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华
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唤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发顽强的学习精神,形成活跃的学习气氛,以达到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学习目的,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慧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1. 师生共同参与挖掘教材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的描述性,美术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的参与性,各种慨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般都比较具体、形象,他们的注意力也往往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师还应该在挖掘教材本身所含的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并巧妙运用直观教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例如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用一根细绳拴住一个小物体,用手握住细绳,不断地甩圆圈,让学生说说小物体转过的形状像什么。教师这样做,学生就觉得所学的内容很有趣,从而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寓教于乐,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學》中讲到:“情感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是有所不同的,光靠讲授是不能奏效的,而要充分运用情景陶冶的手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兴趣。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圆规的两脚搬开所构成的图形,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圆规这一搬,秋千这一荡,这是一个数学慨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圆规与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慨念联系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然。利用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觉得新鲜而又刺激,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巧用故事使学生增强兴趣。
小学生的感知往往都是从兴趣出发的,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有意设计一种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一年级减法时以 “小松鼠要过冬了”为例。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有一天小松鼠背着一个大袋子,来到森林里,对松树爷爷说:请把你的松果送给我,好吗?松树爷爷很大方,说: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兴,它一边摘一边唱歌,不一会袋子装满了。松树爷爷问:你摘了多少个?小松鼠说:哎呀,我忘了!松树爷爷笑着说“我长了16 个松果,现在还有9个,你能算出摘了多少个,就让你背走。”小松树急了,不会算,怎么办呢?要是松树爷爷不让它背走,那冬天吃什么呢?我来帮它好了。数学课上,老师讲过:知道总数,求部分数,就是从总数里去掉知道的一个部分数,就得另一部分数,用减法计算。我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摘了16-9=7(个)。这种形象的比喻,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他们听得入神,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在游戏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许多感官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促进建立暂时的联系而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我们应该重视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作用,一方面,游戏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学习离不开游戏,教师将教学内容带上一些游戏的色彩,会使课堂教学活泼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的操作,让学生口、手、脑、眼等多中器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快乐的学习。如:在教学“图形的对称”,通过设计 “折一折”“画一画”“连一连”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如一年级的《分类》这一课知识时,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分类》这一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老师可以利用书上的插图,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引导启发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又如在上安全课时,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灭火,如何逃生等并让他们进行操作,并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一是让他们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和伟大,二是让他们学会人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三是集体协作的重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在游戏中学习。
5. 及时评价,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进步更快,所以教师必须以喜悦愉快的情感,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信息,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中等成绩偏下的同学,哪怕只有一点正确都要及时进行表扬,加以鼓励。教师评价学生要以表扬、鼓励的方式为主。当学生受到鼓励、表扬时,他们的兴趣就会更高,注意力就会更集中,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每个环节兴趣形成的不同特点,合理、灵活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的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愉快的学习,让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投入课堂,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就一定能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