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章
[摘 要] 本文立足于湖北省孝感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加强规划设计、优化资金使用、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提供产业支撑4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记住乡愁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乡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2-17-2
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农村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出台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不断取得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孝感市村容村貌气象一新,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农业发展方式逐渐转变,强村富民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加快推进,乡村两个文明不断提升,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尽管孝感市美丽乡村建设处于转型提升、迅猛发力的阶段,但是仍然存在制约性因素,尤其在记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存在规划同质、文化保护和传承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对于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不够等深层次问题与挑战。“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穿越时空的精神载体。“记得住乡愁”要求孝感市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鄂北风格,注意保留原有的地貌风光,让农村城镇化不失去原初风貌,保护好这份有关生长环境、特别场景、文化符号、具体人事等珍贵内涵的乡村记忆和初始印象,树立一种绿色、可持续、留得住乡愁的发展观,走现代文明发展新路。
1 秉承文化理念,做好規划设计
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乡村社会文化生态。在规划设计上,要秉承“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孝感市各个乡村山水肌理、人文历史、发展现状、旅游开发等因素,不仅要体现形式美感和功能需要,而且要切实传承、创新乡村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留得住乡愁。要统筹城乡总体、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科学合理划分农田种植、生活功能、产业发展、公共休闲和畜牧饲养等美丽乡村功能区,在功能布局、人口容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等方面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因村制宜,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需求的不同,合理定位,错位发展,使得美丽乡村建设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在具体的分规划和子项目中,因地制宜,尊重自然,依据各个乡村的历史演变,保护和充分挖掘村落文化,保留和传承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因素,制定出既体现现代文明又内涵历史文化的乡村规划,并将其外化渗透到各种有形建筑设施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乡土建筑的内涵与品质,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以文化风景扮靓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孝感市具有宝贵的孝文化历史和丰厚的孝文化人文景观,应继承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1]。
2 坚持政府引导,优化资金资源的利用
要坚持政府引导,整合利用和优化各类资金资源。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重点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基础平台。借助回归工程、招商引资、募捐赞助等途径,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入。设立乡村文化保护专项基金,用于老化建筑的修缮维护、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奖励与补助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等工作,确保建设过程中文化保护和传承能落实到位。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保证各项涉农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同时,对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税收优惠。
3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确保留得住乡愁
乡村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和人们精神情感之根。要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提升建设品位,让美丽乡村留得住乡愁。
3.1 进一步夯实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
文化具有浸润性,必须经过切身的体验和感悟。首先,强化保护意识,让农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认识其历史,了解其内涵,激发兴趣,切实体验,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诠释者和守护人。其次,做好传统文化挖掘整理的基础工作。在全市范围进行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运用文字、数字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建立全市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数据库,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再次,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聘请专业设计团队策划宣传方案,集中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出版一批文学、摄影、书法等类型的文化资源出版物。建立专业网站等信息化平台,积极扶持引导和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资源存量和保护意识入脑入心,有利于后续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运作[2]。
3.2 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队伍建设
许多民俗活动及礼仪的开展,有赖于传承人的正确指导和准确演绎。因此,需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人奖励和补贴制度,给予荣誉奖励和津贴补助。另外,对于传统手工及戏曲技艺,如孝感楚剧、孝感剪纸、应城膏塑、汉川善书、云梦皮影和安陆漫画等传统文化艺术有针对性地选取继承人,做好活态传承。同时,把那些缺乏组织和管理、散布在乡村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和文化经纪人选拔出来,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必要的物质条件与资金支持。拓宽引进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投身乡村文化事业,逐步提高乡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3.3 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
首先,加强建筑等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都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传统文化村落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维系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承载着现代社会中受到工业文明过度侵染的现代人无尽的乡愁。现代化进程不是要让传统村落衰败消亡,而是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为此,要从乡村用地布局、空间环境、房屋建设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在乡村原有肌理的基础上,结合地形特点和现实需要进行综合布局,形成与村落传统形态及自然特征相协调的空间形态。注重对规划范围乡村建筑的勘察分析,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具有传统民居特色、风貌较好的住宅进行保护性修建,对建筑质量较好的框架、砖混住宅进行建筑立面整饰,对破旧、损坏、无人居住的泥砖和土坯住宅进行改建或新建,从而寻找历史文脉与未来发展、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契合点,妥善保护乡村历史文化景观。既保留传统村落的整体形态、风貌和格局,又推陈出新,彰显现代化内涵,使得每一个乡村体现出协调性、韵律美,培育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村。同时,注意植被景观的建设保护和水系的净化利用,形成色彩丰富、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保护和合理利用乡土生态资源,延伸和发展乡土文化。
其次,加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孝文化产生于孝感这一片热土,她是辉煌灿烂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鲜明孝文化特色、根植于孝感大地的孝文化动人故事、宗族繁衍的历史记忆、方言俚语、乡规民约乃至特有的生产方式等,是传统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因此,要大力弘扬孝文化,保留传统村落鲜活厚重的文化遗产。由此,可以结合孝感市地域特色和优势,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与孝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楚剧展演、孝文化大讲堂、孝文化进社区、中华孝文化公益广告大赛和孝文化主题书画邀请展,了解孝感的由来和内涵,传承风俗习惯、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以及孟宗哭竹生笋孝感动天地的故事等民间口传文学、民间戏曲皮影戏、汉川善书等,保留形态各异、内容充实的民族生态文化。
最后,可以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建立不同类型的文化展馆,如代表农耕文明的农具、茶文化、制陶展馆,代表工业文明的孝感“三宝”中的“膏都”“盐海”“磷山”矿产资源主题馆,红色文化的革命纪念馆,历史人文的名人故居等,使得文化展馆成为展览中心、旅游景点和教育基地,发挥公益性和经济性等综合功能,逐步形成“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展示群。
3.4 加强孝文化的深度诠释和现代化转型
对于孝文化采取辩证的态度,剔除封建性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孝文化现代化转型。
4 加强产业支撑,促进可持续发展
产业兴村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保障,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原则,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文化产业等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要求。孝感市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粮、棉、油、名贵水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湖北省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汉川刁莲、孝感莲藕、孝感香米、孝感糯米、吉阳大蒜、悟道绿茶、七仙红桃、安陆银杏、银鱼和板栗等名特优农副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各个乡镇村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产业支撑点,进一步加强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态工业园区,加工特色农产品,使百姓富建立在生态美的基础上。支持特色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依托生产加工、传统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创品牌,不断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形成品牌战略与企业经营发展良性互动。孝感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应城汤池温泉、双峰山旅游度假风景区、李白隐居十年的白兆山等多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村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乡镇村特有的自然生态、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历史典故、民风民俗、地方曲艺和餐饮美食等地域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游、红色游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3]。同时,加强项目引导、产业帮扶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技能,对接市场需求,对于具有地域特色和孝文化传统的孝感剪纸、皮影、刺绣等民间工艺项目进行包装加工,形成特色民俗文化产品,发展民间文化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翔.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3(7):48-51.
[2]张梦洁,黎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74-76.
[3]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