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一辆从广州开往珠海的长途客运车上,一位男青年目光炯炯地望向窗外,那是蓝天下盈盈汪汪的海水,在夏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是沙尘滚滚也无法掩盖的闪耀……男青年这一路颠簸了七八个小时,身心疲惫,但看到这片大海,他心里豁然开朗,就这样下定了决心——“这里就是珠海,我要留在这里,为珠海经济特区建设,贡献自己微薄之力。”这位男子叫黄永权,那一年他42岁,来珠海之前他已从部队转业到湖南郴州总工会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次他是作为人才招聘工作调动,主要任务是参与筹建珠海市博物馆。35年后的今天,黄永权在位于珠海情侣路边上的家中讲述当年事,他深情地望着阳台外那一片盈盈的海水,目光一如当年那样:“我的心向往特区呀,我下决心要到珠海来干一番事业。”
是的,黄永权决定干一番事业。但报到的当天发现他的同事只有一个“土专家”——土生土长的唐家人唐振雄。唐、黄两人一见如故,紧密合作地工作了几个月,才又调来了两个工作人员,一个是从云南昆明调来专门负责摄影布展的杨珊,另一个则是从湖南调来追随丈夫的黄永权的妻子丁海成,她负责所有行政后勤工作。
珠海市博物馆的筹建工作是在1985年6月开始的,筹建之初并没有确定馆址,筹建办公室设在当时珠海市文化局办公楼二楼中间的小会议室,小小的办公室也仅够放下四张办公桌和资料柜。要筹建博物馆至少得有几件宝物才有底气吧?可黄永权上班没多久就知道了,当时筹建办公室“手”里掌握的所谓文物充其量就是几幅不知名的字画,连一件真正的文保藏品都没有,更勿论“镇馆之宝”。最让唐振雄、黄永权发愁的,是当时的筹建起步资金只有5000元,四人的工资也得从这里面支出,他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回想起当年的窘迫,黄永权毫不讳言:“无人(专家)、无‘宝、无场馆、无资金,这是筹建之初珠海市博物馆的‘四无状态。”
“可以说当年我们是发扬特区精神,敢闯敢干,愣是靠实干逐个突破了这‘四无。”黄永权说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招人。办博物馆,必须要有专业人士,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文博、考古类人才还是很缺乏的,但在上级和当时市文化局领导杨创基、钟金来等的重视支持下,石盘石、安继承、梁振兴、蔡健瑜、杨长征、陈振忠、杨华芳等人先后在1986年至1987年间调入珠海市博物馆参加筹建工作,渐渐地成为当时珠海文博工作的主力军。与组建团队同时进行的是征集文物的工作,黄永权印象最深的是1986年8月初,他们和刚大学毕业分配来的陈振忠一起,从梅州民间收藏人士姚贵祥手中征集来一面汉代的大铜镜。“筹建阶段,我们还没有专门的文物征集经费,但我们有强烈的意识,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馆藏文物。”这面铜镜就是珠海市博物馆的第一件征集文物,至今在馆内妥善保存并向公众展示。
回想当年,黄永权说他和唐振雄更多的是深入田头
地里山上海边,一步一个脚印摸清珠海本土文物的家底。1982年到1985年,正值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珠海各乡、鎮文化站发挥出巨大作用,梁振兴、霍荣生、卢观华、陈社金、何华胜等文化站长在文物普查中作出重大贡献。此前珠海的历史多被记载为“始于唐代”,而普查中的考古发现将珠海的历史一下子推进到距今4000多年前,同时发现了一大批文物,等待人们去揭开被历史烟云掩盖了数千年的面纱。“步行是常态,最多骑自行车,去田野调查一走就是一周不在话下,宝镜湾岩画、东澳岛铳城等等现在为大家熟知的重要文物遗存,都是在大规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座非省会城市旗帜鲜明提出建设城市自己的特色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很“超前”的大胆事。特区就是特区,珠海的特区内核气质之一就是敢想、敢闯、敢干。建博物馆,但要建什么样的博物馆呢?黄永权回忆说,筹建之初,大家有了共识,是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建特区的博物馆,让它走下神坛,为大众所熟知和亲近。
1986年10月,吉大九洲大道东1115号S楼建成,这里的第三层被确定为珠海市博物馆馆址。那时距离1988年10月正式开馆还有将近两年时间,但当黄永权拿到馆门钥匙时那份激动的心情,黄永权时至今日还可以回味得到:“确定了馆址,就是有了‘家,才真正感觉博物馆是实实在在的了。”在他的反映和努力下,市财局也加大经费投入,珠海市博物馆筹建经费增多。黄永权在市博物馆的16个月工作经历,以及其后在珠海工作的点点滴滴,黄永权深深地感受到珠海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对博物馆的重视和支持,从一间小房间的筹建,到吉大S楼到九洲城,再到珠海市博物馆新馆,场馆从“改扩建”到独立建设;文物征集经费从0到1000万,每一步都是巨大的飞跃。
“走有自己特色的路”的特区的博物馆。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阵地,特区的博物馆得有一个有特色、有气势的馆名牌匾桁,黄永权当时有个很朴素的想法,特区的博物馆要挂牌开馆,牌匾要有气势,一“名”惊人,得找个名家题字。黄永权四处求教求助,终于在几位老领导的推荐和帮助下,向时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的秦咢生求字。说起这位秦咢生老先生,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他,1986年他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广东分会主席,是当代书法名家,其行书风格,刚劲雄伟,流丽华腴,独创“爨宝子”体。让黄永权意外惊喜的是,虽素未谋面,仅通过电话求字,不曾想秦老先生欣然同意为珠海市博物馆题写馆名。1986年12月3日,黄永权接到秦老儿子秦大我的电话,告知其父题字2日晚已书就,可取。黄永权急忙从省文化厅招待所赶往广州中山四路秦老的家中,万千欢喜地从秦老手中接过这幅写着“广东省珠海市博物馆”风格独树一帜的题字。黄永权激动地对八十多岁高龄的秦咢生老先生说:“您和您的墨宝,也已载入了珠海特区的史册了呀……” 最使黄永权难忘的是,当时彩色照相刚刚兴起,黄用借来的富士彩色相机,为秦老家人照了全家福,黄本人也和秦老儿孙三代合影留念,记录了值得纪念的一刻。1987年,秦咢生老先生为招商银行牌匾题字也用了他独创的这种“爨宝子”体,珠海市博物馆的题字还比这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