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宗教文化差异

2020-04-20 11:09牛娜娜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

牛娜娜

摘    要:宗教作为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历时角度看,原始宗教、公元前的人文宗教、文藝复兴前的宗教、文艺复兴后的宗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外宗教文化从原始宗教的起源开始就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探究中外宗教文化差异,有助于了解我国的传统宗教以及外国的宗教,从而探讨宗教的中国化发展。

关键词:中外宗教;历史发展;差异对比

自20万前,人类于非洲发源,面对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原始宗教伴随着超自然、超现实的信仰产生。在之后的人类迁徙过程中形成一个个部落、国家,宗教也随之慢慢发展、变化。原始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等渐进的发展过程,成为一种自发的文化形式[1]。

从进入阶级社会到国家观念逐渐地形成,宗教被一部分的特权阶级所把持,宗教的机构也就应运而生,崇拜的对象也有所改变,甚至向个人靠拢。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宗教,犹太教作为其中的代表性宗教,后续又发展出了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伊斯兰教;而在亚洲,佛教以及我国的儒教、道教也在发展壮大。

这些代表性宗教在教义、情感、心理、体验、行为、组织、信仰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历史发展也差异显著,它们对政治以及历史的影响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宗教在上述方面的不同。

一、原始宗教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的经典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宗教与文化的发展都是人类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表现。[2]”由此可见,宗教与文化都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直接表现,且宗教是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因此原始宗教又称自然宗教,一般存在于统一国家出现前的氏族社会,且不具备完善的组织形式、宗教信仰与宗教情感等,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但原始宗教尤其注重祭祀仪式。《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时期就举行“郊天”之礼来祭祀上帝,尧舜时代也多次进行“郊祭”,而这里的“上帝”是指“昊天上帝”。

原始宗教因其历史局限性,一般传播不出本地,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性,如云南佤族原始宗教信奉木依古神,居住在这里的部落人群认为这一神灵居住在树林里,所以佤族生活的村寨一般都会在一片茂密的树林[3]。当地佤族祭祀时多以拉木鼓、砍牛尾巴等当地特色的活动进行[4]。只有在国家统一、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文宗教才得以形成。

二、公元前的人文宗教

在国家形成后,人文宗教也随之形成并依附于阶级而存在,拥有专职脱产的神职人员,而且此时的宗教已经具有系统的教义、固定的经典以及有固定信徒的组织,正因为这些方面的健全,人文宗教开始传播开来。

西方的宗教源于犹太教,犹太人信奉上帝耶和华,创立犹太教,而且犹太人全世界为家,所以很多地区都有犹太教的影子,他们的经典称为《旧约》。在西方扮演征服者角色的罗马帝国与犹太人截然相反,而是信奉多个神灵,他们征服其它地区,然后把其神灵放进万神殿一起信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其部分教义源于婆罗门教的《吠陀经》。佛教在乔达摩去世后,经过多次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进而传播到多个地区,其中北传佛教在公元前后正式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宗教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诸子百家的兴盛,各个教派积极传播自己的思想,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景象,然而秦朝的焚书坑儒致使儒教发展一落千丈,除了受当权统治者提倡的法家,其它教派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进入汉朝后,文景等皇帝号召休养生息,道家以此契机得到了一定发展,到汉武帝时,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使儒教得到长足发展并与政治紧密结合。

三、文艺复兴前的宗教

耶稣诞生后,其在犹太教中宣称自己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主张上帝是爱世人而不仅仅是犹太人。这些思想导致犹太教容不下他,耶稣只得自己创立了“基督教”,经典为《新约》,和《旧约》合称《圣经》。然而早期的基督教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害,直到君士坦丁大帝信奉了基督教,基督教才一跃发展成为罗马国教。在基督教的信仰中神是唯一的,上帝为全能全知、完美的存在,他们排斥其它宗教,视其它宗教为异端,并规定教徒不得信仰其它宗教。

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不到50年,因罗马帝国的垮台,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此后500年,因“天主教”教会过于腐败,“新教”在马丁·路德的影响下成立,他们认为信仰耶稣只需要《圣经》,并崇尚简洁。在基督诞生后60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其根本是基督教融入阿拉伯特色,“上帝”变为“真主安拉”,“耶稣”变成“尔萨”,他自称是上帝“最后的先知”,经典为《古兰经》。基督教是以街头布道以及不定期或定期的宗教活动为主来发展成员、维护教徒之间的关系,所以以上由基督教发展而来的宗教都有自己的教堂并发展出独特的建筑风格。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基督教与政治联系紧密,长期把持政治,甚至包括国王的加冕。

