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

2020-04-20 11:00二水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李兰娟赤脚医生浙江大学

二水

在钟南山赴武汉考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照片中,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身旁有一位女专家的身影,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兰娟。

作为目前国内感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的从医之路走得很不平凡:她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无论非典还是禽流感流行时期,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她潜心于国际前沿课题,从人工肝到微生态平衡,再到H7N9型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研究,开拓了一片又一片未知领域;她热心公益,无偿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自掏腰包设立人才基金……

提出武汉“封城”

2020年1月18日,李兰娟同钟南山等人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前往武汉。在武汉,李兰娟做出了对疫情的预判,还提出了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封城”。次日,国家就采取了这一措施。

除了不停地做“空中飞人”,不出差的时候,李兰娟的时间也被工作填满了。

在浙江,新冠肺炎确诊病人被安排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李兰娟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查房、监测感染患者、开会讨论。因为要穿防护服,他们在长达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都不敢喝水、上厕所,相当辛苦。好不容易挤出点休息时间,李兰娟还要接受媒体采访,解除公众对疫情的困惑。

这样忙碌的日程对一位73岁的老人来说,确实难以消化,李兰娟却说自己习惯了。她还向国家提出,自己可以带队去支援武汉,因为“国家的大事,自己义不容辞” 。

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

1947年,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的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家中全靠母亲卖山货维持。虽然家境贫寒,但她非常争气,中考时以在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杭州第一中学(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高中毕业后,李兰娟到一所中学做了代课老师。她看到周围有很多老人常腰背痛,于是去省中医院学习针灸,好给乡亲们治病。

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李兰娟就将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回乡后,她免费为乡亲们扎针。她的针灸技术在当地逐渐有了一点名气,渐渐地,“李老师”成了“李医生”。后来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乡亲们都希望会针灸的她去做“赤脚医生”。

当时李兰娟的内心还是很矛盾的:“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4元,相当于每天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收入相差甚远,家里的日子又要捉襟见肘了。”

但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当“赤脚医生”。这份工作并不好做。哪家有人生病,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她都要上门诊治。有一次村里有产妇分娩,她还硬着头皮当起了“产科医生”。

十年磨一剑

1970年,首届工农兵大学生招生开始了。因为在村民中口碑很好,李兰娟被大队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学习。

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李兰娟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个好医生。为此,她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

大学期间,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工作。在这里,她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

20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高达80%,很多年轻人突然患上重型肝炎,导致肝功能衰竭,常常熬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病人家属跪在我的面前,哭喊着:‘李医生,救救我的儿子!而我作为医生竟然束手无策,这让我很痛苦。”李兰娟说。

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离世,李兰娟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偶然的事件,让她找到了突破口。

当时,医院收治了一位患有重症肝衰竭的昏迷不醒的病人,在经过血液透析等一系列治疗后,病人竟奇迹般地苏醒了,之后渐渐康复。

“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受到启发的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解决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1986年,她以“人工肝治疗肝炎”的课题申请了青年科研基金。

当年,人工肝治疗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国内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不少人对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怀疑。研究期间,科研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共同做科研的同事走了一批又一批,唯有李兰娟一直在坚守。

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立了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经全国专家鉴定,这套系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肝炎治疗病死率高的难题。

然而,对这种独创的技术,李兰娟不但没有申请专利,而且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并在全国的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自2001年起,她还每年举办一次人工肝治疗推广班,将自己的治疗方法无偿传授给更多医生。如今,已有来自英、美、德、日等国家的600多名专家、教授前来浙江参观或进修,以李兰娟的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系统”也成为全球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

2005年,李兰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传染病学科的院士。同事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她却显得非常淡然:“院士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远是医生。”

医学狂人

李兰娟辛苦工作的背后,离不开丈夫郑树森院士的支持。他们二人是中国科学界少有的院士伉俪,令人羡慕。

郑树森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肝胆胰外科专家、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的“杭州标准”,以及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防治新方案,在国际医学界享有盛誉。

在外人眼中,这对院士伉俪就像是一对医学狂人。生活中,他们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病人和工作。

在郑树森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时,夫妻两人每天上午8点准时到医院,常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钟才回家。虽然同在一家医院工作,他们却很少碰面,常常是一个人在手术台上做手术,另一个人在实验室讨论问题。

身为医生,他们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身为老师,他们关注中国医生的培养和发展。2012年,他们发起设立了“树兰基金”,以奖励和扶持在医学科研和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中国杰出科技人才。

郑树森和李兰娟一样,都是靠助学金的支持才完成了中学和大学的学业,所以他们想在晚年尽可能地回报社会。

我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李兰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曾有记者向李兰娟提出三个问题:

一问:“幸福是什么?”

李兰娟:“对一个医生来说,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

二问:“科学家精神是什么?”

李兰娟:“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三問:“院士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李兰娟:“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

(摘自微信公众号“环球人物”,张甫卿荐)

猜你喜欢
李兰娟赤脚医生浙江大学
我家有位“赤脚医生”
老照片里的赤脚医生
小学生收到李兰娟院士回信
院士李兰娟:73岁上前线
李兰娟
古稀率队
CITY OF LIFE AND DEATHBY ROBERT POWER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Perspective of 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浅析政治力量在赤脚医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