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评剧又名“评戏”、“蹦蹦戏”、“唐山落子”,它的唱词浅显易懂,吐字清楚,再加上生活气息浓厚,民众颇为喜欢,而随着时代和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它逐渐受到新兴艺术传播方式的冲击,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这种新兴的发展背景下,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种优秀的戏曲剧种,让它巍然屹立于戏曲之林!
关键词:评剧;发展现状;传承措施
评剧与其它四大剧种相比较,它的发展不过百年的历史。它植根于华夏大地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沃土之中,形成于物华天宝的冀东大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深深的受到“悲歌之士”的燕赵文化的熏陶,针砭时弊,爱憎分明,评古论今。但随着新兴媒体的加速发展,评剧艺术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虽然评剧艺术在发展进程中面临严峻考验,但评剧这门戏曲艺术依然需要继续传承下去。
一、评剧的传承价值
评剧艺术家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作了许多经典剧目,为世人传唱,如《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这些作品的内容抨击社会现实,借古讽今,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评剧是集服饰、表演、唱腔于一体,是一门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高综合性门类艺术。它代表着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在2006年评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评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大众媒体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评剧唱腔表演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 ,传统评剧艺术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更加不被年轻人所了解传唱,评剧的发展之路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发展现状
1.戏曲人才后继乏人,且戏曲教学力量参差不齐
老艺术家们年龄越来越大,优秀青年演员又很少,继承过程中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2.国营戏曲剧团大多数土崩瓦解,评剧国营剧团的演出越来越少
评剧演员的演出受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支配,评剧的表演掺杂了太多利益因素。
3.戏民大多数为中老年,年轻人还是很少参与进去
评剧作品的内容大多都是反映旧社会的一些生活内容,缺乏创新。
4.戏曲传播范围依然不够广泛
评剧的流传范围仅仅局限于北方地区,剧种之间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
(二)原因
(1)受到新兴的艺术传播方式的强烈冲击(网络社交、演唱会等),人们不再将戏曲的发展作为唯一的艺术欣赏方式,观众大多被分流;(2)作品大多反映旧的时代精神,不能与新时代发展接轨,无法反映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审美与追求;(3)唱腔不被大众所喜闻乐见,没有融合时代的一些新的发展因素,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三、评剧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传承措施
评剧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与艺术传承,呈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大放异彩。尽管我们面临着时代转型发展、人们文化需求多元化、艺术欣赏变迁等严峻挑战,但是,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是时代之需、民族之要、人民之盼。
(一)传承措施
1.国家方面
出台戏曲方面的奖励政策,如设立一些奖项、国家艺术基金等;其次,国家应多建设一些评剧院,为表演艺术家们提供舒适的表演场所,也能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再次,文化广电局应多设立一些“艺术人生”之类的访谈、“评剧艺术研讨会”、“评剧青年演员电视展演大赛”等,为专业评剧青年演员搭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
2.表演艺术家及社会方面
评剧表演艺术家可以走近民众生活,“搭台子”进行评剧经典名段的传唱,讓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亲身感受评剧的魅力;进行经典戏曲片段演唱比赛,进行口传心授的教学,通过资深的老艺术家们的选拔,不断为评剧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评剧院适当举办一些评剧主题纪念晚会,将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们聚集到一起,共同为评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建言献策。
3.学校方面
开设关于评剧的精品课,使学生课程知识的传授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途径;开展“评剧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设立评剧社团;学校给予适当资金鼓励,爱好戏曲的学生们可以亲自去到评剧的发源地-滦南,走进评剧之乡,切实感受评剧的悠久魅力。
4.学生自身
学生们可以自发地可以制作些关于评剧的挂件、饰品、宣传标语等,也可进行快闪、不插电现场表演等新的交流方式,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不断为优秀评剧的传承注入新的血液。
(二)发展方向
(1)评剧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在农村,更应走进城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评剧融入时代特色。(2)进行剧目内容的创新。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戴月琴认为,评剧的表演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不仅能完美的演绎古典故事,还要能更好地诠释现代戏,比如曾获得文华大奖的《母亲》就是一部现代题材的评剧。所以,评剧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进行创新,在保留自身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剧目编排顺应时代、大众的口味,与市场接轨是评剧文化在未来发展之路的一大走向,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经典。(3)评剧的发展进程中更为重要的是吸引年轻人们来学习,融入一些流行性因素,比如在流行歌曲中穿插一些评剧腔调,会让作品得到高度的升华,不断为评剧的发展融入新鲜血液。
中国人千百年来都对戏曲艺术如痴如醉,评剧作为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为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早已和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感情。而今,评剧的生存发展每况愈下,文化对观众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份中国特色的文化瑰宝需要继续坚持传承,继续以创作为中心,以戏带人,以戏带团、以戏带剧种,让评剧艺术开拓新境界,继续树立强烈的精品意识,追求完美,勇攀高峰,让评剧艺术在戏曲之林愈发耀眼,再创新辉煌。(指导教师:李保霞)
参考文献:
[1] 朱恒夫.中国戏曲剧种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730-731
[2] 杨瑞庆.张玄.中国戏曲经典唱腔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62-63
作者简介:苏美娇,女,1998年1月出生,汉族,河北遵化人,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6级音乐学,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