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跷脉与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对比研究*

2020-04-22 04:43:30慧,刘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绝经期总分穴位

韩 慧,刘 洋

(1.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自临近绝经至绝经1年的时期。此期间,患者出现临床特征、生物学、内分泌等各方面的改变[1],这一时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性激素减少,其中包括雌二醇E2的减少,进而引起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2]。我国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高达60%~80%[3]。其中,失眠是围绝经期最常见的症状[4]。有研究指出,处于更年期或绝经后的女性,其失眠率分别是绝经前的1.3、1.6倍[5]。围绝经期失眠,多伴有抑郁、焦虑、心烦、心悸、易激惹等情绪变化,严重危害着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西医常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此病,但因长期应用易诱发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癌等疾病,令患者心存顾虑,依从性差,故人们迫切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分别以针刺跷脉、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观察对比两者在改善围绝经期失眠症状及其他伴随症状、提高体内E2水平的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寻求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中医传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筛选自2018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患者,且6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各30例。埋线组30例,年龄43~55岁,平均年龄(49.52±5.81)岁,病程2个月~1年,平均病程(8.92±3.68)月,PSQI评分为8~19分,平均总分(13.47±1.279)分,kupermann评分为6~20分,平均总分(14.47±2.113)分;针刺组30例,年龄41~55岁,平均年龄(48.92±5.02)岁,病程1个月~1.2年,平均病程(9.57±3.19)月,PSQI评分为9~18分,平均总分(13.73±0.980)分,kupermann评分为10~22分,平均总分(14.40±2.358)分。两组在年龄、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治疗前kuperman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WHO围绝经期研究组对围绝经期的定义制定及CCMD-3、ICD-10中关于非器质性失眠的诊断要点[6]:①主诉:睡眠质量差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较多;②对失眠过分关注,内心负担重,担心失眠的影响,损伤社会功能;③患者失眠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且每周失眠3次及以上;④患者于绝经前后发病,且伴随月经紊乱;⑤PSQI评分>7分。具备①②③中2项并伴有④⑤可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不寐的诊断标准,以失眠症为主诉,并有下列8项中的5项症状[7]:①头晕;②头痛;③多梦;④倦怠;⑤健忘;⑥心悸;⑦纳差;⑧烦躁易怒。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年龄41~55岁,女性,自愿接受治疗;所有病例须在过去1年未曾使用激素类和抗精神病药物。

1.4 排除及剔除标准

①抑郁症状较严重的患者;②卵巢或子宫患有肿瘤的患者;③年龄<44岁且>55岁;④因睡眠卫生不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时差变化综合征、倒班工作睡眠障碍、环境性睡眠障碍等原因导致失眠及其他继发性失眠的患者;⑤PSQI评分≤7分;⑥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⑦不符合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及未系统服药、资料不全等影响安全性或疗效判定的患者;⑧近期服用性激素类药物。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刺组 选取阴跷脉、阳跷脉穴位为主穴:申脉、照海;配穴:根据辨证分型,阴虚火旺取太溪、心俞、肾俞、三阴交、百会;心脾两虚取心俞、肾俞、足三里;肝郁化火取内关、肝俞、太冲、期门;痰热扰心取中脘、足三里、内庭。操作:患者取仰卧位, 选用一次性无菌毫针(规格:0.35 mm×40 mm;生产厂家:苏州环球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照海采用吸气补法浅刺,深度10~15 mm;申脉采用呼气泻法进针,深度10~15 mm,均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其他诸穴均采用直刺法,进针深度为10~15 mm,当针下出现酸、麻、胀、蚁行感等得气感,施捻转手法。治疗1次/天, 每次30~60 min,1周为1个疗程,每星期日休息1天,治疗4个疗程。

1.5.2 埋线组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取心俞、肾俞、脾俞、肝俞、太冲、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关元、内关、太溪穴,常规用消毒碘伏棉球消毒,采用一次性医用8号注射不锈钢针头,美国Covidien无菌可吸收缝线SL-693 3-0或4-0缝线线体,植线针针管的前端放入1~1.5 cm线体,并手持镊子将其推入。根据穴位解剖特点,左手拇指及食指将穴位周围皮肤绷紧或提起,右手持针刺入,要求动作迅速,深度适宜,一般将线体植入至穴位的肌层或皮下组织。频率1次/周,共4次。

1.6 观察指标

1.6.1 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定睡眠质量[8],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失眠各项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和总评分进行定量观察,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6.2 kupermann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围绝经期其他症状指标(包括潮热汗出、失眠、抑郁疑心、疲倦、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泌尿系感染)各项目的评分和总评分进行定量观察[6]。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6.3 体内E2水平 于治疗前后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液中血清雌二醇E2水平变化情况,若E2在体内水平升高则表明治疗有效,若未见明显升高则治疗无效。

