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虚构性

2020-04-21 07:48黄嘉宁
卷宗 2020年4期
关键词:虚构性文学思维

摘 要:文学归根结底使用的还是文字,是白纸黑字。文字本无意义,是由人类创造并赋予其含义的。一切可以用文字叙述的事物,其叙述本身都是虚构的。文学正是因为其虚构性,才给了读者想象的无限空间,给作品本身无限可能。本文将对文学虚构性的产生原因、作用以及意义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学;虚构性;思维

纵观古今,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韦勒克与沃伦说:“‘虚构性、‘创造性或‘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类似的说法还有如: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托多洛夫:“文学是虚构,这是文学的第一结构定义”;向上追溯,更早的如亚里士多德在比较诗人和历史学家的区别时说:“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差别在于,前者叙述已经发生的事,后者叙述可能发生的事。”等等[1]。从另一个角度说,历史学家所写的已经发生的事是否也属于文学作品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争议,在本文中不做主要论述。回到文学的虚构性方面,不论历史书籍是否属于文学作品,它都是虚构的。即使是本着最客观最理性的思维角度去著作,不可避免的一个本质上的问题就是:它都是人为写就的。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受到周围的环境、社会、意识形态等多重方面的影响,那么这就会直接导致个体的独一性。“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客观的事件,不同人写就,内容也是不同的,简单来说,每个人对“客观”的定义与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历史学著作也都是虚构的。文学都是虚构的。

1 文学虚构性

虚构不是“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而是“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2]。一切想象都是基于现实的,没有想象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对于龙这种不存在的事物,它的原型是蛇,是其他物种的结合。“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是对现实的再现。这不是虚构,这只是简单地加工与再创造过程。“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则是基于整个物质世界,于精神脑海中塑造一种形象、一种事物,是一种从无到有地创造过程。“再现的现实形态”与“虚构的新事物”之间的区别才是文学虚构性的根源。

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休谟乃至20世纪美学大师伊瑟尔、布莱希特、霍兰德、斯拉克诺等均从本体或功能两个不同的层面对虚构加以分析。以往对虚构现象的论述多侧重于功能性方面。杰里来·边沁和弗洛伊德曾在虚构的哲学意义和人类学意义上作出过极有价值的论述。边沁指出虚构是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但他没有找出从神话到其他文学形式的必然联系。弗洛伊德指出虚构是一种替代性满足,但进一步把文学的发生归结为人的受压抑的欲望的时候,则犯了一个体用倒置的错误,以致他的文学主张难以让人完全接受[3]。

关于虚构性的论述还有很多。事实上,文学的虚构性从根本上不是说对某种现实地想象,而是一种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创造性过程。

2 文学虚构性的作用

这里我们以小说为例。一本小说对于读者最广泛地用处就在于它的趣味性与可读性。那么最要紧的就是给读者留下广泛的想象空间,如果把小说的思路都呈现给读者,那么小说失去了趣味性。如果一味地去想象,去創造,而忽视了其中的逻辑性与结构性,那么小说失去了可读性。文学的虚构性就是能给读者带来趣味性与可读性的一种特质。文学的陌生化引人入胜,基于一个与现实不那么相似的世界,一个与现实事件相比略显荒诞的却逻辑完善的故事脉络,使文章妙趣横生。

接受文学虚构不等同于接受。事实上,文学作品不负责批判过去,陈述现在,指导未来。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最早是由古代哲学家贺拉斯提出的,后来已被否定。在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依据虚构世界的法则来运行的,虚构性就是能让读者知道这是虚构的一种性质。

3 文学虚构性的意义

从无意义中寻找意义或许是最大的意义。正如《银河系搭车客指南》一书,很多人读了觉得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认为,在无意义中寻找意义,在虚构中寻找真实,在真实中寻找虚幻,这些才是真正的活生生的有意义的事。

文学虚构性是对现实世界的延伸与再现。上文所述文学是虚构的,即使是自传体小说也是虚构的,因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没有人能回到当时的心境记录当时的事,所以在白纸黑字上记载的终究是虚构的。这种虚构的意义就在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遇到的人,在纸上又活了一遍。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唯有虚构是永恒的。

文学虚构性对于想象的空间有拓展作用。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等不同,接触其他虚构的事物是想象力的部分来源。无论现实多么骨感,想象总是美好的。文学虚构性不负责教化,文学虚构性负责美好。

4 结束语

一切文学都是虚构的,虚构的却不一定是文学。从古代竹简刻字、宣纸写字、白纸黑字、到现在的电子文字,变幻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文学的虚构。虚构从不代表什么,可虚构包含的可能是美好的想象。

参考文献

[1]王开玉.文学的虚构性特质与中国古代诗歌[J].岱宗学刊,2008(6).

[2]孙文宪.作为虚构的意识形态的文学[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吴兴业.试论文学的虚构本性[J].河北学刊,1998(6).

作者简介

黄嘉宁(1997-),男,汉族,吉林省柳河县人,文学硕士,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科幻文学。

猜你喜欢
虚构性文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史记》的虚构性与传奇性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小说叙事策略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