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选秀节目中“回锅肉”现象的传播学审视
——以《明日之子》第三季为例

2020-04-21 01:17:32
视听 2020年4期
关键词:回锅肉综艺受众

□ 郭 徽

一、引言

“回锅肉”指的是已经出道或多次参加综艺选秀节目,目的在于获取更好的演出平台和机会,已经具备良好演出素养或强大潜在粉丝基础的亚流量明星。随着综艺商业化视野的开拓,“回锅肉”正在成为一种炙手可热的“新经济”。这种方兴未艾的文化经济不仅会激发市场并行潜能,贯通新生代流量明星的养成渠道,而且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目前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明日之子》第三季(又称“《明日之子》水晶时代”,以下简称“《明日之子》”)于2019年第二季度播放,是一档打造未来音乐榜样的选秀节目。该节目在倡导新独立女性坚持所爱不断奋斗精神的同时,在模式上推陈出新:选手根据舞台表演经历的有无被分成“start”(开始)和“restart”(重新开始)双赛道,通过阶段测评和公演对决,最终推出唯一的最强厂牌。从选秀节目元年的唱区选拔到近两年火爆的团体竞演,再到如今的分赛道测评,选秀节目对“回锅肉”从包容接纳到拉拢附和的态度变化十分显著。从一定意义上看,“回锅肉”量化了王牌选秀综艺的隐形评判标准,换言之,“回锅肉”已经成为选秀节目占领综艺市场先导位置的“通行证”和“王牌”。

本文选取了《明日之子》《创造营》和《以团之名》(按节目首播时间排列)等10 档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进行分析,并对与其相关的174 位“回锅肉”选手的个人信息数据进行了粗略的统计。(见表1—表4)

表1 “回锅肉”性别差异表

表2 “回锅肉”经历差异表

表3 “回锅肉”参与选秀次数差异表

表4 “回锅肉”数量的年份分布表

表5 文章涉及选手分类表

二、传播主体:找准节目选手“优势配方”,具有代表性

(一)节目制作方。在内容产业称雄的时代,内容的生产者必须赋予元素新的组合架构意义,而综艺选秀类节目的创新就是打破节目均质化和订单式的组织结构,绝大部分选秀综艺的节目形态会按照固有套路强调选手节目首秀的青涩。《明日之子》则是拉长战线,找准节目“优势配方”,将“回锅肉”重归市场时的心态一并纳入节目,重新解读并界定了综艺的表现形式。

(二)“回锅肉”选手。“回锅肉”反映了当代娱乐经济以选手和受众为主动一方的更有代表意义的特征。相较于年轻一代的素人选手,“回锅肉”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条件稍有逊色,如何正确“调频”,放下固有的包袱,全神贯注地投入比赛,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其实,“回锅肉”将当代年轻人困顿和迷茫的心态尽数展现出来,他们代表的是社会中不幸落败的群体,他们重新直视自己的勇气正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见表5)

三、传播内容:专业素质过硬

在符号学中,当符号侧重于信息本身时,就会出现“诗性”,即符号将解释者的注意力过渡至符号文本本身,此时起主导作用的是文本本身的品质①。在《明日之子》中,每一位选手都算是各具意义的文本,节目高品质和专业化的定位当然需要关注具有重复欣赏价值的选手。“回锅肉”的共同特点是舞台经验丰富,如《明日之子》中的周子琰、张钰琪和BY2 等早已在乐坛上独当一面,《明日之子》就是他们实现逆风翻盘的一次尝试。《明日之子》整季节目中共产生32 首原创歌曲和13 首选手自改歌曲,这种兼顾专业和选秀的综艺节目实不多见,因此,《明日之子》自然会在同类型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树立出与众不同的旗帜标签。

四、传播方式:新人与老人的无形斗争

从首次节目录制开始,“回锅肉”就受到了区别对待,节目将座位的颜色根据“start”和“restart”赛道分为粉色和灰色;在进行过初次小考之后的等级隧道(1—6星连接贯通的火车车厢式星级房)里面,同样划分为两种颜色的区域;在舞台考核之前,导师同样根据“颜色”来进行分班培训。由此可见,节目客观上已经为两个赛道选手针尖对麦芒的竞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在节目首播时,两个赛道的选手会寻找归属并自动产生“团队荣誉感”,因此两个赛道之间的竞争和比较都会比较明显,观众受到的感官刺激也会随着节目竞争内容时长的增加而愈演愈烈,由此对节目产生一种好感。

五、传播受众:“注意力经济”和“后感情主义”

供“回锅肉”回归舞台的韩国选秀节目《THE UNIT》首播当晚即成为全国收视率冠军。《THE UNIT》的出现其实印证了传媒定位中的“分众传媒”,节目将粉丝群体划分为核心收视目标人群,这种类似于目标受众定制的服务也是未来传媒智能高端化的必经之路。

