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4月21日文章,原题:中国渔民用浮动村庄在受污染的海水中养鱼渔民朱春福(音)世世代代都在中国福建沿海以捕鱼为生,但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枯竭时该怎么办?在福建沿海的霞浦县,人们可以选择养鱼。这一转变,让霞浦县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水产养殖基地,并且催生了诸多漂浮在海上的社区(如图)。
在这片迷宫一样的海湾上,是拼凑在一起的浮动平台,渔民们在上面生活,管理水下的网箱,网箱里满是海参、黄鱼、海藻等海产。朱一年当中有好几个月要和其他7个人住在这里。他说,像他这样的海参养殖户每年可以赚几十万元。
中国的水产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部分原因是数十年的捕捞让黄鱼难觅踪迹。今天。水产养殖已经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鱼生产国,福建东南部占全国黄鱼产量的85%,而霞浦县又是主产地。
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霞浦县也因新冠肺炎疫情按下了暂停键。但在当地政府敦促下,捕鱼业首先复工,抓紧时间利用好捕鱼季节。复工出海始于2月,当地政府设立了很多检查点,给工人和渔民测量体温,如今繁忙的春季捕捞季正全面展开。
污染是一大威胁,浮动渔村靠大块硬质泡沫支撑,不能降解的材料碎片散落在海面上,生活垃圾被扔到海里。生活污水直接被排到海里,养鱼的饲料也污染了海水。水产养殖的经济机会吸引了大批内地打工者,让情况更加糟糕。
2018年,当地政府制定新规,遏制污染和控制渔场的快速扩张。33岁的郭世贵(音)养了6年鱼,两年前开始转行做电商。提及养鱼的日子,他依然津津乐道:“我就像笼中鸟,活动空间不大,但我觉得很自由”。▲
(刘德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