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融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如何增强“四力”做好新闻报道,一线新闻工作者如何在践行“四力”过程中成长成才,这是当前县级广电媒体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区广播电视台系列报道“荣昌美丽乡村行”为例,就该台开展的“践行‘四力荣昌美丽乡村行”主题采访活动进行分析,探讨县级广电媒体如何践行“四力”做好新闻报道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县级广电媒体;荣昌美丽乡村行;乡村振兴;新闻报道
2018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对我们各级媒体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不容易,但是我们每一个广电媒体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按照这个要求去努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2019年3月,重庆市荣昌区广播电视台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结合荣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开展乡村振兴记者行动,启动了“践行‘四力荣昌美丽乡村行”主题采访,推出系列报道“荣昌美丽乡村行”,助推乡村振兴。节目从2019年3月12日开始在《荣昌新闻》栏目播出,每周2集,直到9月10日结束,历时半年,用实际行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书写了增强“四力”的时代华章,取得良好社会效应和传播效果,栏目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脚力踏遍基层,打牢新闻基础
要做好新闻报道,首先必须增强脚力。笔者认为,增强“四力”,脚力是基础,只有用双脚踏遍基层,脚上沾满泥土的芬芳,才能打牢新闻基础,做好新闻报道,这是增强“四力”的根基。“只有练好脚力,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才能耳聪目明、心中有数,进而准确把握时代脉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荣昌乡村的美,让记者俯下身子,深入基层。这次采访过程中,记者们进农家、访百姓,感受乡村振兴,用行动增强脚力。采访队伍里,既有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也有年轻的新入行记者。他们深入荣昌区21个镇街的乡村扎实采访,用双脚踏遍基层,在增强脚力中锤炼优良作风。
荣昌区古佛山虽然海拔只有700多米,但山高路陡,森林茂密,当地人称三层岩。山路十八弯,坡陡、弯急,采访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往往要七拐八绕。2019年4月,年轻女记者黎杰不怕山路崎岖,毅然扛上摄像机爬上了荣昌区这座海拔最高的山,穿行在崇山峻岭,选择最佳角度,拍摄古佛山秀美的风景。她深入山区采访,独自完成了清升镇依托古佛山自然资源优势,做好农旅融合,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的报道,为观众呈现了乡村游憩的视听盛宴,展示了美丽乡村形象。这条报道播出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古佛山旅游。
翻山越岭采访,用双脚踏遍基层,已是“荣昌美丽乡村行”记者家常便饭的事,还有很多记者在“荣昌美丽乡村行”主题采访中走田坎、踏泥泞,深入田间地头,脚上沾满了泥土的芬芳。记者们发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传统,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脚踏实地采访,以脚力感受乡村振兴,以脚力打牢新闻基础。
二、眼力发现新闻,慧眼捕捉珍珠
要做好新闻报道,第二必须增强眼力。笔者认为,眼力不仅是发现新闻线索的必要环节,也是增强新闻敏感性、预测新闻价值、发现好新闻的的重要途径。只有独具慧眼捕捉珍珠,发现新闻线索,才能捕捉有价值的好新闻,做好新闻报道。
荣昌区清江镇河中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个村子里的的河中岛,四面环水,风景秀丽,游客络绎不绝。记者在河中岛上采访时发现,这个岛上虽然游客很多,地上却看不到一点垃圾。这一细节,没有逃过“荣昌美丽乡村行”记者的眼睛。记者深入采访,原来,河中岛上之所以看不到一点垃圾,得益于河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的努力。记者采访了其中的一位名叫袁忠秀的志愿者,她告诉记者,岛上有120人自愿参加到河中村美丽家园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看到地上有垃圾他们就捡起来。志愿者的积极性来自哪里呢?记者进一步挖掘到岛上有一家“爱心超市”,为了鼓励志愿者捡垃圾,超市给志愿者积分奖励,积满100分就可折算为100元钱在超市里按销售价格的九折兑换商品。记者被当地美丽家园志愿者的行为所触动,于是产生了采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想法,采访拍摄出《清江镇河中村人人争当志愿者 共建幸福美家园》的报道。这条报道播出后,对荣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引领了文明新风尚。随后,该区万灵镇沙堡村也成立了一支250多人参加的美丽家园志愿服务队,各种形式的共建美丽家园志愿服务在荣昌区蔚然成风。
