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自由贸易区对外文化贸易的模式、问题及路径

2020-04-22 06:00安峥
对外经贸实务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安峥

摘 要:扩大自贸试验区对外文化贸易是新时期充分利用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政策扩大我国对外贸易,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内陆自贸区在文化底蕴、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通过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培育对外文化贸易板块等模式提升了内陆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的能力。然而内陆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基础薄弱,营商环境相对较差,加上文化产业结构单一和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制约了其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因此,内陆自贸区应该在立足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本地文化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和企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外来企业和先进技术,强化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和科技创新的融合,进而不断提升内陆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的能力。

关键词:内陆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265.2亿美元,比2017年增加了11.3%,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8.4%。然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出口之间差异甚大,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为971.3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781.5亿美元,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15.6%;文化服务进出口规模为293.9亿美元,比2017年增加了14.9%,逆差额为178.02亿美元。在文化贸易核心层次的文化娱乐服务、视听产品许可服务及研发服务逆差较大,占到了文化服务逆差的31.2%。可见,核心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的逆差并未改变,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自从2013年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截至到2019年9月,我国分5批共设立了18个自贸试验区,覆盖了从东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地的广大区域。国务院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中也明显表示,建设高水平的自由贸易区,必须要不断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模式,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提供展示当代中国国际形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在自贸区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分析内陆自由贸易区对外文化贸易的模式及问题,是优化其对外贸易路径的基础和前提。

一、内陆自由贸易区对外文化贸易基本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贸区以其特有的市场开放标准及较低的贸易壁垒,成为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窗口。我国内陆自贸区尽管处于内地,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文化产业也相对落后。但整体看,我国5批自贸区中,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云南、黑龙江等地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城市文脉绵长,拥有开发对外贸易的天然优势。因此在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上,我国内地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形成了自身模式。

(一)文化贸易基地模式

当前我国内陆7个自贸区当中已有陕西、湖北两地部分自贸片区建立了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虽然这些自贸片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设立主体不同,基地运作方式也存在差异,但对改善这两省对外文化贸易结构,提升对外文化贸易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湖北两地自贸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通过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形式,加速推进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进而带动自贸片区所在地的知名度,帮助这些地方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加速实现当地的贸易结构转型和优化。陕西自贸区内的西安文化对外贸易基地,采取的就是“互联网+文化+外贸”的发展样态,通过构建跨境文化贸易的电商平台,推动相关的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去”。湖北武汉自贸片区的文化贸易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有效地激发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如动漫业。在武汉自贸片区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带动下,宜昌片区、襄阳片区依照当地的资源禀赋及文化传统,也建立相应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迅速扩大了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推动了这些地域文化的“走出去”。然而,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发展模式,局限性较为明显,主要是适用于历史底蕴比较深厚的地区,当地的文化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且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而不能适用所有的自贸区。

(二)文化板块培育发展模式

与沿海省市自贸区相比,内陆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的基础比较薄弱,规模也比较小,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较少,大多数自贸片区还是采用文化板块培育模式。此种模式与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模式相比,规模相对较小,板块领域相对狭窄,但针对性较强。总体看,这种模式具备如下特点:第一,片区内对外文化贸易基础薄弱,但发展潜力较为巨大;第二,该片区内之前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比较少,在政策红利等方面不占优势;第三,该片区内较少承担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任务,创新发展动力不足。比如河自贸区内的开封片区,其文化底蕴深厚,但身处内地,在之前的政策红利方面享受较少,文化贸易体制改革试点也从未实施过。因此开封片区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只能是采用板块培育模式。国务院在印发的《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及,开封自贸片区应该依托其宋城历史资源,重点培育艺术品交易、文化服务外包、文化金融等现代文化服务业板块,提升区域内的文化贸易能力,打造文化国际贸易和人文旅游结合平台,提升文化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显然开封片区之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影响力有限,将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作为其片区发展目标和方向,将会有助于其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力的培育。此外,重庆、云南、四川等地自贸区在总体建设方案中也提到了要大力发展其对外文化贸易,但由于文化贸易基础薄弱,板块培育尚未见成效。

整体而言,我国内陆自贸区各个片区内的文化资源丰富,历史遗迹较多,各地文化特色鲜明,但在人文资源利用等方面由于体制机制不顺,发展势头不足。如此,今后要借助于自贸区的政策和改革优势,大力拓展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利用空间,拓展本地对外文化贸易优势,强化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是这些自贸区的重要任务。

