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思维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2020-04-20 11:09王群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公平正义治理

摘    要:本文以法治思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法治的概述,接着论述了践行和弘扬法治,以便可以在全社会更好的弘扬法治思维,通过法治思维来更好地促进公平正义。

关键词:法治思维;公平正义;治理

在党的十八届中央全会第4次会议上,全会通过了有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这是全党又一次聚焦法治专题研究依法治国。

一、法治的概述

第一,具有治国安邦的重要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法治的思想,可以说法治思想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法律永远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法律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是人们权利的重要保护力量,也是权力得以行使的标准器。

第二,法治是我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总结。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已经通过了共同纲领,同时也颁布了我国的宪法,这对于当时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成为了法治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我国就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同志更是将法治融入到了我国社会治理制度之中。在随后我国召开的各项全国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法治建设。从历史经验可以表明,只有将法治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的推动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够使人们安居乐业。

第三,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治理的内在价值要求。法治有两大重要内涵,一是所有的人员都必须服从法律的要求,二是所服从的法律必须是优质的法律。优质的法律必须是良法,可以体现人们的利益,也可以体现人们的意志,可以增进人民的福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就必须啃硬骨头,必须敢于涉水,同时也必须破除利益的束缚,需要协调好和发展好各方面的关系,在各方面关系中寻找平衡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改革会使得社会组织不断变化,社会矛盾也会不断变化,同时改革也会充分的解放生产力,释放社会的发展活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在改革的过程之中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全面深化改革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要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主,也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在自我建设过程中,法治是内在的价值需求,在当前改革深化的今天,意义更加突出。

第四,法治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一个繁荣而又沧桑的中国,向全世界上一个美丽而又文明的中国,同时也是向世界介绍一个法治中国。在党的十八大上我党首次提出,领导干部需要运用法治思维来推动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当前领导干部的考核绩效指标中也包含有法治建设,这就意味着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必须抛弃陈旧的过失理念,领导干部需要拥有法治思维,不断强化法治思想,这也对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改革当前已经步入了深水区,矛盾更加凸显,意义也变得更加多元,为了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法治思维非常必要。因此,当前社会法治如果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必须自问是否有法律规定如何做才能合法,因为所有的工作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来展开。例如在房屋拆迁,土地征收以及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法治作为基础,通过法治来解决纠纷,将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都规定在法治框架之下,任何个人或者组织都不能拥有超越法治的权限。为此我国人民还需要树立起法治思维,广大民众需要逐步养成守法守纪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尤其是在利益表达之时需要学会依法办事。

二、践行和弘扬法治

第一,敬畏法治。敬畏法治首先必须树立起规则意识,要有规则意识才会认可法律的约束力,才会使法律成为自己行為的准则。在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每项工作都应当有目标,各项工作的目标都必须坚持以法治作为底线。在党的十八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同时强调必须严格执法和全民守法,因此全民必须敬仰法治,进一步加强法律实施,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绝不能以权代法,更不能以权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通过制度来进一步约束权力,因此加强法治建设也是当前维护社会正义的应有之意。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加强法治建设就必须做到依宪治国,进一步加强宪法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权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高度统一在一起,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决维护法治权威。

第二,拥有法治信仰。除了敬畏法治之外,加强法治信仰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利器。让法治成为信仰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社会正能量,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遏制社会的负能量。法治共性的提升还必须通过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树立起宪法法律的权威,让人民群众习惯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找关系来解决问题,人民群众可以信仰法治,相信法治可以带来正义,这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利器。除此之外,信仰法治还同样意味着法治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每一个案件都得到公平的审判,通过公平的审判使民众感受到正义的力量,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可以更好地用法治思维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需要敬畏法治,同时需要拥有法治信仰。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充分发挥出法治的重要作用,让生活中充满法治,使法治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的最后防线。

参考文献:

[1]师双凤. 以法治思维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J]. 法制与社会, 2015, 000(029):143-144.

[2]杨辛. 以法治思维统领领导思维——对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水平的思考[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8.

[3]王洋.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会维权工作[J]. 中国工运, 2014(02):46-47.

作者简介:王群(1992.11.16)汉族,籍贯:吉林省公主岭市,单位:吉林大学,学位:在职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公平正义治理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道德愤怒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