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琪
摘 要: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像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冲击了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领域。这样一个复兴古典文艺、调动创新潜力的运动,不仅影响了公共建筑与私人收藏的风格,更是影响到了王侯的审美品位和艺术风格。分散在意大利各地的宫廷在这个时期几乎都出现了标新立异、追求壮丽风格的潮流,它们或紧跟潮流推陈出新,或巧纳这一潮流来发挥本土传统和政治外交的作用,使意大利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面貌。国王大力支持了宫廷的艺术创作与收藏,而后者也满足了国王政治、宗教、外交以及审美娱乐的需要。
关键词:宫廷艺术家;赞助;宣传;娱乐
一、国王的政治维护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国王来说,花大量钱财投资在艺术和建筑上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在15世纪之前,意大利的财富观念还算比较保守,但随着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积累财富迅速,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卢卡等城市。著名的美第奇家族就是以经营工商业起家,获得财富与权力之后成为贵族,继而参与佛罗伦萨政府,建立自己的宫廷。
当城市兴起,公共领域扩大,奢侈品加工技术发展成熟,富人们开始着迷于通过收藏和建筑来展示财富和名望①。当僭主科西莫·美第奇在佛罗伦萨大兴建筑时候,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支持科西莫满城建楼的行为,他解释说,“财富是向世人行善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富人有钱做善事和从事公益行为②。”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不仅鼓励国王重视艺术,更是积极为王室效力。比如,学者瓦拉曾效力于阿拉贡的国王阿方索五世,担当秘书一职;画家皮耶罗服务于乌尔比诺公爵费德里克;还有达·芬奇自荐于米兰大公鲁多维克·史佛尔扎,成为著名宫廷画师。艺术家们纷纷投入王室怀抱,因为拥有雄厚财力的宫廷可以为人文主义者提供足够的资金养家和从事创作。宫内丰富的藏书资料为他们提供创作素材和灵感,并且他们的作品可以被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王室欣赏,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因此而被授予爵士头衔,提高社会地位③。
同时,国王们也在大力招揽人文主义者。那不勒斯的国王阿方索广纳贤士,据说每年在人文学者身上花的钱高达两万金币,获得了“慷慨君王”的美名④。雇佣军出身的乌尔比诺公爵费德里克甚至从别的宫廷专门聘请艺术家过来为其效力。他不仅收藏艺术品和大力支持学术研究,还建立画室等学术机构,因此也获得“文功武略”的名称。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不仅搜罗各种艺术珍品和人才,甚至差遣专门的艺术家到想讨好的其他领主那里,作为外交政策之一①。
二、国王的名望宣传
“艺术不仅可以用来叙述动人的宗教故事,还可以用来反映现实世界的一个侧面②。”同样,宫廷里的许多绘画、雕塑、纪念品除了反映出王室信仰,还能体现出与君王相关的历史事件、辉煌功绩等。
那不勒斯的国王阿方索有一件很重视的祭坛画,是委托巴伦西亚画家杰科马特所画的。这幅祭坛画的灵感来自于阿方索在1442年经历过的一次灵异事件:当阿方索率军围攻那不勒斯期间,他梦见了圣母玛利亚,圣母告诉他可以从某处秘密下水道潜入那不勒斯城③。之后,在每年纪念国王进攻那不勒斯的游行庆典中,这幅画都会被高举游行。画上的內容是“一个威严又不失慈祥的圣母出现在国王面前④”,这表现出国王是神助之人、天选之子的形象,可惜这幅画在16世纪的时候被摧毁了,只存在于文献记载中。除此之外,国王还委托了尼德兰和佛兰德斯的画家,为其制作大量祭坛画如《东方博士朝拜》、《卸下圣体》等。阿方索希望这些宗教画既有赏心悦目的装饰,又展现真实细节。这些画被装饰在人来人往的宫廷墙壁,不仅提供了富丽堂皇的背景,还使国王成为人尽皆知的虔诚信仰之典范。
不仅在绘画上,阿方索在公共建筑上的投资也是彰显了自己文武双全的形象。1453年,他在那不勒斯市政厅的前面建造了新堡,之后他的儿子费南特又为父亲增建了一座仿古希腊罗马风的白色大理石凯旋门。人文主义者布鲁尼曾说,“公共建筑可以提醒人们有关国王的历史记忆⑤。”凯旋门基座上雕刻着凯撒和鹰的图像雕饰,体现出阿方索推崇的帝国形象。第一层雕塑饰带刻有胜利归来的队伍形象,这是为了纪念国王军队的胜利。浮雕中,阿方索坐在四轮二马战车上,周围是乐师队伍和跟在车辆后面的官员,展现了雄伟的气势。
除了公共建筑,阿方索还留下了一大批纪念章供后人瞻仰。阿方索在生前曾热情赞助纪念章制作,一方面是因为徽章可以象征君王身份,标志骑士身份(阿方索属于百合骑士团和金羊毛骑士团),另一方面相对于绘画、雕塑,徽章钱币之物不容易损耗,是保存长相的最佳途径,后人可以因此纪念。1449年,国王以高价聘请了徽章大师皮萨内洛为其制作徽章和奖牌。在皮萨内洛制作的其中一个青铜肖像纪念章中,正面是国王的半身侧面像,国王左边是一个头盔和书本,象征着文治武功,国王的上方有“神圣”的题字,象征和古代罗马皇帝同等的高贵地位。这些具备宣传功能的纪念章不仅被作为王室收藏,还经常被作为礼物赐给个人和家臣。每个人欣赏这些徽章的时候都容易看到国王的光辉形象。
三、国王的趣味满足
15世纪,统治费拉拉公国的是埃斯特家族的尼科洛三世和他的三个儿子莱昂内洛、博尔索、埃尔科莱。他们对艺术的赞助和收藏使得费拉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风格多元、璀璨活泼的艺术中心。出于享乐,埃斯特家族建造了许多乡间别墅和夏宫,比如斯奇凡诺亚宫、无忧宫、贝尔弗德瑞宫等。这些宫殿的名称都含有“美丽的景色”和“远离尘嚣”的意思,国王们在这些行宫里点缀以大量壁画织毯装饰①。除了近郊,王室还在城市中心建造了“钻石宫”。宫殿外部大约有8500个白色(带有粉红色纹理)大理石雕刻的方块,远看像钻石墙,因此而得名。钻石的位置各不相同,以最大化反射照在宫殿上的光线,创造出了相当瑰丽的视觉效果。宫殿内部有费拉拉花园式的回廊和大理石井②。