二、内陆自由贸易区对外文化贸易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对外文化贸易基础薄弱,营商环境相对较差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市场比较集中。2018年,美国、中国香港、英国、日本、荷兰等5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文化贸易进出口地主要市场,占到了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总额的56.3%。就国内区域分布看,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也集中于沿海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是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集中地,占到了文化产品进出口的69.3%。內地省市的文化进出口所占份额较少,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相较于沿海自由贸易区,我国内陆自由贸易区对外文化贸易市场成熟度不高,行业基础薄弱,文化信息也相对滞后。首先,内陆自贸区因地处内地,交通和信息条件不如沿海地区发达,物流成本要高于沿海地区,难以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文化生产和贸易企业入驻。其次,内陆自贸区虽然文化资源条件较好,文化底蕴也比较深厚,但文化产业起步要晚于沿海,文化产业结构单一,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够健全。再次,内陆自贸区市场制度不够完备,国际化程度较低,在对外文化贸易敏锐度方面不如沿海地区。

(二)内陆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单一

内陆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单一,一方面体现在自贸区内的文化企业结构单一,另一方面是对外文化贸易种类结构单一。从2018年商务部公布的“2018-2019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中可以看到,沿海自贸区内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要远远高于内陆自贸区,重点企业最多的是上海,共26家,重点项目最多也是上海,共11项。而内陆第三批自贸区如湖北、重庆、四川、河南、陕西,重点出口企业和重点项目数加起来还不及上海,而第五批自贸区如云南、黑龙江则没有。不仅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数比较少,而且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结构也比较单一,如湖北省4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全部集中于创意动漫;重庆2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也全部聚焦于影视创作。在重点项目立项方面,上海的11个项目涉及到创意创业、文化出版、影视创造、新闻传媒、艺术表演、数字发行等多个领域,而湖北、四川、重庆、河南等地基本上只涉及到1-2个领域,而云南、黑龙江则没有。可见,内陆自贸区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发展项目结构单一,缺少多元发展趋向,这也限制这些省市自贸区对外文化贸易能力的提升。

(三)内陆自贸区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仅要看自贸区内的企业综合实力,还要与区域内文化消费指数密切相关。商务部公布的“2018年中国省市区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显示,北京凭借其文化产业强大的影响力以及良好的文化产业氛围稳居首位,上海市名列第二,紧随其后的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省市,而在前3批自贸试验区中,内陆省市没有一个跻身于前10位,只有湖北省列为第12位,已经是内陆省份的最高排名。再从文化消费前10名的排名区域看,基本上均是第一、二、五批自贸区所在沿海省市,内陆自贸区只有四川省跻身第10名。在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方面,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是文化上市企业的最多的省份,在新三版文化上市企业中,依然是上述几个省市的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内陆自贸区所在地只有河南省列为第6位。综上所看,无论是文化综合指数,还是文化消费排名及上市公司数量,内陆自贸区所在省市在吸引文化投资、拉动文化消费、推进文化产品及服务出口等方面均没有优势,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严重不足。

三、内陆自贸区扩大文化对外贸易的基本路径

(一)推进文化制造业的高端转型,确立内陆自贸区的对外贸易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优势还是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制造型产业出口模式。据商务部统计,从2004-2018年间,视觉艺术品和工艺品是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从2013年以后这两类产品就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2018年仅这两类产品出口额就达到了485亿美元,占到了全球该类产品贸易的34.1%。从某种程度上看,文化对外贸易与一国的制造业是密切相关的,文化产品出口体现的是中国制造业水平。我国文化制造业的范围包括创作生产、文化生产、中介服务、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等几个门类,类别多元,为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虽然当前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及服务类型日渐丰富,但美术、陶瓷、刺绣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文化产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更加有助于中国文化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发挥。按照2018年中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出口项目的名录中可以看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从地域分布上看,与传统手工艺类的制造业,内陆自贸区与沿海自贸区相比,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产业类型更多,但制造业优势并未转化为对外文化贸易优势。如湖北宜昌自贸片区的柏斯集团,以生产二胡、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为主,产品远销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川自贡市素有“中国灯城”的美誉,在彩灯制造等方面优势明显,已经打造了一个彩灯制造和对外出口的全程产业链。可见,推进内陆自贸区的文化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是建立其对外文化贸易优势的前提。

