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饮食文化外宣翻译探究

2020-04-21 07:48陈法拉
卷宗 2020年4期

摘 要: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一步步展开,海南饮食在推动海南旅游文化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对外传播海南饮食文化过程中,菜系宣传资料的英译存在以下困难:首先,海南菜肴有着变化多端的烹调手段,丰富的选材,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因此很难找到所需要的英文词汇进行翻译;其次,海南饮食文化中,菜名和菜肴的介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与文化结合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本文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以外宣为目的,对海南旅游委官网上海南经典美食进行翻译探究,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译入语文化和译文交际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理论,分析英文菜肴简介特点和目的,并以其作参照,对中文菜名的英译范例进行翻译评价和修改,提出中式菜名英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饮食文化外宣;海南国际旅游岛

基金项目:2017年海南省研究生创新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Hys2017-47)。

1 外宣翻译和翻译目的论

外宣翻译指的是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让世界了解中国,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或其他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张健,2013)。外宣翻译有助于向外展示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打开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搭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接纳中国文化的桥梁。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建设都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海南旅游委官网作为政府门户网站,是国内外游客了解海南岛的重要窗口, 海南菜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华烹饪王国一支年轻而又具有鲜明特色、颇有发展前景的地方菜系,因此该网站饮食文化部分的英译质量能直接影响海南岛的旅游形象。

首先,外宣翻译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推介性。基本上都是中译外,也就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主要强调交流与沟通,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中国。外宣翻译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从而能够达到传递信息和宣传的有效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外宣定义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外宣翻译主要以受众读者为中心。对于外宣翻译而言,要保证所翻译的译文能够使读者们充分地理解,通过译文就能够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情,吸引外国的游客们来海南旅游。因此在翻译中要注意一些问题,西方国家的外宣资料往往是比较简洁,而且用词精练,而中文的外宣材料往往用词比较华丽,赞美之词较多。所以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英文和汉语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注重精准表达(朱义华,2013)。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以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德国功能 翻译理论学派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的出现打开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篇章。早在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就提出了翻译评价的新标准,即把翻译行为所要实现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初,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和完善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认为影响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行为的目的,其核心概念是指“目的原则”是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Nord, 2001)。依据翻译目的论,译者可以任意选用翻译策略和技巧去实现翻译目的。

2 国内饮食文化英译现状

以饮食文化翻译为关键词对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获取相关文献约147篇。其中,涉及地方饮食文化的70余篇,除了兰州、湘菜等地方特色浓郁的菜系,还有维吾尔族、客家族等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名著小说17篇文献,探究红楼梦、儒林外史和水浒传中饮食文化翻译。比较中外饮食文化进行翻译探究的文献13篇,其余大部分文献从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出发。纵观现有文献,约半数文献仅分析了饮食文化的翻译策略而缺乏理论基础。其余文献虽有理论指导,但多集中于跨文化视角、传播学视角和文化翻译观,如杜施茗(2017)跨文化目的视角下探讨了广西地区特色饮食文化内涵的认知和翻译技巧;刘炳淑(2014)通过传播学的视角来探讨山东菜名的英译策略,更好地推介山东饮食文化。孙立平(2017)基于"文化翻译观"理论,着眼于中国餐饮文化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详细分析和阐释了其翻译原则和策略。就已有文献来看,饮食文化英译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该领域开始得到人们广泛关注。

而以目的论作为指导的文献近年来也逐渐增加,如:陈爽(2018)在以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依据,指出了中式菜名英译的混乱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了中式菜肴的命名特点,最后探讨了中式菜名的有效翻译方法;徐佳斌(2019)以《红楼梦》为例,以目的论作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文本杨宪益、霍克斯的两个译本,旨在总结翻译饮食文化翻译的一般规律,准确地外宣中国饮食文化;沈超(2018)以目的论为理论视角,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儒林外史》英译本—The Scholars中有关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然而,总体而言,目前鲜有涉及海南饮食文化的翻译实践分析。针对外宣,以目的论为视角分析海南饮食文化的更是寥寥无几,仅有陈露芸(2018)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海南特色美食翻译的目的和策略。故此,运用目的论指导海南饮食文化外宣翻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实践意义。

