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是我国重要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全国中华鳖年产量约30 万吨,其中浙江省中华鳖养殖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产值达60 亿元以上。近年来,由于环境、饲料、养殖管理等因素导致的中华鳖病害不断,是影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19年4月,杭州市一养殖场暴发中华鳖病害,经技术人员现场检查、病原分离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指导养殖户对症用药,有效控制了病害的继续发展。现将有关诊断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供从业者参考。
发病养殖池每天死亡中华鳖30~40 只,患病中华鳖体表无明显症状,但活力减弱,解剖可见肝肿大充血、脾脏充血、肠道出血严重。剪开肠道,在胃与肠道交接处出现明显的一条环状出血点(图1),发病严重的中华鳖在此形成环状失血带并以其为起点,点状出血现象由密转稀逐渐向肠道末端蔓延。
图1 发病中华鳖消化道出血症状
在无菌条件下取典型症状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及胃肠交接处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28℃条件下培养24 小时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接种患病中华鳖肝、脾及胃肠交接处的平皿上均长出淡黄色、边缘光滑、直径2毫米左右的菌落。挑取单菌落作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应用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 ID 32E 肠杆菌科半自动鉴定系统,对获得的细菌进行生化鉴定:用接种针将培养的细菌转移至0.85%氯化钠溶液制成0.5 麦氏浊度的菌悬液,在ATB ID 32E 细菌半自动鉴定条上,每个测试孔加入55 微升,在相应孔滴入无菌石蜡油,28℃培养18 小时,利用半自动鉴定仪读取结果见表1,初步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细菌培养鉴定,初步判定此病例为细菌感染引起的中华鳖出现持续性缓慢死亡。
表1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选取14 种抗菌药物用于测试。将选用的抗菌药物溶解配置成抗菌药溶液,新鲜培养的细菌用0.85%氯化钠溶液制成0.5 麦氏浊度的悬菌液,取40 微升,加入19.96 毫升0.85%氯化钠溶液制成测试菌液。将抗菌药溶液和测试菌液依次加入测试孔,使测试孔抗菌药最终浓度依次为0.125、0.25、0.5、1、2、4、8、16、32、64、128、256、512 毫克/升,每孔菌液最终浓度为6×106个/毫升。28℃培养18 小时,测试孔内未见悬浊的视为该孔抗菌液浓度为最小抑菌浓度。测试结果见表2。
根据药敏结果,使用硫酸新霉素进行治疗,每千克体重用50 毫克水产用硫酸新霉素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7天,及时做好病死中华鳖的捞出和无害化处理。施药后第3 天中华鳖死亡减少,至第5天死亡现象停止,当年未出现该病的复发情况。2020年4月,该养殖场又出现同样症状的中华鳖,在第一时间使用上述方案进行控制,至用药第3天即有效控制了病害的蔓延。
表2 细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近年中华鳖养殖的细菌性病害逐渐增多,导致抗菌药物使用的增加,细菌性病原的抗药性增强。反映到本病例上,病原菌对甲砜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甲唑、磺胺嘧啶、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等均不敏感,这是当前中华鳖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常态。本病例选用了相对敏感的硫酸新霉素而不是最敏感的恩诺沙星,也是为了保留当地中华鳖在对抗细菌性病害中的可使用药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