在中华大地,东汉时期以及晋朝多参考《周礼》和《诗经》中的记载进行祭祀活动,儒教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因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与中国的社会关系最为紧密,儒教的三纲五常理论体系使中国政治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加上唐朝科举制度的施行,更加加固了儒教在统治阶级的地位[5]。相对而言佛教影响力就比较局限,在南朝、北周等皇帝的崇佛时期,佛教占据正统地位,其它时期只能在特定帝王崇佛活动中才能昙花一现,不能像儒教一样深入统治阶级,但在普通百姓中佛教的出世思想比入世思想影响更深远。道教在诸子百家时期就已起源,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历代统治阶级尤其是开国的帝王有着深刻的影响。帝国建立的早期,修养生息、恢复民生一直是基本国策。在唐朝时,道教更是达到鼎盛,与政治结合十分密切。中华民族独特的融合性使得儒释道三教在政治竞争中相互融合,三者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强调修行自身,最终出仕、得道成佛以及拥有抽象的崇拜对象,佛教背后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如“无常、轮回“等等,道教更是强调道法自然,在自然观上更强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比如周易的各种卦象[6]。

四、文艺复兴后宗教

在欧洲等地区,基督教在文艺复兴时期一统天下,把持宗教、政治、經济等大权,宗教之外的国家地位和作用被贬低。这一时期,基督教则传播着古典文化,但在科学思想方面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西方崇尚理性思维,大胆推断、小心求证,产生了近代科学,但文艺复兴早期,大批的科学家受到迫害,如哥白尼不敢出版《日心说》,伽利略被囚禁。此后宗教改革冲破了教皇教义,西方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制度上也为科学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近代科学思想得到发展。即使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最后也提出“上帝之手”这样的神学解释来尝试解决自己的科学问题,可见西方宗教对人的影响之大。进入近代之后,西方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更加显著,如西方政治文明的基础——人权思想以及自由平等观念,圣经里提到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些都是构成近现代西方政治的基础。

中国儒释道三家,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经过了宋代“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的发展,开始束缚人民的思想。元明两代亦有大家出现,如王阳明的“心学”等;到了清朝,基督教传播广泛,洪秀全则宣称自己是上帝次子,开启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在宣扬基督教的时候把中国所有原生神庙毁坏,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曾国藩以传统宗教应对,如关帝、岳王、佛寺、道馆等,这些既是对入侵的基督教的反抗,也是三家进一步团结的表现。

发展到21世纪新时代,我国宗教摆脱了自我封闭的状态,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外国宗教在国内的发展也进一步扩大。在宗教发展问题上,我国一直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法治化。在引导宗教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必须”,强调必须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提出两个重点任务——中国化、法治化。在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过程中,要结合宗教文化特点和社会主义特色,引导宗教文化的正确传播,不断深刻宗教内涵,使宗教服务中国文化建设。

五、结语:

宗教在人类起源的早期就因其特殊性早早产生,原始宗教时期世界上的各个民族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即政教一体或政教合一,而区别仅在于各个民族所信仰的神祇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犹太教、基督教等在西方产生后,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在东方产生,因地域特点迥异而发展出教义、组织、信仰等多个方面的不同,历史和政治影响亦差异显著,基督教、伊斯兰教信奉神祇的唯一性,导致其排他性很强,在殖民过程中毁灭了无数的土著民族的信仰。中国民族的融合性特色以及喜马拉雅山等天然的屏障,保证了中华大地文化的传承以及外来文化被融合共进。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考虑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引导宗教文化中国化、法治化,使其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何英.论中西文化对比中的宗教差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7(02):78-83.

[2].张禹东.《宗教与文化的几点思考》[J].华侨大学学报,1999(01).

[3].马银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文化对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何意义——以云南佤族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19-20.

[4].展彩林.佤族木鼓舞生态审美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5].李申.God与上帝——中西宗教比较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17(02):22-26.

[6].严楠.李约瑟问题思考[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

[7].许烨,吴靓宇.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促进当代中国发展[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3).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
蒙古族传统正骨术发展历史概述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我国性别平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考察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
浅谈宋代宫廷乐与民间音乐的联系
乡土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