埃斯特家族对艺术审美的品位非常多样化,尼科洛三世聘请了不同风格的画家为宫廷服务,如来自威尼斯的雅各布·贝利尼、来自维罗纳的皮萨内洛等。莱昂内洛在位的时候,重视质朴的事物,喜欢“古典”。他赞助的纪念章既有对复杂细节的精确刻画,又体现出古典特征。他发行了上万纪念章,使得侧身半胸像样式的纪念章在15世纪的意大利广泛流行③。莱昂内洛的继任者博尔索,对奢华艺术品有热切的追求。他曾用佛兰德斯的华美天鹅绒壁毯把费拉拉宫殿全部铺满作为墙饰,还在上面绘满了有关玫瑰骑士传说的画面④。不过,博尔索最喜欢的作品是一本为他绘制的精美伦比的圣经。宫廷画师为博尔索的圣经配上了上千幅华丽细致的插画。这些插画充分运用了透视法,使人物形象与建筑背景相协调,展现了理想宫殿图景。这本书花费国王上千金币,但是博尔索本人对它爱不释手,当有大使访问的的时候,博尔索命令人将它拿出来展示,甚至1471年他前往罗马接受封爵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本15公斤的彩画圣经⑤
博尔索之后的国王埃尔科莱,喜好的艺术风格比前者更加宏大,而且在宗教艺术上更追求生动性和娱乐性。首先,他赞助创作了规模宏大壮丽的圣诗班,聘请了各地一流的音乐家,这个唱诗班的水平在整个欧洲都是数一数二的。有趣的是,国王不满足于此,还请作曲家乔斯金为他谱写一首叫“恳求之声”的曲子,当做他的“音乐遗嘱”,他本人还在“恳求之声”的音乐周演上担任唱男高音的部分⑥。此外,埃尔科莱国王还喜欢透过绘画、戏剧来享受自己的乐趣。他曾雇用画家罗伯蒂为其创作祭坛画《圣殇》以及其他宗教题材的板画。在以罗伯蒂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为基础而改编的主题戏剧中,埃尔科莱还请来13个费拉拉的穷人和他一起在宫殿豪华舞台上演出⑦。除了音乐、戏剧外,埃尔科莱也喜欢壁画创作。当罗伯蒂为贝尔弗德瑞宫的赛姬厅绘大型壁画草图时,埃尔科莱公爵从早到晚地陪着他,在一旁观看。由此可见,这位国王对这些赏心悦目的宫殿壁画装饰十分喜悦和重视。1497年人文学者乔凡尼·萨巴蒂诺专门写了一篇《论宗教的胜利》来歌颂埃尔科莱,里面谈到“国王的贝尔弗德瑞宫里的墙壁上,布满了智者的肖像,旁边有许多圣诗短句,背景是险山、树荫、草地的绝美风景①”。以上这些风格不同的艺术满足了国王丰富趣味的需要。
注释:
①Ulinka Rublack, Dressing Up: Cultural Identity in Renaissance Europ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3.
②[美]艾里森·科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艺术》,胡伟雄、张永俊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③兰江:《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依附于教廷和宫廷的原因》,《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④[瑞]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2页。
①[美]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朱龙华译,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第103页。
②[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③[美]艾里森·科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艺术》,第49页。
④Chambers, David, Patrons and Artists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London:Macmillan, 1970, p.87.
⑤Robert,“Power and Imagination:City-Statesin RenaissanceItaly by Lauro Martines”,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87,no.1(Feb,1982),pp212-213.
①[美]威爾·杜兰特:《世界文明史—文艺复兴》,台湾幼狮文化译,北京:天地出版社,2017年,第131页。
②Palazzo dei Diamanti (Ferrara),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Palazzo dei Diamanti (Ferrara), on 8 January 2019.
③[美]艾里森·科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艺术》,第122页。
④Lesychyn, Lubomyra, “The Magnificence of Borso and Ercole d'Este: Princes of Ferrara (1450-1505)”, Master of Arts, McMaster University, 1981, p543.
⑤Rosenberg, Charles M, "Bible of Borso d'Este", Oxford Art Onl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⑥Lewis Lockwood, Music in Renaissance Ferrara, 1400-1505: The Creation of a Musical Center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343-346.
⑦Penman, Bruce, Five Italian Renaissance comedie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8, pp.271-274.
①Rupert Shepherd, “Giovanni Sabadino degli Arienti, Ercole I d'Este and the decoration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court”, Renaissance Studie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