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
劉永好和他的家族是《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常客,2001年更是登顶了榜首。但不管是排名的变化,还是“首富”的名头,都没有改变过他的步伐。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刘永好与同时代的企业家相比,显得格外温和豁达,少了一点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草莽气,这份宽厚让他走得更加稳健。
刘永好的人生故事,映照着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智慧。
刘永好有三个哥哥:永言、永行、永美。他们的名字放在一起就是“言行美好”,这是老革命刘大墉对四个儿子的朴素愿望。
四兄弟却要比刘大墉期望的还要出息——毕业后老大被分配到了成都某计算机所工作,老二回了家乡四川新津县教育局,老三去了县农业局当农技员,而刘永好成了成都机械工业管理学院的老师——都捧上了“铁饭碗”。
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铁饭碗”最为紧俏和让人羡慕的时候。刘氏四兄弟却出人意料地做了一次“非主流”的选择:他们先后辞去了公职,一同创业。他们是第一批白手起家的人,是第一批舍掉“铁饭碗”的人。在市场经济实行初期,刘永好和兄弟们在商海中选择了适时进退。
改革开放初期,在民营企业这座独木桥上,刘永好不止摸索了一次。从1980年刘永好“做音响事业”的念头被公社书记掐灭后,这个机械专业出身的年轻人,便开始探索如何致富。工业不让做,城里不能做,那就从农村农业做起。1982年,刘永好辞去教师工作去养鹌鹑,靠卖手表、卖自行车凑到的一千块钱起家,不出四年便成为“世界鹌鹑大王”。1987年鹌鹑市场渐趋饱和,刘永好和兄弟们决定转战猪饲料市场,一做就是30年。在时代前进的洪流和百折不挠的奋斗下,他们在“万元户”的说法刚流行时,资产就已经过亿。
1992年,市场经济大潮涌起,刘永好和兄弟们成立了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然而当时社会上,对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尘埃未定,刘永好被标榜为资产阶级新生分子,很多事情都受到限制。他跟三哥一起去找县委书记决定把企业交给政府,但县委书记鼓励他们悄悄干。最后,他们的企业没有被政府接收。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企各领风骚三五年,倒台的很多,能够做二三十年的企业更少,而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屹立不倒,还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秘诀就在于“快半步理论”。刘永好的舍得智慧也在这里得到了诠释。
刘永好表示,节奏快慢的把握很重要。“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时时刻刻都在过独木桥,走快一步,前面很可能是万丈深渊,但如果你慢一步,那毫无疑问你就被淘汰了。要能够把握这个刹车,确保我只能快半步,不多也不少。”
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评价刘永好说:“刘永好在战略投资方面的判断力很强,这从他没有大的战略失误上能看出来。”“快半步”的独特智慧,体现了谨慎与稳健的精髓,更体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适时取舍进退自如的从容。
“主席、董事长、总经理、总裁,四个职位谁大?”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刘永好,他一定斩钉截铁地回答:“都是一把手,都大!”因为这就是刘家四兄弟在公司内部各自的头衔。刘永好说:“这都是为了好叫,究竟哪个管哪个,不知道。”可随着事业越做越大,需要决策的事情越来越多,问题就来了:出现分歧时听谁的?