3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3.1 音译加注

正如黄友义先生所指出的,要做到外宣翻译的“三贴近”,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代表着具有海南特色的菜肴,意味着菜肴名称所承载的饮食信息和文化信息,在英语语言中没有“对等语”或者“对应语”,这种造成文化空缺,承载原语独特文化信息的词汇称为文化负载词。而目的論将研究聚集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目的的选择上,目的可以理解为: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翻译手段索要达到的目的(张锦兰,2004)。因此为了达到外宣目的,更好传递翻译效果,根据目的论的解释,对于特色菜肴名称这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笔者认为可以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举例如下:

和乐蟹Helexie -Juicy local crab served in its shell

东坡饼Dongpobing- Rice cake with nuts

清补凉 Qingbuliang-  Chilled coconut milk with ice, watermelon, pineapple, raisins, sweet potatoes, peas, macaroni and jujube

薏粑 Yibua - Glutinous coconut rice cake wrapped with banana leaf

椰子船 Yezichuan - Sticky rice in coconut

以上海南菜肴的翻译便是遵循了“音译注释”这样的一种翻译策略。在名称较为简短,却富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时候,音译辅以必要的注释,是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汉语拼音传递出且保留了特色的饮食文化,注释部分则是让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海南特色菜肴所蕴含的独特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应当尽量选择保留地域特色的文化因素并且要加以注释,“音译注释”不仅是可行的翻译策略(刘清波,2003),而且应当是体现推动汉语文化的影响力和汉语拼音在英语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所必须遵循的翻译原则。

3.2 直意兼译

为由于外国游客往往不熟悉中国的饮食文化,若直译出来的“中国味道”过浓,难以让游客理解,无法达到外宣的目的。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除了直译外,采用部分意译的方法有助于读者逾越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有效获得原文的信息(陈爽,2010)。中餐菜名通常传达菜肴的原料、配料、加工方式、烹任方法以及菜肴呈现的色香味形等信息,目的论要求我们对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因此详尽明了的阐述才能有效消融文化差异,实现外宣目的。根据目的论的要求,笔者认为翻译菜名时应视具体情况即是否能从菜名直接看出主料、配料、调料以及色香味形来进行翻译,力求译文读者对译文能产生与原文读者相近的美食体验,举例如下:

海南鸡饭 Hainan chicken rice

陵水酸粉 Lingshui sour noodles

椰子鸡 Coconut chicken soup

海南鸡饭、陵水酸粉和椰子鸡都是海南的独特美食,海南鸡饭将鸡油与米饭混合,椰子鸡用椰奶煮鸡汤,因此笔者从佳肴的食材入手,将其食材直译出来。陵水酸粉相比其他海南的粉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味酸,因此笔者将酸味直接译出,过此种处理译出的英文菜名不仅能给译文读者以清楚的阐释,更能让其对美味佳肴产生遐想和亲自品味的冲动。除了食材与味道之外,烹饪方式和外形也能成为英译的依据,举例如下:

绵绵冰 Snowflake ice

文昌鸡Boiled Wenchang chicken

绵绵冰以特制的刨冰机刨制而成,冰品以一种延续不绝、接连不断、如丝如絮的形态呈现出来,每一件都仿佛是艺术品。笔者用snowflake 较好传达出了绵绵冰的形态,后半部分直译Ice让游客明白这是一道冰品。文昌鸡是采用先水煮再白斩的烹饪方法,笔者将烹饪方法有效传达到译文中,让英语读者体会到中餐菜名的文化特色,实现文化传播目的。

4 结语

随着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海南旅游委等官方网站对海南饮食文化的英译介绍,是外国游客出游前对本地的一手资料,也是了解海南一个重要途径。此类官方网站达到饮食文化宣传效果,意义重大。当前,海南旅游委官网的饮食英译材料还不够全面,翻译不够到位。整个海南岛也没有一致的标准。许多译文不能有效地传达这些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的翻译甚至省略文化意义,这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对外宣传中文化传播的功能,改进外宣英译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30(01):19-27+43+72.

[2]朱义华.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50,64.

[4]王军,陈诗月.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J].现代交际,2017(18):

102-103.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29-30.

[6]陈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式菜名英译[D].黑龙江大学,2010.

[7]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04):52-53+6.

[8]張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01):35-37+13.

作者简介

陈法拉(1993-),男,汉族,湖南郴州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翻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