(一)普通受众输出“注意力经济”。“回锅肉”是抓住普通受众目光的关键人物,对“回锅肉”今后命运和表现的好奇是普通受众继续关注这个节目的催化剂。通过自我确认和环境监测,普通受众会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快感”,这种需求一旦得到刺激和满足就容易“上瘾”。频繁接触并产生情感后,受众就会因为亲近而自我麻醉沉迷。

(二)粉丝群体推崇“后情感主义”。“后情感主义”是指一种掌控情绪输出口的能力,最大的特点就是批量机动的快适伦理被自己或者其他人无意识地控制,受控者情绪冲动不自然②。“后情感主义”是制作方营造的一种“虚拟态环境”,在拉近粉丝和“回锅肉”的心理距离的同时,间接满足了现代人对归属感的渴望,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这种情感上的张力会使粉丝达到盲目的境地。有了感情基础的“再亲近”,粉丝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助力“回锅肉”“登峰”和“爬榜”,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应援刷屏主力军。

这种满足粉丝的“窥探欲望和期待视野”心理,其实就是类似养成偶像后阶段化的表现,粉丝更加关注“回锅肉”“第二春”之后的计划安排,试图通过意识上的主导和“自我赋权”来满足他们假想的主人公欲望。选手BY2 在沉寂多年之后复出,庞大粉丝群体立马又蜂拥而至,在感叹加油的同时为其投票助威。在腾讯前期的应援榜中,张钰琪和BY2 始终占据第一和第二名的位置,她们和第三名洪一诺的票数存在巨大的数字天堑。

六、传播效果:商业捆绑营销,新时代的精神领袖,构建女性主义

(一)收视热度,商业驱动。《明日之子》大致上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粉丝利益的营销创收。一种方式是视频平台自产自销,通过粉丝观看节目使传播营销活动在视频平台中产生经济利益。例如,开通腾讯VIP 有双倍投票权、能够观看VIP 节衍生目等,主动意味着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进行短期主动权的销售。第二种方式是冠名商家合作共赢。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非常重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只有当粉丝群体处于这种互动的中心位置,他们与商家的交流才会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粉丝只要购买一叶子面膜产品,就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额外的投票权,“回锅肉”的粉丝会惯性依赖感情中的共鸣和被环境感染而产生的第六感觉消费产品。

(二)精神领袖。作为社会价值观正向立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青年文化”已经成为选秀综艺节目的生命线。以文化内涵为节目“赋能”,并努力在大众流行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青年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寻求价值诉求的互动融合,成为选秀综艺节目一脉相承的重要使命。本季《明日之子》的精神口号是“肆意生长,热爱无休”,这赋予选秀节目一种神圣的“价值景观”,在节目营造的氛围中,所有选手都跳脱了固有人设标签,在独立人格逐渐完善的过程中追逐梦想。这种对青年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年轻人审美的塑形对节目精神的发散起到核心作用。

(三)女性主义,现实构建。徐若侨打破“欧美嗓”的刻板印象,选曲风格先锋前卫;张钰琪在编曲上坚持自我,驳回“综艺教母”龙丹妮的建议。究其根本,作为传播符码的女性越来越能够勇敢并真实地表达自我,挣脱社会道德中不合理的枷锁,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动性地解释并引领未来的流行姿态。《纽约时报》因王菊在《创造101》中的独特表现专门发文,探讨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打破机械板滞印象的潜在用意是加速助长某种知觉信念,女性同样可以在传媒力量上抢占一席之地。在构建常识的话语权上,这种决心发挥着中枢作用。在《明日之子》发布会上,节目总监制马延琨感慨,节目希望在女歌手的挖掘上有新的突破,延长女性歌手的生命周期,提纯和精粹个人能力。在11 期节目中,无论选曲基调或是个人solo(表演)都不再完全是“傻白甜”,性格的张扬与人物的刻画在有限时长内占有绝对空间地位。在快餐文化的背景之下,追求平等独立不足为奇,可对女性来说,这是一种对意识的绝对颠覆,从被男权驯化到树立个性,解构与再建构成为节目价值观的新风向。

七、结语

“回锅肉”作为我国综艺选秀的新现象有利也有弊。有些选秀节目假借“回锅肉”之名“娱乐至死”,使得社会价值观错位和文化失范,而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用自身的行动规范行业形态。

注释:

①刘倩.电视综艺选秀节目的突破与审美回归——以新闻传播学和符号学视角进行研究[J].青年记者,2013(20):24-25.

②张小争,郑旭,何佳.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

猜你喜欢
回锅肉综艺受众
我和管师公吃回锅肉
家常回锅肉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36
肉,回锅里了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回锅肉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