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洁
(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运城 044000)
近年来,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黄土地区中小流域雨水侵蚀较为严重,导致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甚至损坏农田、冲毁公路,对环境保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国家计委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坝系作为专项实施,在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中,治沟骨干工程坝系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能拦泥淤地,其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显著,并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欢迎和喜爱。
山区小流域沟道地形复杂,具有山高谷深、单点暴雨集中、汛期洪水陡涨、携带泥沙多、冲刷力强等特点,合理布局和规划以骨干坝为主的坝系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并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及实施生态自然修复的需要,还兼顾经济效益。多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工程措施属于单项措施蓄水拦沙效益最大,其中淤地坝拦沙量占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总拦沙量的66%。坝体建设改善了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坝体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比坡地高37%~76%,含水率比坡地高62.5%~168%。
本文以垣曲地区闫家河小流域为例,依据已有现状条件,分析出现的问题,从相对稳定性、防洪能力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后,进行治沟骨干坝系工程优化改造,并为同类型黄河地区小流域的坝系工程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闫家河小流域位于垣曲县的东南部、小浪底水库沿岸,距离县城约55km,属黄河一级支流,地质构造为自西北向东南由老到新,总体上为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海拔在200~1000m范围内,丘陵起伏,沟谷发育,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切割深度在80m左右,支毛沟上游沟道横断面多呈“V”字形,较大的支沟下游及主沟道横断面呈“U”字形。整个流域面积为73.05km2,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79%,是垣曲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闫家河小流域在水力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面积约66.1km2,平均沟壑密度为3.22km/km2,年土壤侵蚀模数为6080t/(km2·a),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44.41万t,泥沙直接泄入小浪底水库。
截至目前,该流域内建有2座骨干坝、3座中型坝以及15座谷坊,如图1所示。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程度仍然不高,由于缺少控制性骨干工程和发展生产的中小型淤地坝,该流域内的洪水泥沙未得到有效控制,治理任务仍然较为艰巨,因此拟在本流域进一步修建小流域坝系工程,特别是控制性骨干坝改造修建工作。
图1 闫家河小流域坝系工程概况示意图
本文以小流域内单西骨干坝为例,单西骨干坝上游控制流域面积5.24km2,是一座以滞洪、拦泥、淤地为主的治沟骨干坝。原设计坝顶长115m、宽4m,坝顶高程374.0m,坝高24.1m;设计总库容为64.88万m3,对应高程为372.0m;拦泥库容为29.9万m3,但由于原设计没有进行流域坝系的整体防洪设计,且单西骨干坝无泄洪设施,根据安全认定结论与建议,决定单西骨干坝的增建内容为新建溢洪道。
(1)防洪
加强大型(骨干)坝工程建设,防洪能力提高到200年一遇,确保流域坝系整体防洪安全。
(2)蓄水拦泥
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坝系落水拦沙体系,把坝系的总体拦泥能力由不足5年提高为10~15年,新增拦泥沙能力73.0万t,使坝系达到相对稳定、程度较高的状态。
(3)生产利用
进一步搞好骨干坝与一般坝及蓄水(塘)坝的总体布局,把坝地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使坝系相对稳定的土地保收频率由10年一遇提到20年一遇。
因单西骨干坝为梯级骨干坝,上游有陈南中型坝,为保障工程安全,水文计算不考虑中型坝调洪影响。根据洪水计算结果,作为确定单西骨干坝增设溢洪道的必要条件,确保上游洪水经溢洪道安全泄入下游河道,保证大坝安全运行。
采用SD 175—86《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中的推荐经验公式,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Qp=CNFn
(1)
式中,Qp—重现期为N的洪峰流量,m3/s;F—流域面积,km2;CN,n—重现期为N的地理参数。
设计洪水总量计算公式:
WN=0.1aH24F
(2)
式中,WN—重现期为N的洪水总量,万m3;a—24h暴雨径流系数;H24—年最大24h暴雨均值。
2.3.1设计洪水过程线推算
洪水过程依据山西省晋Q834—85《淤地坝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洪水总历时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T—设计洪水总历时,h;WN—重现期为N的洪水总量,万m3;Qp—重现期为N的洪峰流量,m3/s。
表1 单西骨干坝洪水过程线计算表
2.3.2粗调法确定溢洪道底宽
为了提高大坝滞洪能力,最大限度地拦蓄泥沙,建议溢洪道堰顶高程为367.6m,即坝高17.7m处,初拟控制段过流净宽为8m。单西骨干坝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粗调结果见表2。
表2 单西骨干坝设计洪水和校核洪水粗调结果表
2.3.3溢洪道从零到最大泄流量时段排出的洪水总量计算
经详调确定,初拟溢洪道的断面符合水力条件,溢洪道控制段净宽为8.0m,堰上水深:设计洪水时2.5m,校核洪水时4.4m;溢洪道最大泄流量:设计洪峰流量50.4m3/s,校核洪峰流量110.8m3/s;溢洪道设计洪水时下泄洪量18.53万m3,校核洪水时下泄洪量28.81万m3;总库容64.88万m3。
2.3.4剩余拦泥库容计算
现状已淤库容为0.65万m3,根据调洪结果本次拦泥库容为36.49万m3,故剩余拦泥库容为35.84万m3。
对坝体改造后发现,在较小来水情况下,坝体既能保证拦蓄泥沙且不影响坝体种植利用,在较大暴雨洪水条件下,能够及时防止水排走,改建后坝体达到相对稳定。
防洪能力分析计算骨干坝在改建后第5、第10、第15、第20、第25年的坝控流域面积(上游控制面积5.24km2)比例分别为100%、100%、100%、62.30%、32.20%,防洪能力满足要求,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使用年限达25年以上,其防洪能力下降较快,可以适当进行维护处理。
工程改建后,拦泥库淤积,不断增加新的坝体面积,并能减少下游清淤和加堤费用;与此同时,因该小流域地区属于较缺水地区,蓄水后能够更好地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项目15年内预计效益为5312.99万元,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本文通过以垣曲山区中闫家河小流域为例,根据小流域内骨干坝工程的现状出发,在提高其防洪能力、拦泥和生产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下,对原骨干坝进行增设溢洪道等改建工程,并分析其改建后相对稳定性、防洪能力及经济性。
(1)原骨干坝改建后,溢洪道最大泄流量:设计洪峰流量50.4m3/s,校核洪峰流量110.8m3/s;溢洪道设计洪水时下泄洪量18.53万m3,校核洪水时下泄洪量28.81万m3;均能满足防洪设计要求。
(2)原骨干坝改建后,坝体相对稳定性较好,具有较好的防洪拦泥功能,满足目标要求,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需要对坝体进行及时的维护保证;另外增加了坝体面积,提高了作物产量,减少了清淤和加堤的费用,整体经济性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