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中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开发

2020-04-20 16:58苏云涛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开发

摘  要: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作为国内乃至世界绘画艺术的瑰宝,是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清朝乾隆皇帝曾亲题跋收藏画卷于乾清宫,原作现珍藏于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与《清明上河图》一起被绘画史学界高度赞誉为“南北双绝”。该画作在云南省地方教材《云南民族艺术·美术》九年级第17册第五课中作为白描人物范画引入,对我们开发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教育价值具有意义。

关键词:《张胜温画梵像》;民族团结教育价值;开发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一)关系各民族的团结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上,56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秀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格局。历史和实践证明民族团结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二)关系各民族的发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教育,就是对各族干部群众的教育,也是各族干部群众的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于中国国情的了解,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民族理论政策的了解,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即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民族团结教育,不只是对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有必要,而是对中国的各个民族都有必要。

二、《张胜温画梵像》中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挖掘

《张胜温画梵像》又称《大理国梵像卷》(以下简称《梵像卷》),原卷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由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绘制,成画于盛德五年(公元 1180年),画卷为纸本,全长1636.5厘米,宽30.4厘米,款式为大型卷轴画,共绘有单体及组合像134幅,有人物790多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外,还绘有山水、树木、舟揖、庭院。池台、狮、象、鹿、马、龙、凤、犬等画面。绘画技术精湛娴熟,用色讲究,画面金碧辉煌;书法庄重秀丽,有唐代绘画遗风。卷首有清高宗乾隆皇帝题词,卷尾有数跋。画卷题材以反映佛教故事为主,兼以反映大理国外事活动。时限从利贞王后礼佛图开始,至西土十六国王告终。《梵像卷》反映了佛教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兴盛的历史,是研究当时大理国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也是当下我们开发民族团结教育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一)《梵像卷》的艺术风格

《梵像卷》的绘画技法、书法与中原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绘画技法上来讲,《梵像卷》“远绍晋魏六朝遗绪,近接吴道子武宗元之衣钵”。全卷在表现人物时,大都采用我国传统佛教画的“线描”手法,用流畅的线条来勾画;卷中的山水背景,用墨画的是大理点苍山十九峰,使用的是正统的中国山水画法。就《梵像卷》用线、设色、构图、人物的造型、各组团的呼应等方面来看,轻重都安排恰如其分,宾主从属各得其所,从中可看出典型的南北朝隋唐壁画中原正统技法大师的流绪遗风。从《梵像卷》书法来看,其标签题词,属唐代写经体。其“南无”写作“南旡”,“佛”写作“仏”,“国”作“圀”等,都属于唐人笔体。从“十二誓文”来说,均为蝇头小楷,可以感受到“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子。因此,就《梵像卷》的艺术风格来看,正如李根源先生所说“画是中国画,字是中国字”,与中原内地有紧密的联系。

(二)《梵像卷》的题材内容

《梵像卷》表现了只有中原佛教才有的内容,《梵像卷》中所画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和阿难,佛教禅宗尊二人为西土祖师之初祖和二祖,所绘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宏忍、慧能大师,禅宗尊他们为东土六祖。这就说明了同中原内地所独有的禅宗密切的联系。

(三)《梵像卷》中的礼仪

在《梵像卷》中,男女见面打招呼,均双手合十,曲膝,弯腰。而在行大礼时(祭祀或拜见),则男子为单腿跪拜,左腿跪下右腿曲膝,左手撑地,右手护膝,或双手合十;女子则双手合十,双膝跪地,这与秦始皇兵马俑中的“跪射俑”姿式一般无二。

(四)《梵像卷》中的乐器

《梵像卷》中有:笙、排箫、龙头笛、仗鼓、拍板、管子、洞箫、堂鼓、钹、拔朗鼓等10种乐器。这些古老的传统乐器在现在大理地区的“洞经音乐”演奏中都在使用,而其中的排簫、龙头笛、仗鼓、洞箫、堂鼓5种乐器则明显传自中原地区。

综上所举,《梵像卷》是盛唐画风的延续,其艺术水准代表着当时大理国乃至整个华夏大地的最高水平。南诏、大理国在当时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在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对外经济贸易中,特别是积极吸收中原文化方面,较之郡县制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者极力学习汉文化和仿效中央王朝的典章制度等,这是民族的融合,更是历史的进步。也由此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大统一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因此,从《梵像卷》我们不仅证明了大理的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更证明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

三、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就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筑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钢铁长城,这才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诗亚.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64-66.

[2]赵娜.民族文化进校园研究综述[J].教育文化论坛,2017,(4):116-120.

[3]高红燕.承优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同行[J].教育家,2017,(25):90-91.

[4]张崇礼.尚榆民.大理民族文化遗产—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2.

作者简介:

苏云涛(1972—),男,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初中部,大理州首批“苍洱霞光”教学名师,云南省初中美术名师工作坊坊主,云南省民间美术特色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优课名师,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专家,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美术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开发
浅谈动力总成骡子车开发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试析机械基础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开发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浅析彭店生态农业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