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侠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临床满意度及护理前后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护理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56.16±2.45)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06±1.37)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3.17±2.08)、(16.25+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情绪状态、肢体功能、自理能力及饮食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满意度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32%,差異有统计学意义(x2=5.4122,P<0.05)。结论康复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临床满意度,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路径;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5.078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脑卒中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若不能接受有效治疗,不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病情严重者甚至死亡[1]。本文选取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7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7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55.72+8.46)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3.47+1.42)个月;脑出血17例,脑梗死21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59.33±9.65)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62+1.23)个月;脑出血20例,脑梗死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符合医学伦理会批准。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药物指导及康复训练等基础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患者入院后,科室立即建立康复护理路径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选取经验丰富的护士做为小组成员,护士需了解患者基本需求,查找相关文献,汇集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为患者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同时,在.护理过程中找出存在缺陷,给予修改和完善。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较慢且活动受到限制,易产生悲观、抑郁等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年龄、受文化程度等与其进行交流,了解其内心想法,通过讲解相关疾病知识,解答其疑虑,并介绍以往成功病例,减轻患者不良心态,树立克服疾病信心。护理小组全面评估患者肢体肌力,按照肌力分级为其制定针对性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入院第3天指导,患者在床上
进行翻身、移位等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由卧位慢慢转变为坐位[2-4];对肢体瘫痪严重者给予被动运动,如关节内收、外展、屈伸等运动。入院第4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上肢康复训练,将患者一侧上肢固定,另一侧上肢行支撑或抓物训练,并训练其控制能力,如提握杯子或按摩球等训练,训练时间以20min/次为宜,3次/d。入院第5~7天,指导患者开展床上训练,先行单桥式运动,后行双桥式运动,训练时间以15min/次为宜,7次/d。入院第8~14天,指导患者行下肢康复训练,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进行负重训练,训练时间以15min/次为宜,7次/d。入院第15~21天,指导患者进行坐起、下床以及坐轮椅等训练,训练时间以30min/次为宜,3次1d。入院第22天至出院,指导患者进行坐起取物等训练,训练时间以30min/次为宜,6次/d。
1.3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1.3.1护理前后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Fugl一Meyer评估表评估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佳;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5]。
1.3.2护理后生活质量采用本院自制生活质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主要包括肢体功能、饮食质量、情绪状态、自理能力,每项2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6]。
1.3.3临床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表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满意度,总分100分,分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研究组情绪状态、肢体功能、自.理能力及饮食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临床满意度比较研究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危重疾病,发病率及致死率高,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病情一旦发作,若未能及时接受有效治疗,不但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还会危害其安全[7]。偏瘫属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表示,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促进其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情绪状态、肢体功能、自理能力及饮食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路径,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临床满意度。分析原因:以往,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多给予常规护理,虽然常规护理具有一定护理效果,但在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往往仅重视疾病,未考虑患者预后情况,无法改善其生活质量,且护理内容相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化,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9,10]。在本次研究中,临床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路径,科室建立康复护理路径小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在护理期间找出存在缺陷,给予修改和完善,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完成;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病情恢复较慢,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等与其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内心想法,讲解脑卒中偏瘫相关疾病知识,详细解答患者疑虑,介绍以往成功病例,减轻其不良心态,使其树立克服疾病信心;同时,全面评估患者肢体肌力,按照肌力分级为其制定针对性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其进行床上训练上、下肢等,促使肢体能力有效恢复,按摩患者关节及肌肉,避免出现挛缩、关节僵硬等现象,且利于血液循环,修复患者受损神经功能,促使其早日康复[11]。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制约,关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分析补充。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路径,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临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权瑞,成翔,张锦,等.康复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5):153-155.
[2]庄彦飞.运用三维步态分析比较运动再学习疗法和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步行能力的效果.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8):12-14.
[3]袁丽,王英.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6):30-32.
[4]甘文杰,彭莹莹,欧阳卫怡,等.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17,12(6):142-144.
[5]岳阳.护理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4):774-776.
[6]孟根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11):1402-1403.
[7]翟宝霞,仵利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4):186-187.
[8]黄秋梅,林淑玲,苏碧兰,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5):590-592.
[9]张静.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影响.中国处方药,2019,17(1):134-135.
[10]王者凤,张玉爱.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训练中的应用.天津护理,2018,26(5):569-571.
[11]花国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效果研究.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7):88-89.
[收稿日期: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