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苗芬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获取信息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的阅读体现出数字化、应试化、娱乐化、碎片化等新的特征,这种阅读方式使得他们更易获得广博的知识,但也易使得其忽视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获得知识的整体性不足。面对服务对象阅读行为的剧烈变化,要求高校图书馆不能仅仅作为知识的提供者,还需要积极进行阅读服务创新,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资源与方式的同时,应加强知识服务创新,纠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普遍的浅阅读、娱乐化阅读及碎片化阅读等行为,更好履行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1-0056-03
阅读是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本能,由此获得所需信息,调整自己的生存状态[1]。“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每个人都已成为信息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涵盖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海量信息在互联网上不断生成和累积,数据(或者说信息)已经或者即将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該重新调整从外界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作为未来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和人才储备,大学生对信息的挖掘和应用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更需要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不断进行阅读和发现,从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增强社会感知力和生存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图书馆面对的重大问题。在此形势下,作为高校知识供给和知识服务主要阵地的图书馆应通过进行知识服务创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阅读趋势和阅读偏好的变化,满足他们阅读需要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阅读引导和知识服务创新,提升大学生阅读质量和知识深度,更好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责。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行为特征
阅读是接受信息的主体对未知信息的接触、认知和使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能够使读者改变自身的知识视野和思维定式,超越自身局限。“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方式上的变化,也体现在阅读内容上的变化,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如此。“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显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
(一)由纸质阅读向数字化阅读转变
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分布式的海量信息及其各种媒体之间的链接所构成的巨量信息使网络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赋予了阅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的便利性和知识的可得性得到极大的改善。随着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IPAD)等电子设备在大学生中的不断普及,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近4亿,其中青年人群占比70.9%,比去年下降了9.4个百分点,中年人群比例达到27.3%,比去年提升了8.8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人均阅读图书数量与去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多,其中,电子书达到10.1本,纸质书达到7.5本。因为电子书的便捷性,超六成读者表示未来将选择电子阅读。
多数对大学生阅读进行的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现象,如薛菲和张曼玲在2011年对北京地区8所高校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进行网络阅读,而且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平时喜欢网络阅读[2]。丁秀枝在2014年对江苏6所高校的调查也发现相对于纸质阅读而言大学生偏好于电子阅读,而且更加偏好于用手机进行阅读[3]。李扬、李屹等人2015年对济南大学的调查也发现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拥有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并利用这些终端进行移动阅读[4]。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有更多的信息来源与广博的知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来源,网络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2015年为12 ZB,预计2020年和2025年分别可达到47 ZB和163 ZB。网络信息种类繁多,仅10%左右属于结构化数据,其余则是大量的半结构和非结构数据,如视频、图片、页面点击等等。
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也意味着打破了原有获取信息的模式,学习的边界被打破,意味着过去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进行阅读和学习的模式的改变,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想要的信息和资源。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也就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得种类和形式繁多的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信息也意味着现代大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门类,他们能够比以往获得更多更加博杂和边缘学科的知识。
(三) 数字阅读倾向于信息的获取与娱乐
从阅读的内容来看,我国大学生网络应用中网络阅读相对于其他人群较高,但阅读的内容具有较为严重的娱乐性偏好,且较容易陷入阅读沉迷。
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对微信阅读群体的阅读行为进行统计,发现“查看朋友圈中朋友的动态”行为的比例最高,达到76.1%;其次是“聊天、收发文字、语音、图片等”占75.3%;“查看腾讯新闻”(63.2%)、“阅读朋友圈中分享的文章”(61.7%)、“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的文章、信息”(25.4%)、“微信游戏”(16.6%)等占据微信阅读行为的主流。
丁秀枝对江苏6所高校12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主要内容是新闻(96.32%),其次是电子邮件(89.37%)、随意浏览(81.58%)、生活资讯(77.81%)、论坛(63.67%)和小说(37.28%),而对专业知识的阅读比例仅为23.39%,远远低于其他阅读内容[5]。
(四)学习阅读应试化倾向严重,课外阅读倾向于
娱乐化
根据《2016年大学生人群移动生活洞察报告》的数据,在大学生移动设备对于TOP10的教育类应用中,英语类的应用占了4个,分别是有道词典、百词斩、金山词霸和扇贝单词;文学阅读有2个,分别是掌阅Ireader和多看阅读;课程安排应用2个;考研类应用1个;网络公开课1个。《2017年全球数字阅读报告》披露,2017年共有超过70%以上的中国人选择看电子书,其中有72%的人最青睐都市、玄幻和言情小说。
2016年《人民日报》微博发表了《大数据告诉你,高校学生爱读哪些书!》公布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九所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排行榜,在这些大学借阅的前20本文献中大部分都是小说类,其次是如数学和各门专业课程的教材和学习资料。相对于这些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图书借阅上表现出更强的应试和娱乐的倾向。
表1 2017年广西某高校学生借阅人数最多的前20名图书
从上表的图书借阅排行能看出,作为一般本科院校,该校大学生在图书借阅上比重点大学更加偏向文学和娱乐,其中小说占了绝大部分,在借阅的前20名中仅仅只有一本数学应试类的图书。
(五)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倾向严重,知识的体系化与思考不够
