的。
生3:狐狸说葡萄是酸的,是因为它没吃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生4:我认为狐狸说葡萄是酸的,是因为它吃不到也不想让别人吃。
师:同学们真是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孩子,同一个葡萄架,为什么小猴子认为葡萄是甜的呢?
生5:小猴子尝了,知道葡萄是甜的。
生6:小猴子看到葡萄架上是紫红色的葡萄,它就认为葡萄是甜的。
师:真是细心的孩子。
师:小猴子多聪明呀,它没有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而是先想一想,再尝一尝,(板书:亲自尝试。)才吃到甜甜的葡萄的。
师:孩子们,如果在生活中你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做?
生1:我会先想一想,再去做。
生2:我要亲自试一试,不盲目跟从别人。
生3:遇到事情我会多问一问,弄清事情真相,再做。
六、总结
师:今天学习的两篇课文都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想一想、试一试,不盲目跟从。最后老师送你们一个字:遇到事情不仅会用耳朵听(写一个耳字旁),还会用眼睛看(写两点),用嘴多问(写个口字),更应该用心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写一个心字),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人。
教学评析:
让课堂灵动 闪智慧光芒
在鸡西市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教学研讨会上,听到了《咕咚》这节课,就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课堂教学要体现读与图的有机结合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都体现着文本中生动的故事情节,插图与文本可谓是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图,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这样对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咕咚》这节研讨课,授课教师精心设计,通过图文对照,了解故事内容,借助插图,学习课文,实现了读与图的有机结合。例如: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问学生木瓜大不大?湖水深不深?溅起的水花多不多?这么大的木瓜掉到这么深的湖水里,我们应该怎样读好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再引发如何去读的思考,最后把自己的感受落实到朗读上。再例如:观察图,看看小兔子是怎样逃跑的?小动物们又是怎么跑的?通过观察看出小动物们的害怕,最后读出小兔子与小动物们落荒而逃的“囧态”。直观的情境教学是一年级小学生喜欢而且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恰当运用读与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很快进入朗读佳境、轻松理解课文内容。
2.课堂教学要体现读与思的有机结合
“新課标”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咕咚》这节课的拓展训练中,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阅读小资料《葡萄是酸的》,出示了2个思考训练题:1.为什么小猴子认为葡萄是甜的,小狐狸却认为葡萄是酸的。2.通过阅读《葡萄是酸的》这个小故事与学习的《咕咚》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引导学生从两个道理相同的童话小故事中明理,认识事物先要根据自己的思考、判断、分析以及亲自尝试,才能下结论,不要盲目地跟从别人,要坚持自己的主见。
3.课堂教学要体现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新课标”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就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学中把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辅以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读而有所得、说而表于心的能力,显得尤为必要。在《咕咚》这节课中,随处可见“说”的训练。
课文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联想的天地,通过静止的画面,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图片主人公的动作、表情、语言,是让学生把联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媒介。《咕咚》这篇课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教师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授课教师充分利用了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插图、理解图意后,能够完整地复述故事梗概,巧妙地实现了训练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4.课堂教学要恰当运用好学生的读与演
情境表演是学生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情境表演,能把朗读“演”向高潮。在《咕咚》这节课中,授课教师使用了两次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第一次,让学生们把自己当成小兔子,去体会“自己为什么去跑”;第二次,老师扮成野牛,与学生对话。两次情境表演,学生乐在其中,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他们一会儿扮演着小兔子,去体会着小兔子此时的心情,一会又转身一边成为了小猪、小猴等各种小动物,与野牛对话,讨论各自的心情。这样不仅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表现出童真童趣,还使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带进朗读中,把课文读得生动,读得走心,读得有趣,从而将朗读“演”向高潮。
5.课堂教学要巧妙地体现教师画的技能
《咕咚》这一课并不是让学生做一些与语文无关的画画活动,而是在教师精美的板书设计中完美诠释故事梗概,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授课教师将本课漂亮的“主人公们”用图片的形式粘贴在黑板上,巧妙地设计出野牛与小动物们对话的情境。同时,在黑板上总结写出“不盲目跟从”的主题思想,既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又能通过板书轻松复述出故事梗概。
特别是在本节课尾声时,授课教师在黑板上边说边板画,送给学生一个“聪”字,希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事情,不仅会用耳朵听(写一个耳字旁),还会用眼睛看(写两点),用嘴多问(写个口字),更应该用心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写一个心字),相信大家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人。这样的环节设计,展示了教师的基本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诠释了文字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收尾总结效果。
同时,这节课如果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去激发他们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引导他们自己得出问题结论就更显这节课的丰实。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