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苹
摘 要: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面对新的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三全”育人的指导意见。青海省委、政府高度重视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实际做出进一步部署,提出新的要求。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三全”育人 创新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青海师范大学,作为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育人工作的新局面,立足于时情、省情、校情与生情,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并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三全”育人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切实把育人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实践的必要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形势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对象。当前,“95后”已经成为高校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从2018年开始全国高校将逐渐迎来“00”后大学生群体。“95后”“00后”大学生正悄然成为各高校的校园主体,他们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日益多元、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环境下,个性更加鲜明,思维更加前卫活跃。一些人面临学业生涯规划、生活适应、人际关系处理等多方面心理问题,往往产生矛盾交织的心理,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难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难点主要来自信息网络化时代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症。当前,大学生几乎人人有电子产品,尤其以手机为主,如今大学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课堂、校园、餐厅、宿舍等场所玩手机现象随处可见。手机的流行加上学生自律能力不够难以抵制手机的诱惑,引发滥用手机的现象。地方院校,突出表现为学生沉迷于玩游戏、追剧、购物、玩微信、刷抖音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环境。当今国际国内形势面临深刻变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思想问题。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省情、校情与生情。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包括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47%。青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相当比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肩负着思想道德教育,又肩负着民族观、宗教观等教育,既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稳定。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模式特点——“三全”育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教育教学领域结成的一一对应关系。青海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校本科生对应分配一名导师对其学识、品格、能力、生活、择业等诸多方面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精细化的“承包式”培养,是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
(一)全员育人。“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其中,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干部、“两课”教师、图书馆与后勤等相关人员。青海师范大学的“全员育人”通过导师遴选制,上至学校、学院党政领导干部,下至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及行政、教辅、服务部门管理人员,凡符合条件的人员均可担任导师。在分配比例上,原则上以师生比不低于1∶10的比例确定导师和所指导的学生,通过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导师负责一个小组。导师制并非严格按学院进行划分,而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专任教师和学院管理干部一般在本学院担任本科生导师,未选聘为本学院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可以由人事处、学工处委派到其他学院担任导师,教师本人可以向其他学院提出申请担任导师。导师人数不足的学院可以向学校申请从行政、教辅等部门中选聘导师。学校全体人员自上而下都参与育人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二)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是指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学校都需要安排思想政治教育。青海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是从大一学生一进校就迅速展开相关工作,新生入校一个月内完成导师的分配,导师指导学生毕业后,下一学年在大一新生中进行补充,导师对分配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全程负有指导教育的职责。导师的教育指导主要采取谈心、谈话的方式,如面对面与在线交流,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随时了解指导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指导过程中导师和学生分别填写《导师工作记录手册》《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既可梳理导师指导的工作思路,又可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
(三)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青海师范大学导师制的理念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打造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一种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学生的“四引路人”,即做學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模式优点——全面实现学校德育质量提升
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秉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一)体现因材施教,增强教育针对性。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师资不足问题凸显,高校生师比已大大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18的设置比例,我校也不例外。辅导员、班主任往往承担着超大班额的学生工作量,身兼教学、科研等数职,多种工作的叠加令大家身心疲惫,难以抽身与学生实时交流、互动,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疑惑,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当前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依然处于抛锚风险期,但是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存在学业、交往、家庭、心理或思想等多方面的问题,更需要老师适时关切并予以正确引导。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除从事教学科研以外,还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导师担当着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四个引路人”作用,引导学生心中有理想,成长有目标,脚下有行动,全面发展,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二)密切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教育,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学生的参与合作能力相对较强,这是“班级管理制”的优点,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阵地,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管理模式。然而“班级管理制”对一部分相对弱势的学生,往往在自我表达、与人相处等方面容易被忽略;某些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偏差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成长得不到有效保障,这种一对多的管理模式容易让师生之间产生距离感,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效果。导师制为师生交流搭建了便利平台,在一个小圈子中师生双方逐渐建立起互信、互动关系,师生间密切度、情感依存度不断加强,在良好的情感互动空间中,点对点的关注,情真意切的关怀更易让学生敞开心扉乐于将自身的问题和盘托出。导师制改变了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纯粹说理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导师及时有效找出问题症结并加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引导,学生更易接受,从而提高教育感染力和有效性。
(三)教育全方位,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导师制改变了传统的赶“一群羊”式的“班级管理制”,是对本科传统培养制度的突破和创新。教育模式由大而化之的笼统模式转变为“网格化”教育管理工作格局,教育者由单一的教学职能转变为复合型教学教育职能,从多个方面对学生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加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经验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通过指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理性分析、明辨是非,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最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优缺点,从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法入手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接受学生在专业发展、继续深造等方面的咨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加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辅导,引导学生静心学习、刻苦钻研、加强磨炼,求得真学问,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扎实学识。通过鼓励和督促学生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引导学生开拓创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开展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增强奉献祖国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升学、就业等活动的指导,学生就业率、升学率得以提高。
当前,我校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先试先行、边试边改”的试行和摸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点。例如,生师比例偏大、导师考聘机制不完善、导师指导不力、工作运行机制缺失、指导资源不足、学生主动性不强、指导效果难以监测等,未来仍需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相关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许敏,李岩.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09).
[2]钱平.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6).
[3]謝生荣,陈冬冬,吴仁伦,等.基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新思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8).
基金项目:2019年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青海高校思政课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9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