内陆自贸区在对外文化贸易环境、市场等条件不如沿海自贸区的情况下,更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制造业优势,注重推进本地的文化制造业高端转型。既要承接国外、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又要不断提升本地文化制造业的内涵,培育产业特色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我国内陆自贸区内历史遗迹众多,传统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上传统文化工艺品生产已初具规模,将这些优势与贸易相结合,将是内陆自贸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的重点领域。同时,内陆自贸区的文化制造业还要不断提升内涵,强化创意设计,推进民族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的结合,由此推进文化产业从单一的文化制造业向“制造+贸易+现代创意”深度融合转型。

(二)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加速推进内陆自贸区文化企业转型升级

内陆自贸区在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本地文化资源的优势。各个自贸区要认清自身的文化资源特色,确立文化产业类型及发展重心,避免自贸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在建立差异化贸易策略的前提下,依赖于本地文化企业,不断推进本地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具体而言:第一,强化本地的文化资源优势,强化对外文化贸易的地方标识。文化贸易是本土文化走出去的基本载体,也是内陆自贸区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方式。因此,首先,在对外文化贸易过程中要强化能够代表本地区文化资源核心内涵的文化符号;其次,要将该文化符号融合到当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之中,达到推广本地资源的效果;最后,要强化本地的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将现代创意设计技术与传统文化符号相结合,增强对外文化贸易的文化认同感。第二,推动本地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是对外文化贸易的主要载体,内陆自贸区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提升对外文化贸易内涵,需要依靠本地文化企业,加速推进本地文化企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出台推进本地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持政策,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财税、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其次,要不断强化企业创意设计、资源转化能力,提升文化企业的生产及贸易能力;再次,文化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注重与本地文化资源的结合,形成区域化的文化贸易品牌。西安自贸片区依托其深厚的汉唐文化,在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基础上创建了“絲路汇”跨境电商平台及线下实体企业,作为本地文化产品对接外贸市场的窗口,形成了对外文化贸易与企业生产、创意设计的结合,有助于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定位,提升其生产与贸易的衔接性。第三,促进文化贸易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结合。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目前我国7个内陆自贸区有4个省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省份,3个内陆自贸区的省会城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城市。各个自贸区在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过程中,必须要将本地的资源、政策等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大力提升本地文化制造业层次,强化本地对外文化贸易活力。

(三)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和先进技术

内陆自贸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过程中,不仅要壮大本地企业,推进本地文化产业升级,还应该积极引入外来企业和先进技术,激發自身文化贸易活力。具体而言:第一,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入驻,提升本地对外文化贸易活力。随着我国自贸区负面清单第五版的出台,文化贸易投资的市场准入大大放宽,投资便利化不断增强,内陆自贸区应该抓住这一政策机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企业入驻,与本地文化企业形成良性竞争之势。各自贸区一方面要制定好引资政策,另一方面要加速补齐自身短板,加大市场环境改革,为外来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的环境。就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看,中小企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内陆自贸区在引进外来企业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大型文化企业,还必须要关注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国外的小型文化企业,其在创新、品牌塑造等方面成本小,对带动区域对外文化贸易有明显优势。而内陆自贸区的市场成熟度、交通条件等不如沿海自贸区,重点引进中小型企业可以激发本地市场活力,也能够更好地实现与本地文化企业的协同胡同。第二,加速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推进文化、科技与贸易的结合。对外文化贸易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加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提升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的手段,也是促进内陆自贸区文化产业升级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科技的吸收和借鉴,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文化制造业的装备水平,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纵深化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区域内文化企业的调研力度,认真研究本地文化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其次,对引进的国内外先进技术要加强吸收力度,特别是要注重先进技术与本地文化资源的结合,进而帮助本地文化资源产生新动能,提升本地企业的技术消化力;再次,在注重引进的基础上要加快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着力培育本地文化企业的技术优势;最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培育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各地政府要采取灵活的政策,可以采用股权让与、技术入股等方面来提升人才引进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刘涛,王星星,李舒薇. 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内陆自贸区扩大文化贸易路径研究[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08-118.

[2] 弋俊楠,董小静. 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问题及策略[J]. 对外经贸实务,2019(3):66-70.

[3] 陈明敏,彭兴莲.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文化投资:机遇、挑战及策略[J]. 对外经贸实务,2019(8):72-76.

[4] 王莎. “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对外文化贸易现状及路径思考[J]. 对外经贸实务,2019(9):76-79.

[5] 王丽. 版权贸易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中美两国的经验数据考察[J]. 价格月刊,2019(9):53-60.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