1.7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对患者失眠与伴随症状头晕、头痛、倦怠等及PSQI评分、kupermann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共3级。显效:患者失眠及伴随症状基本消失,PSQI评分和kupermann评分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有效:患者失眠及伴随症状显著减轻,PSQI评分和kupermann评分明显改善;无效:患者失眠及伴随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甚者加重,PSQI评分和kupermann评分无变化。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PSQI各项及总分评分均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组和埋线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各项评分比较:治疗后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总分方面,针刺组疗效优于埋线组;在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对比分,n=30)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埋线组比较,2)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kupermann评分比较

针刺组患者治疗后kupermann评分与同组患者治疗前比较:除皮肤蚁走感、泌尿系感染两项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患者治疗后kupermann评分与同组患者治疗前比较:除皮肤蚁走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kupermann评分比较:失眠、抑郁疑心及疲倦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失眠及疲倦方面针刺组疗效优于埋线组,在抑郁疑心方面埋线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其余项目及总分治疗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kupermann评分对比分,n=30)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与埋线组比较,3)P<0.05。

2.3 体内E2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后两组E2均上升(P<0.05),且针刺组上升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埋线组总有效率83.33%,低于针刺组总有效率9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体内E2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埋线组比较,2)P<0.05;差值为较治疗前增加值(治疗后-治疗前)。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埋线组比较,1)P<0.05。

3 讨论

围绝经期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正常人体昼夜睡眠与觉醒的节律,与人体阴阳之气的昼夜变化密切相关,“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不寐正是由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阳不入阴,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睡眠与觉醒节律紊乱。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与睡眠也存在紧密联系。《灵枢·惑论》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也。”由此可见,人体卫气随着昼夜变化而出入阴阳跷脉,故阴阳跷脉与人的睡眠密切相关[10]。研究表明[11-12]针刺阴阳跷脉穴位对于改善失眠疗效显著,阴阳跷脉与人类寐寤密切相关,通过补泻阴阳跷脉可达到调节睡眠的效果。众多研究以阴阳跷脉的申脉、照海为主穴进行针刺疗法[13]或配合药物[14]、耳穴贴压[15]等治疗失眠。临床上有针刺跷脉穴位有效治疗更年期失眠的报道[16]。同时,现代学者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发现跷脉主穴申脉穴治疗神志病有着特殊疗效[17]。由此可见,针刺阴阳跷脉穴位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及其伴随症状可能拥有巨大价值。

穴位埋线,是根据针灸学理论,通过针具,将药线埋穴位内,刺激经络、调节气血阴阳从而治疗疾病的治疗手段。研究表明[18]穴位埋线比艾司唑仑治疗失眠更为有效。实验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有类雌激素样作用[19]。能调整更年期雌性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20],临床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效[21]。本研究中,埋线组选取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内关、太溪、太冲、气海、关元、足三里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及围绝经期伴随症状。其中,心藏神、属火,肾属水,心俞、肾俞为心经、肾经的背俞穴,可交通心肾,水火既济,以治潮热汗出、心悸易激动等心肾不交之症;内关为心包经腧穴,《针灸甲乙经》云:“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滋水涵木、平肝潜阳。脾为后天之本,脾俞与气海、关元、足三里为俞募配穴,俞为阳,募为阴,能更好地调节后天阴阳平衡以固后天之本,缓解疲乏、眩晕等虚损之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郁气滞则郁郁寡欢,肝俞为肝经背俞穴,疏肝解郁以缓抑郁疑心之症。三阴交乃交通肝、脾、肾3条阴经之要穴,具有调节肝经气血、健脾补肾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总分方面,针刺组疗效优于埋线组;在治疗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针刺组kupermann评分,除皮肤蚁走感、泌尿系感染两项治疗前后无变化外,其余项目治疗后均有改善。埋线组除皮肤蚁走感治疗前后无变化外,其余项目治疗后均有改善。在失眠及疲倦方面,针刺组疗效优于埋线组;在抑郁疑心方面,埋线组疗效优于针刺组。治疗后,两组体内E2水平比较均呈升高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组间比较,针刺组E2升高更显著(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83.33%,低于针刺组总有效率96.67,针刺组临床效果更显著(P<0.05)。

综上所述,通过针刺阴阳跷脉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失眠,疗效优于埋线组,且对于围绝经期的伴随症状,如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易激动、抑郁疑心、眩晕、疲乏、关节或肌肉痛、头痛、心悸、性生活障碍有显著的疗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体内雌二醇E2水平。由此可见通过针刺补泻跷脉,能平衡阴阳,以达夜寐安神之效。

猜你喜欢
绝经期总分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7:04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围绝经期女性多焦虑 积极化解要得法
夏季穴位养心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17 14:59:54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中等数学(2018年8期)2018-12-01 00:48:55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20:33
一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