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畲族传统纺织技艺与应用前景刍论

2020-04-20 11:36林章明
卷宗 2020年5期
关键词:畲族

林章明

摘 要:自古以来畲族居于山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畲民自己种苎、织布、制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纺织技艺。而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发展,畲族传统纺织技艺面临传承断绝的困境。本文以田野调查结合部分史料,试析闽东畲族传统纺织技艺及应用前景,希望这濒临失传的传统纺织技艺能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畲族;种苎;织布;传统纺织

新中国成立以前,畲族所穿衣服所用布料有一半以上是使用自己纺织的布制成。[1]闽东畲族主要纺织纻布为主,服装、被子、蚊帐、布袋等等多采用纻布,颜色以青黑为主。衣、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因“衣”而生的纺织技艺真实记录畲族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畲族人因地制宜的生产智慧。可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纺织业迅猛发展,工业生产的衣物逐渐占据主流,闽东畲族传统纺织也渐渐退出当地人的视野。而随着老手艺人的逐渐离世,人们很难再完整了解到这项传统手工艺,因此笔者认为对这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已刻不容缓。

1 纺织技艺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畲族人民通过总结归纳,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纺织生产体系,笔者结合自身所见所学,并实地拜访了仍掌握这些技艺的畲族老人,从原材料获取、纺织工具、纺织工艺等三个方面对这项技艺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1.1 原材料获取:种苎、种蓝

苎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也是闽东畲族传统纺织纻布的优良纺织纤维。每年清明节气前后,畲民选择肥沃通风向阳的田地栽种苎麻。第一年只收割一季,收割后不铲除苎麻头(根),入冬时铺上一层干草用火烧净,可清除田地上的杂草及寄生,并施以肥料,盖上细土,铺上干草保温。往后每年可收获三季,即“芒种”、“立秋”、“白露”三节气前后收割。可持续5-10年再翻土种植。

种蓝即种植蓝靛。畲民种植的蓝靛品种有蓼蓝、马蓝、木蓝等,将其叶绞汁制成染料,用于染布即环保色牢度也好、品质佳。

1.2 纺织工具

1)刮苎刀:刮苎的专门工具,由半圆槽型刮刀和套拇指的竹筒组成,用于除去苎麻胶质皮层。2)牵苎架:抽苎和纻线上浆的专用架子,木制、高160厘米左右,宽60厘米左右,“且”字型。3)缠线车:底座为木质,缠线盘为竹质,大致长58cm,宽20cm,高43cm。将苎麻线绽缠成梭芯线的工具。4)梭:织布时往返牵引纬线的工具,长约30厘米,宽、厚约5厘米,木制、两头尖、中间粗、似枣核形。5)织布机:畲语又称为“楠机”,衫木和竹结构,用来织布。

1.3 纺织工序

闽东畲族传统纺织技艺工序分绩纱与织布以及染色三大部分,细分浸麻、剥麻、刮苎、浸湿、撕片、绩麻、成线、卷缕、绞团、梳麻、捻纱、上桨、织布、染色等多达几十道工序组成。

1.3.1 绩纱

1)浸麻、剥麻、刮苎。浸麻、剥麻、刮苎为绩纱的第一道工序,通过将收割回来的苎茎第一时间进行剥麻,防止苎麻干燥后不好剥皮。第一时间没有剥完的或苎茎较粗且木质组织发达的,绑成捆泡水里,第二天再剥麻。剥麻流程:去其叶脉、砍下苎麻、折断苎头、除去苎骨、剥下茎皮、浸泡水中。将浸泡的苎皮捞出,用刮苎刀除去苎皮胶质皮层,留下白色苎麻片,将其晒干以绩麻用。2)浸湿、撕片、绩麻、成线、卷缕、绞团、梳麻。苎麻片嗮干后,需要连续完成浸湿、撕片、绩麻、成线、卷缕、绞团、梳麻等手工工序。绩纱时将晒干的苎麻片放入清水盆中浸湿,泡湿后用薄竹片将其撕片一根根小线,再用手工将小线撕成一缕缕苎麻细丝,手捻接成小麻纱放入竹篮,接着晾晒。3)捻纱。捻线时,将晒干的苎麻细丝放于大腿上,左手抓住已粘在一起的两股苎麻细丝的头部,右手不断地将两股苎麻细丝搓成一股线。手工的纱线很细,细到几如蚕丝,光泽感强。根据需要用缠线车将一个约8厘米长,内径2厘米的竹筒挽成麻团,做经线用;将一根9厘米长的竹枝,挽成两头小中间大似枣核形,做纬线用。经过这么多道的手工工序完成了绩纱,绩纱这道工序费工费时,需要耐心和巧手。4)上浆。绩纱后上浆是为了增强线的粘度,提高线的韧性,以便后续的各道工序织布时不易断线、不出毛。闽东畲族传统织布是用早稻的糯米浆或地瓜粉熬成稀糊上浆,因此织出的布更绿色环保。上浆时,将准备好的浆装于葫芦或竹筒内,在其两边对称钻一小孔,直线穿入,将线头挂到两个相距50-60米之间的牵苎架上,最长可以相距100多米。苎线循环绕在两牵苎架之间上浆。苎线只有上过浆之后比较光滑,织成的苎布比较柔软舒服。