浅阅读就是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以浅显的浏览替代传统的“读百遍而其义自见”的经典阅读, 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都是典型的浅阅读[6]。这种阅读方式是人们在信息大爆炸下,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在学习压力不断增大情况下人们对获取信息方式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新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基于网络应用的数字阅读和网络阅读,很容易就步入一种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一味追求轻松和娱乐的“浅阅读”。
由于数字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均具有分散性的特点,阅读也显现出碎片化的明显特征。碎片化阅读表现为读者碎片化、载体碎片化、内容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方式碎片化等5个明显的特征[7]。这种阅读形式使阅读者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能够利用日常分散的时间进行阅读,做到随时随刻“开卷有益”,其及时性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并由此激发其学习兴趣,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排解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但也给读者带来丰富但不成系统的杂乱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浅层次的和未经思考的,属于最初级的阅读。由于阅读时间和过程的分散化,阅读者并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深入思考,无法分辨出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这就使得读者很容易被某些流行的思维甚至错误的思维所引导,甚至是误导。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和信息的数字化趋势及其新的分享和获得方式的改变,以及其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专业性,均要求高校图书馆不再单纯地作为一个资源的储存和分享空间存在,对其阅读和知识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内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趋势,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服务业务,对知识服务进行诸多的创新,这些创新对改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在知识资源体系构建中重科研资源,轻学习资源
基于现有教学体制下对高校的评价和考核过程中极大偏向于科研的倾向,各个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无以复加,对教学的重视相对不足。这种倾向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体系的构建中也体现得比较明显,高校图书馆现有的电子知识资源中,绝大部分是用于满足科研的,学生学习资源购买得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求。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有学习资源,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不同高校对图书馆建设投入的差异导致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经费不足的中低层次高校,往往将资源优先投入到其他方面而忽视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别说提供能够接入学校学习网络的校园网了。
(三)在阅读引导和知识导读上还缺乏整体性和
针对性
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积极开展阅读引导和知识导读活动,对促进大学生阅读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明显的是导读和引导面对的是全校的学生,更多的是一般性的、散碎的导读知识服务,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从构建整体专业素质方面的专业阅读引导。
(四)普遍在教学服务和支持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在教学服务和支持上开展相应的服务,这与我国高校重视在线课程的建设存在严重的脱节,导致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新教学方式的开展事倍功半。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路径
高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应该适应服务对象行为特征的变化,转变和创新自身的服务行为和服务内容,更好地为大学生们提供服务。服务的创新不仅应该包含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更应该在知识服务方面进行创新,在图书館的知识平台建设、阅读服务提供、知识管理和阅读环境等方面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履行其教育职能。
(一)加快图书资源信息网络建设,适应大学生数字化阅读趋势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休闲和娱乐的时间也日渐增加,在线阅读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常用方式。大学生阅读行为及其习惯的改变也就意味着高校图书馆要履行好其职能,必然要加强图书资源网络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在图书馆内部更加容易地进行互联网连接,提高数据库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利用合适的电子设备进行浏览和阅读。
(二)构建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库,提供相应的接入方式,方便大学生进行在线学习
目前大多数高校购买电子资源大多偏重于科研类的资源,对大学生学习的资源重视不夠。因此,针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特征的变化,不仅应该重视科研型电子数据库的构建,也应该加强学生学习资源的购买,并且提供相应的接入方式,从而方便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上进行相应的学习。
(三)强化与专业院系的合作,加强阅读引导和教学支持
目前只有少数重点高校的图书馆尝试与专业院系合作,针对不同专业的信息需求进行学科化的知识服务,为专业院系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和教学上的知识服务。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并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对其服务对象学习方式的冲击和改变,及其新的教学方式对图书馆知识服务提出的新的要求,依然将自己定义为传统的知识存储和提供者,不能主动与专业学院进行合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提供知识服务支持。
(四)以用户为导向,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阅读服务定制和推广
利用点到点的信息智能推送以及知识智能发现向大学生推荐更适合其阅读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知识,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及专业研究的进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化,网络信息愈加丰富和庞杂,且精准的专业化信息被隐藏在其他信息当中,大学生要想从中找到精确的、有用的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搜寻和甄别。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化运用及其知识智能发现的运用,图书馆能够获得最权威和最新的学科进展和专业文献信息,还能通过对读者个人的借阅数据和网络阅读行为进行分析得出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倾向,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和移动APP等渠道为读者提供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文献链接、与读者阅读偏好相关的一系列经典文献,让大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得相关的资料并进行阅读,极大节约其搜寻和甄别的时间成本。
参考文献:
[1]梁宏霞.读者阅读心理、行为与图书馆服务[M].镇江:江苏 大学出版社,2016:39.
[2]薛菲,张曼玲.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的实证研究 [J].图书与情报,2011,(1).
[3][5]丁枝秀.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 以江苏省6所高校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5).
[4]李扬,李屹,汪莓,等.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调查分析及其 策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5,(2).
[6]孙凌云.高校学生读者的浅阅读倾向及图书馆对策[J]. 图书情报工作,2010,(3).
[7]张妍妍,余波,郭蕾,等.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 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