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游客看到的是干净,记者看到的是干净背后的社会效应。记者凭着眼力,不仅发掘了新闻线索,而且还寻找到新闻点。笔者认为,践行“四力”,细致观察至关重要,记者如果没有敏于发现的好眼力,没有练就新闻报道的“火眼金睛”,就发现不了干净背后的新闻价值。
三、脑力寻找“富矿”,挖掘深度价值
要做好新闻报道,第三必须增强脑力。笔者认为,脑力不仅是寻找新闻“富矿”的重要环节,也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到有价值的新闻,挖掘深度价值的有效路径。记者要“学会用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抓住现象背后的问题实质。”
荣昌区双河街道大石堡矿产工业社区,以前是一个生产煤炭的矿区,运煤车每天从村民家门口经过,路都是黑的。几年前,社区里的煤矿全部关闭以后,一大批的煤矿工人下岗。记者刚走进大石堡矿产工业社区采访时,脑海里一直思考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煤矿资源枯竭了,社区靠什么来发展?二是煤矿工人下岗后,他们又靠什么来生活?当记者来到一家酒厂的生产车间和工人师傅聊天时,了解到这家酒厂的110多名工人中,有80%以上都是以前煤礦下岗的工人。从煤矿下岗的工人周永利告诉记者,几年前,社区里的煤矿全部关闭以后,大家只能外出打工,如今,他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随后,记者又来到一家果园,发现这里打工的果农也大多是从煤矿下岗的工人,每月收入近2000元,有的还成为了果园的股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煤矿关闭以后,社区环境好了,下岗的煤矿工人不但没有失业,而且大多在自己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记者一路看,一路思考,大石堡人为什么能实现这样的华丽转身?这一问题,蕴含着记者在采访中捕捉信息时有目的的思考。
记者凭借脑力,深度思考,以专业的眼光寻找新闻背后的深层意义,挖掘出了新闻的深层价值——生态发展。在当地众多煤矿工人成功转型的同时,以前依赖煤矿资源的大石堡矿产工业社区也实现了绿色转身。记者对大石堡矿产工业社区走生态发展之路,把社区建设成为产业强、群众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经验进行了深入采访,拍摄出《大石堡矿产工业社区绿色崛起再出发》的报道,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条报道,体现了记者的脑力,体现了记者对于重要新闻信息的把握和思考。该报道2019年3月18日在《荣昌新闻》栏目头条播出后,在荣昌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笔者认为,脑力决定了报道的影响力和价值,记者如果没有深刻洞察的头脑,就看不到煤矿工人转型背后的本质,挖掘不出新闻背后的深度价值。
四、笔力道出真情,书写时代华章
要做好新闻报道,还必须提升笔力。笔者认为,笔力来自真实,来自真情,要提升笔力,就要有真情实感,只有道出真情,才能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写出深入浅出的时代华章。
“荣昌美丽乡村行”从标题、导语到主体、结尾,记者和编辑都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广顺街道柳坝村:五彩稻田助力乡村振兴》《清流马草村:绿色发展铺实美丽乡村致富路》《清升镇古佛山:发展旅游产业 鼓了百姓腰包》等标题,都是记者、编辑用心思考,精心提炼出来的好标题。很多报道的导语写得既平实,又引人入胜。《清流马草村:绿色发展铺实美丽乡村致富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漫山遍野的果树,清流镇马草村通过发展特色脐橙产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昌元街道虹桥社区:凝心聚力抓发展 社区生活大变样》的导语是这样写的:“人心齐了,干部就有了精气神,群众也就有了向心力。昌元街道虹桥社区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有了改变,集体经济有了新突破。社区大变样,让群众露出了笑容。”
提升笔力,还要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广顺街道柳坝村:五彩稻田助力乡村振兴》的报道写得就很活泼:“盛夏时节,在广顺街道柳坝村,市民汤女士正和朋友一起欣赏这里美丽的彩色稻田。稻田绿意盎然,黄色、紫色、褐色的水稻穿插其间,编制出各式各样美丽的造型,分外吸引眼球。”《清流馬草村:绿色发展铺实美丽乡村致富路》的报道写得很接地气:“走进清流镇马草村脐橙基地,浓郁的橙香扑鼻而来,山坡上、小路边都种满了果树,树枝挨着树枝,树叶拍打着树叶。而在一片绿意盎然中,一个个金黄色的晚熟血橙压满枝头,色泽诱人,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像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语言,让观众既听得懂、又听得进的语言,没有脚踏实地的采访,没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表达呈现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张翼:《增强脚力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7日第6版。
[2]林火灿:《脚下有泥 心中有光 锤炼 “四力” 承担使命》,《新闻战线》2019年第5期。
作者简介:刘友才,重庆市荣昌区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