1.3.2 织布

织布是纺织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织布过程中,手脚的配合非常重要的。双手依次操作,右手抛梭,穿过经线,左手递梭,右手拉扣板,轻拍纬线一次,然后踩踏板一次。然后左手把梭子穿过经线,再把它交回右手。然后左手拉扣板,轻敲纬线一次。交替上下两个综框(脚踏),使经线交错,梭子带着纬线过去,然后压纬。织到一定长度时,把织好的布卷起来,卷边后用木棒插住轴心防止松脱,并保持经纱的张力状态。织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脚踏的配合。手推得重落得慢,布就紧;推得轻落得快,布就稀疏不均。

1.3.3 染色

闽东畲族传统织布染色原料是畲民自己种蓝提炼的。其方法是将清水煮沸,倒入一定比例的火灰(如燃烧后的稻草、木头等灰),用长棍搅拌均匀,过滤灰水并除去灰形成石灰水。把蓼蓝、马蓝或木蓝的茎叶放入石灰水中泡一周。当蓝草浸泡液由黄绿色变为蓝黑色时,除去水中的杂质,沉淀后倒出,底层留下深蓝色的泥质沉积物,即是蓝靛植物染料,加入土茯苓根汁增加颜色的色牢度。将纻布浸入染缸中,温水加热,用两根木棒,来回搅拌,再用木棒夹住布使劲反复拧,使布染色均匀,俗称拷蓝或染缸即染色。

纻布的染色晾干后,才算整个纺织技艺流程结束。

2 刍论

闽东畲族传统纺织技艺是畲族人民以家庭为单位,世代传承而延续下来的集种、纺、织、染为一体的纯天然、纯手工、家庭作坊式纺织体系。畲民自产自织自染的这种苎布服饰用料,不仅适合南方炎热、湿润的气候,也便于强度较大的劳作。[2]而以蓝靛染色的服饰色泽鲜艳且不易褪色,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于皮肤伤痛和虫咬烂疮等皮肤疾病都有消炎止痒的功效。[3]充分体现了畲族人们利用自然的智慧,但由于是纯手工生产、效率低,在近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下,这种传统技艺慢慢淡出人们视野。从曾经的畲民“家家种苎,户户织布”。[4]到如今仅有极少数畲族村寨留存有纻布和织布机,已再难看到这项传统手工艺曾经的辉煌。

该技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原生态性和特色性,纻布采用纯天然植物纤维为原料,纯手工加工,不使用任何工业、化学等原料,不仅生产的产品是绿色的,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会给大自然带来任何污染。它在过去的历史时期,给畬族人民生活带了“衣”的保障。虽然受到现代纺织的冲击,这项传统技艺一度面临传承断绝的危机,但随着近年来政府对传统技艺的日渐重视以及当前市场上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闽东畲族传统纺织技艺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个性为王”的时代,闽东畲族传统纺织技艺以其绿色环保、纯手工、纯天然的特色,相信可以获得市场的青睐。通过把纯天然、纯手工的纻布产品做精做细,打造特色化产品,能够让这项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并成为畲族村落的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创造新的增收点。

参考文献

[1]钟雷兴.《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90页.

[2]钟章贤.浅析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性特点[C].福建:福建省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6,152页.

[3]同[2]

[4]蓝炯熹.福安畲族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61页.

猜你喜欢
畲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雷金玉 传承畲族文化助力村民致富
畲族三月三
打草鞋 筑土墙——非遗传承点亮中岙畲族古村落
畲族民歌
民间艺术视域下的畲族民歌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