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琦 朱颖 石习杰
【摘 要】 乡村旅游的兴起,虽然推动了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基于此认识,以桂林市平乐县沙子镇渡河村为例,通过多次实地调查和访谈,对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其旅游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渡河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3-0016-17
An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Qi, ZHU Ying*, SHI Xi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Media,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Although the rise of rural tourism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China,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restricting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Duhe village, Shazizhen town, Pingle county, Guilin c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and its tourism development status was studied through many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he problem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ere emphatically analyz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Duhe village.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ral tourism; rural environment
鄉村旅游以生态旅游结合农业观光的方式,在当今旅游发展中符合回归自然的理念,因而赢得了世界各国游客的青睐,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也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关注[1]。目前,关于乡村旅游的主题,有些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探讨[2][3],有些学者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4][5],还有些学者则针对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及营销模式进行研究[6]。但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上,多数学者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缺乏一些具体案例做支撑。
1 渡河村旅游发展概况
1.1 渡河村旅游现状
渡河村是广西桂林市平乐县沙子镇管辖下的寨脚村庄,该村以园林花卉种植和竹鼠养殖产业为主,其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渡河旅游景区的经济收入。近年来,渡河村致力于成为广西园艺第一村,通过对渡河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渡河模式”。2015年,渡河村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实行四位一体党建模式和严格的乡规民约条例,有效地治理和保护了其人居环境和自然风貌,并从中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16年,桂林平乐渡河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渡河村先后举办了第一、二届紫薇花节。渡河村旅游发展至今,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旅游体验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层次。
1.2 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1.2.1 自然环境优良 渡河村位于山脚,有山溪蜿蜒流经村子,土壤肥沃,适合园艺花卉以及蔬果的种植。加上常年有山雨的滋润,使得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适合人们度假和避暑。
1.2.2 民风优良淳朴 渡河村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红色旅游驿站,作为党建示范村,渡河村民一直保持着热情淳朴的民风;身为党员的村干部,秉承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宗旨,整体素质较高。
1.2.3 民俗文化丰富 渡河村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民俗文化,例如尊王法王传说、仙姑庙文化等。此外,渡河村在每年重阳节为老年人举办相关文化活动。
1.2.4 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旅游型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渡河村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1.2.5 区位条件优越 渡河村东接恭城,西攘阳朔,地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渡河村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园艺资源优势,积极向阳朔和恭城方寻求合作,拓宽客源市场,提高知名度。
2 渡河村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游客能力有待提高
据了解,渡河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投资,但由于该村发展旅游业起步晚、缺乏外界资金支持,加上渡河村景区所在地较为偏僻,缺乏相应的公共交通工具,景区内可供选择的餐饮种类和住宿场所很少,一些娱乐休闲、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还在建设当中,因此,渡河村在接待游客能力方面稍显不足。
2.2 知名度小,客源较少
对比阳朔和恭城,渡河村知名度很低,所以游客极为稀少,且当地居民是其主要客源。由于地处偏僻,其交通上的劣势以及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渡河村知名度的提高和客源的增加。
2.3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缺乏旅游型管理人才
低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管理人才的短缺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严重而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渡河村也同样面临着这一难题。一方面,村民是从事景区旅游服务工作的主要群体,他们整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渡河村缺乏相應的旅游管理人才,因而旅游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效率低下。
2.4 缺少整体规划,竞争优势不明显
渡河村缺乏专业的、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从文化角度来看,渡河村的旅游产品以住宿和餐饮为主,忽视了游客的参与度,自身文化内涵有待提升[7];从行业管理来看,渡河村对其行业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从产业链状况来看,其产业类别少,且忽视了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渡河村的旅游综合竞争力不强。
3 实现渡河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增加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作支撑。从村干部的角度来看,在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时,村干部应及时向上级政府请示,或积极引进外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当给予渡河村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进一步推动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渡河村村民的角度看,村民们应积极配合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积极进言献策,同时要扮演好监督人的角色。
3.2 创新市场营销方式,提高知名度,扩大客源市场
由于每个旅游景区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在对外宣传时,渡河村应根据自身的旅游发展状况以及市场需求来调整营销战略。首先,应通过旅游消费心理,准确定位客源市场及其目标群体;其次,渡河村应不断创新营销方式,主动获取市场需求变化的相关信息,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对外宣传;另外,还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3.3 培养旅游型管理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渡河村的旅游发展应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旅游服务从业人员二者的统一,努力解决旅游人才匮乏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一方面,渡河村应主动与高校进行交流,引进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渡河村应加强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前往其他景区学习,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4 合理规划,因地制宜,提高综合竞争力
当前,应对渡河村的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文化层面,渡河村要坚持创新理念,分析自身文化优势,提升文化内涵,增设一些旅游娱乐项目,进一步增强游客参与度。在行业管理层面,渡河村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加大对行业的管理力度。在产业层面,渡河村应整合现有资源,寻求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产业链延伸。
参考文献:
[1]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中共双阳区委党校联合课题组:于平,夏青松,石立姝,郭振武.浅谈乡村旅游示范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J].行政与法,2017,(07):51-61.
[2] 杜江,向萍. 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旅游学刊,1999,14(1):15-18.
[3] 何景明,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25-128.
[4] 于洪贤,宋红娟. 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3):84-87.
[5] 谭根梅,柳军,胡汉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千年古村:江西婺源江湾村为例[J]. 农业经济,2000,(4):20-21.
[6] 黄进.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初探[J]. 旅游论坛,2002,13(3):84-87.
[7]肖湘君.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桂林阳朔为例[D]. 湘潭:湘潭大学, 2006.
(编辑:李晓琳)
收稿日期:2019-11-29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201910596262)“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研究——以沙子镇渡河村为例”; 2018年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博士资助项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8-KYYWF-003。
作者简介:黎琦(1998- ) ,女,广西钦州人,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在读本科生。
通讯作者:朱颖(1976- )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产品供给、生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