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精神”塑造

2020-04-21 07:48李金萍
卷宗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抗联应用型

李金萍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必须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及办学特色,着力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地域化和企业化等特点。辽宁科技学院坚持历史传承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凝练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精神、校训、校风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塑造,提供了一定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精神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9年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大学精神育人的载体和途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SSZ19006)。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1 大学精神应体现新时代中国教育特色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大学精神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的影响。

70年来,我校几移其址、几易其名,经历了多次的分分合合,始终不变的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治金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70年办学历程中,辽科人铸就了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她告诉我们做人要像钢铁一样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做事要像钢铁一样坚韧不拔、百炼成钢。

学校始终秉承着“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团结一致,抢抓机遇,直面挑战,跨越了一座座高山,攻克了一道道难关,重大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重大成果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升,不断谱写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70年来,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栉风沐雨,厚积薄发,励精图治,涵英哺华,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已經成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全校师生成长成才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综上所述,作为一所大学,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时代赋予大学的特色,凝练中国教育特色的大学精神,为国家、社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 大学精神应凸显地方区域特色

我校坐落于美丽的枫叶之都本溪,本溪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游击区和根据地,也是国歌歌词原创素材地。习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内容,他是中华民族宝贵性的财富,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时代意义。在高校加强“抗联精神”教育,促进抗联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校抓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不断推进“大学精神”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开展“行走思政”教学模式。弘扬和传承抗联文化精神,成立辽宁地域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建立抗联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我院也通过“3进1走1唱”,既“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重走抗联路”、“传唱抗联歌曲”,将大学精神与抗联精神传承和发扬相结合;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班导师、专任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生爱国主义行动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学习传承抗联精神的主动性、积极性。我校把传承发展新时期抗联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不讲官话、老话、空话,创新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把以抗联精神为源头的特色精神完全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大学精神不是空中楼阁,离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很近。作为一所大学,不仅要融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更要主动创新继承,创新发展,如此,方能凝练具有凸显地方区域特色的大学精神。

3 大学精神应彰显学校特色

2019年是我校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之年。为更好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步伐,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凝练办学特色,利用各学院专业办学特色,推出了“一院一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工程,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联盟,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助力学校内涵发展。

学校始终秉承着“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学校精神,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作风过硬、严谨认真、知行合一的精神,塑造了勤奋朴实、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形成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应用型人才特色,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4 大学精神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把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培养学子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提升学子的专业技术水平,动手实践能力,个人综合能力等,帮助即将步入社会的广大青年以最饱满的姿态投身于伟大祖国的复兴建设中去。

现阶段大学精神的传递正在被浮躁和功利侵蚀磨灭。无论你多么慷慨激扬,热泪盈眶的讲人生理想,大学生们最后只关心自己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国企还是外企。当问到学生:“为什么要读书?”

“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为了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了……”这些答案都显得那么苍白。知识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救人于水火。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去战胜危险。学好科学知识,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对我们的国家有利。

未来,需要年轻一辈的崛起。读书是一种责任。让我们始终秉承“坚韧不拔,百炼成钢”的大学精神,让生命更有方向感和使命感,以严肃认真的生命态度实现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立畅,曾维咏,郭智群.大学精神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01):115-116.

[2]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80-184,198共6页.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抗联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