1992年,兄弟四人按照各自的兴趣选择,将产业划分为了三个领域:刘永言进军高科技领域;刘永美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并开拓房地产业务;刘永行和刘永好坚守饲料领域,继续到全国各地发展分公司。
到了1995年,他们进一步“划江而治”。一个晚上,刘家兄弟加上妹妹五个人开了一个闭门会议,决定将全国20多家分公司以长江为界一分为二,划为东北与西南两个区域,刘永好坐镇西南,刘永行掌控东北,双方约定不侵占对方市场,10年不过江。股份按照最简单的平均分配原则分为4份,兄弟四人再从各自股份中抽出一部分给妹妹。
兄妹5个人都在协议上签了字。一夜之间,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就被分了个干净。后来,刘永好感慨地说:“当时所谓‘四兄弟分家在全国影响非常大,很多媒体都做了报道。但是我们这叫‘家和。我觉得非常重要,第一是‘家和。”
“家和”的背后其实是舍得。王石曾评价,这种分家模式至少从表面看是成功的,甚至进一步刺激了公司的业务增长。正是舍去了斤斤计较,才避免了内耗,获得了共赢。
2006年,刘永好获得“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2001年的获奖者刘永行走出来为弟弟颁奖。他们在台上拥抱在了一起。
20岁之前,刘永好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最大的梦想是能拥有一辆自行车。几十年过去了,刘永好成了资产过亿的富豪,他的生活却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的改变。
不出差的日子,刘永好都会回家吃妻子做的饭,他最喜欢的菜是麻婆豆腐和回锅肉。忙起来,他就和员工一起在集团餐厅里吃工作餐。他吃饭速度很快,饭盒中不会剩下一粒米。
他原来的座驾是一辆桑塔纳,下属看不过去,“强迫”他换了辆奔驰。他没想过买私人飞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乘飞机出行,短途都坐经济舱。他的发型十几年没变,花几块钱就能搞定,当然,基本上都是去同一家理发馆。他对衣服也不讲究,身上的T恤衫和休闲裤加起来不过几十块钱。有个段子广为人知:《福布斯》杂志为他拍照时,他穿的是在家乐福超市买的40块钱的棉布衬衫。
看起来,刘永好似乎不怎么舍得。但在另一面,他又非常舍得。
1994年,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此时的刘永好,已不仅仅是名民营企业家,还被选为第七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先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有资金、思想和观念,有解决就业的渠道。我们能否用这些优势,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提供一些帮助呢?”
这一年的4月23日,刘永好联合其他9位涉农民营企業家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发起了针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光彩事业”。3个月后,光彩事业一号工程——西昌希望饲料厂正式建成投产。伴随工厂同时开展起来的,还有一系列的扶贫举措。截至2017年,光彩事业累计实施项目超过6万个,投资额近4万亿,捐款20余亿。
很多人以为慈善只是付出,没有获得。其实这份获得是隐形的。它来自于社会的认同、员工对公司的认可,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刘永好曾感慨地说,这种提升会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做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事,而这本身就是价值。
如今,刘永好的光彩事业仍在继续。过去一年的时间,刘永好奔波在农村各地的培训班,为农民朋友上课。许多人又亲切地叫起了刘永好30多年前的那个称呼:刘老师。
刘永好有个朋友,是一家知名上市公司的老板。有一天,朋友看到刘永好手机里女儿给他剪指甲的照片,非让刘永好发给自己。过了几天,两人再见面,这位朋友叹气道:“永好,我好羡慕你。我把照片发给了我女儿,说让她学学,结果她回了一句:‘你想得美。”
这段趣事掩饰不住的是刘永好对自家女儿的骄傲之情,他也确实有骄傲的资本。2013年5月22日,刘永好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将不再担任董事长,其女刘畅将接任董事长。事实上,在刘畅接任之前的2012年,新希望的销售额相较2011年的900亿出现了下滑。而在刘畅接管后,新希望集团收入超过千亿。
当被问及“为什么敢放手”时,刘永好提到了一个词——年轻化。“现在讲究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化,我这个年龄就搞不懂了。但刘畅更年轻,更国际化,对新生事物理解得更深。很多人说刘畅管得好。其实这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因为用了一批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有活力、有干劲,知识文化水平都很高。年轻化带来了合力和动力。”
这不是空话。刘永好放手得果断,由四五十家公司的董事长减少到了两三家,将公司高层的平均年龄降到了40多岁,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降到了30多岁。刘永好想要实现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接班,而是一群人的接班。
刘永好的人生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代表着一群民营企业家的选择。这群时代的弄潮儿,有着舍得的担当。正是他们的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勇于创新,才能让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今天成长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