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至关重要,辨析形近字是识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基于字源视域下进行形近字辨析教学的方法符合汉字认知特点,契合小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模式,对正确识辨形近字与提高汉字教学质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形近字的特点,剖析当下小学语文形近字辨析教学难的问题,提出了从汉字字源的产生与演变过程着手辨析形近字的方法,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字源;形近字;辨析;教学;策略
一、形近字的内涵与辨识价值简述
众所周知汉字的字形系统是一个多层级、多元素的复杂系统。综合运用有限的笔画、造字部件、整字去构成上千万个新的汉字,汉字中必然会出现很多轮廓相似,大小相近,区别度低的字,这类数量庞大易混淆的字我们称之为形近字。例如:免一兔、扰一拢等等。
二、小学语文形近字辨析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识字教学理论与小学教学实践相脱节。《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很多从教者在识字教学方面存在不。对汉字的研究肤浅,尚不明确汉字的起源与形成的理论系统,这是小学识字教学质量低的首要原因。其二,学生对汉字无感情。学而无感、学的机械、用的糊涂是小学生在形近字辨析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其三,从教者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教师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最后收获“高耗低效”的结果。
三、寻根溯源的形近字辨析教学策略
1.字形溯源,激发兴趣
小学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专业科学执教。例:在辨析“人”与“大”这组形近字时很多教师是这样教的,“人”字一撇一捺念人字,“大”字在“人”字的上边加上一横。这样的方法从生字表面的特征差异来区分形近字,学生并没有从老师的教学中学到汉字的知识与辨字的方法。下图是汉字“人”的甲骨文、金文、篆书与楷书的写法:
2.字部归类,依源辨识
通过汉字部件的统属关系进行形近字辨析,让学生的记忆更清晰有条理。汉字字源基本字符有18个:人(人)、刀(刂)、心(忄)、水(氵)、手(扌)、爪(爫)、犬(犭)、示(礻)、衣(衤)。例“录”字甲骨文形状 ,用轱辘和水袋从井下汲水,造字本义是选择反映历史的重要信息,铭刻在祭祀的钟鼎上。以“录”为声旁的字有很多,如:“禄、绿、碌”等等。教师在教生区分这些字时不应仅局限在部首的层面,应该让学生明白不同部首和声旁之间的本源联系。篆文“禄”
3.字画拆分,本源渗透
(两只手)+ (杵棒)+ (石臼),造字的本义是两手持杵,捣搓臼中的谷物,使谷物脱皮去壳。在掌握字的起源与整体象形之后,具体分析一笔一划代表的意义,在汉字本源文化的渗透过程中自觉辨识形近字。
4.技术语境支持,多维识辨
字源视域下的多媒体识字教学策略应该引起语文教育者的极大重视并积极应用。例“牛”字的演变:
例汉字“回”的演变,像水流回旋的样子,本义“旋转”。《荀子》:“水深而回。”后来“回”多用于“还”“回来”之义。以上所举出的例子都是可见的字源演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有声音与动画的加入,从多角度还原字源语境。
5.字源文化熏陶,增强母语认同感
汉字是孕育中华文化的载体。教师应以科学的方法阐释汉字构形与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现象、艺术、建筑等等之间的渊源,实现难点与兴趣点的结合与转换。例“天”与“元”这一组形近字。“天,颠也,至高无上”,甲骨文的天字行一个正面站立的人,长着长长的脑袋,到了小篆,人的脑袋用一横代替。“天”字起源于山海经,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了一个叫“刑天”的神话人物,他与黄帝相争而不胜,被黄帝砍了脑袋。但是,失去了頭颅的刑天并没有死,他以双目为目,肚脐为口,挥舞着武器继续战斗。“刑天”的名字就是“砍头”的意思。“天”字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结晶。“元”像一个侧面而立的人,头部特别突出。有开始、第一的意思。所从前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就叫做元年,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叫元月,一年的第一天叫元旦。把事情的开端叫“元始”,俗语中的“头儿”就是用来专指一个国家的君主或者最高领导人。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4:1-2.
[3]戴汝潜.汉字教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43.
作者简介:贺博媛(199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大连市甘井子区魅力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