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站立起来的是管理,让学校强大起来的是课程,课程建设是学校改革的核心任务。学校课程经历70年代为“学科即课程”1.0版本阶段,师生齐努力聚焦高考;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学生活动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可谓2.0版本阶段;进行21世纪,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进入到校本课程流行期视为3.0版本阶段;进入新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活动即课程”的4.0版本阶段,开启关注校园“人”的生态,探索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或许这就是百年老校走进新时代的显著标志。
课程建设的主旨
学校教育是人一生所受教育最为重要的部分,个人在学校进行系统性学习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教育润物无声,同时又轰轰烈烈,在无声与无形之间,踪迹与载体就是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保障。课程是学校运行的主导,也是学校运行的出发点,更是学校运行的落脚点。课程作为学校整体联动起来的一个点,起到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履带作用。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课程品质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沟通教育理想与现实的重要桥梁,是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关键表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也是教学的依据,更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要素。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结构决定人才结构,课程质量决定人才质量。课程能真实反映学校文化的个性,未来学校是否优秀,取决于优质课程。
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的教育使命。高考改革始于上海、浙江两地,现已经全面铺开,此次高考改革正是借此唤醒高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育评价上走向全面而多样,丰富而有个性,为培养多规格高素质的幸福就业者奠基。课程通过不断丰富满足学生的教育选择,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通过课堂变革实现教学多效与高效,通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实现课程功能的有力支撑。
课程建构的内涵
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特色与多元化发展,着眼于“三个面向”,以全球视野和面向未来的意识,以“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树立全面立体的课程观,积极进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在推进学校课程变革的实践过程中,进行课程的统整,把课程放在学校工作中央,把学生放在课程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学校课程变革框架。回归教育本真,课程统领学校教育教学,确立其核心地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高品质发展。
课程建构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围绕学校传统文化和办学理念,聚焦学生成长点,引导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借助已有的管理经验,把师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教育教学活动高度融合,整合与开发学校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增强课程的关联性和结构性。强化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结合学情,重组、整合、优化教材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生成基本的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达成新高考的升学要求,塑造学生的个性特质,提升办学特色与品位。依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重在传承学校文化,秉持学校“内诚外公”的教育思想,依据学校“内图发展个性 外图贡献人群”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站在社会发展前沿的人”的育人目标,突出整体育人功能,进行“立德树人”的校本表达。
百年一中是闯关东人募捐建立的学校,使命就是建校兴邦。作为学校精神的传承者,必须恪守“公诚爱任”百年校训,进行固守齐鲁文化立校的根,而课程就是固根的土壤。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趋势,课程指向未来。
课程要根植于学校历史文化之中,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表达,命名为“广益达德”课程。其中,“广益”取自我校曾用校名——“广益学校”,“达德”取自《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陶行知说,“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紧扣1927年校训为“智、仁、勇”,源远意深。 “达德”意义更为深厚,表达学校意愿培养“智、仁、勇”兼修的学生,立人的素质、立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人的科学思维品质,形成了培养人文个性特质学生的新载体。
广益达德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类课程、行知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这三类课程又分别借助备课组、广益书院和梯策堂三个载体开展和落实。其中,备课组负责落实基础类课程中的学科课程、衔接课程和家政课程等;广益书院负责开展行知类课程中的学生社团、研学活动、节日课程、主题活动等;梯策堂负责开展拓展类课程中的专题讲座、竞赛辅导、国际课程等。同时,梯策堂又在高考研究、科研课题、校本研修、课程开发、教学比赛等方面对于打造本校名师团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程运行的保障
课程的开设与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课程变革更是一项实践的艺术,课程的实施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框架来支撑。走出学校课程的固化的“等靠”认识,走出“学科即课程”的初级阶段,建立起完整起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的管理。课程办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建立课程静动结合的图谱,立足现有,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负责课程设计与开发,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服务和保障,对三大类课程的实施进行跟进评价,进行课程实施部门间的统筹与协调。同时,为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各项学习需要,负责学校教师研修与培训、课改研究与推进,链接校内外、课内外以及连接可控与可用的社会资源,并与高校招生(就业、学生)办(处)进行紧密联系与合作,巩固与建立优秀生源基地、学生研学基地等。
课程的支撑。课程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其基本要素有教师的指导或讲授、学生自我或相互学习。因此,课程落实落靠是教师首要职责,而课程资源的统领在于教研组的担当。教研组职责应随着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落地进行重新界定,在原有的三个学年的备课组执行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基础上,建立起了学生书院,进一步指导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的使命;此外,在保证教师业务和课程改革上有最大化提升,以及学生在竞赛与自主招生有更大作为,学校成立教师之家,名曰梯策堂。
课程的运行。课程办负责全校课程开设统筹工作。基础类课程的实施由教务处进行管理,行知类课程由政教处、团委与学生会重在保障活动,学生社团联合会重在对社团活动评价,共同支撑教研组实施;拓展类课程由科研室、评价办保障教研组实施。课程办协调备课组、广益书院、梯策堂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汇总工作。
课程实施的成果
名师群的形成。学校以师为名,教师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快教师成长的步伐,改善教师工作的生态,这是学校头等大事。依托“广益达德”课程体系,让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共育;围绕教师专长,学校努力给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人人有项目、人人在研究,致力于设计教师成长梯队。其中,以培训为依托,走出去,请进来,开阔了老师视野,学习了先进理念;以教学比赛为激发点,鼓励教师钻研课型,探索教学风格;以学科竞赛为支点,督促教師挖掘学科深度,着眼高校自主招生。
学子多元化发展。走出单一高考升学思路,跳出“高考”独木桥思维,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专长与兴趣引领下的自主发展,规划学生成长13条发展路径,真正实现对高分数类、自主招生类、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艺术类、体育类、公费师范类、国际生类、留学生类、国防生类、创业生类等各类学生的培养,其中,创业生是首次提出,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两年”,更允许学生走自我创业之路。2019年学生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达到 471人次,高校自主招生初试通过率进入全国400强。
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展现。学校专题讲座100场,学生参与4780多人。建立广益书院三大课程群(基础类、拓展类、行知类),开设校本课程36门(包括科研室统计专题讲座27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辅导、美术、体育心理、英语、物理自主招生辅导等共计36场)。
今后哈一中仍要以课程为统领优化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基于问题导向优化课程建设,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基于学生兴趣需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加强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加强课程整合,充分发挥课程整体效益。
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