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影响因素与形成路径研究

2020-04-20 11:13李运福
电化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影响因素

[摘   要] 为探究“互联网+”时代文化生态取向下教师常态化专业发展路径,本研究聚焦小学教师,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以知识分享动机、技术应用效能感、人际关系为观测点,从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多维视角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分享动机對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效应,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技术应用效能感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效应,且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人际关系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较为微弱的正向预测效应;积极人际关系是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发生的基础保障,知识分享动机是动力保障,技术应用效能感是条件保障。

[关键词] 小学教师; 信息化领导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 影响因素; 形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运福(1987—),男,山东冠县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高校在线课程应用与评估。E-mail:liyunfu007@163.com。

一、研究缘起

从教师培训的视角来看,常态化逐渐成为当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目标[1],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依然是我国当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随着教师培训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境的不断变革,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的战略举措所固有的缺陷逐渐凸显[2-4],这一发展战略与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目标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全员教师协同发展,探索文化生态取向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就成为“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领导理念的不断变迁,教师信息化领导力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和认可。目前,我国对教师信息化领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结构、现状及提升策略的理论性探讨[5-7],为教师信息化领导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的优化和提升。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践范畴的视角出发,基于信息化领导行为重构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来深度探究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路径,对探究“互联网+”时代文化生态取向下教师常态化专业发展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一)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模型

目前,国内对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的类别尚未形成广泛共识。本研究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教师领导者模型标准[8]、教师领导胜任力模型[9]为参考,以国内相关政策文件对教师的要求为导向,采用基于行为事件的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进行了尝试性探究,构建了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从实践范畴的角度出发,将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活动的影响对象划分为学生、教师、同事、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决策者以及教育信息化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者,对应的实践范畴及内涵分别为:课堂教学,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或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教师发展,主要指教师结合自身优势,采用合适的方式促进同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或协同发展的过程;学校变革,主要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通过合适的途径为信息时代学校深层次变革贡献智慧,推动学校变革与发展的过程;家校融合,主要指围绕学生发展需求,教师通过合适的方式与家长保持有效互动与沟通,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的过程;政策实施,主要指教师通过合适的途径,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政策的制定、宣传或解读以及指导并反馈政策实施效果的过程;产品研发,主要指教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信息化产业(机构)合作,参与信息化产品(资源)的设计和开发,促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同时推动教育信息化产品(资源)供给侧改革和深度应用的过程。其中,课堂教学既包括信息化领导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包括领导者通过引领教师发展、参与学校变革、参与产品研发等实践活动引发的“追随者”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自我决定理论

近年来,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逐渐从心理学拓展至教育学、管理学等领域,成为开展行为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撑。该理论认为,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个体心理成长、内化和心理健康必备的条件,其中“自主需要”指个体体验到依据自己的意志和选择从事活动的心理自由感;“胜任需要”指个体体验到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掌控和能力发展的感觉;“关系需要”指个体体验到与别人联系、爱和关爱他人以及被爱和被关爱的感觉[10]。

首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信息化领导活动的重要支撑,通过知识分享促进利益相关者某些特征的转变和发展,是教师信息化领导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基于对教师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认识,本研究在具体研究中以知识分享动机为主要观测点,对小学教师自主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行衡量。知识分享动机是教师在信息化领导活动中,为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与他人分享专业知识的一种动力。根据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本研究将小学教师知识分享动机划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层面,其中,保健因素主要指小学教师因受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外在报酬等因素的驱动而进行知识分享的动力,激励因素主要指小学教师受工作乐趣、挑战性、可发挥潜力、社会认可度、自我价值实现、发展机会获得等因素的驱动而进行知识分享的动力。

其次,信息技术应用是教师信息化领导活动与传统情境下领导活动的主要区别,也是教师信息化领导活动发展的必备技能。因此,本研究以技术应用效能感为主要观测点,对小学教师胜任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行衡量。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本研究将小学教师技术应用效能感划分为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两个层面,其中,结果期望主要指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达到预期结果能力的自我判断或评估,效能期望主要指的是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自我判断或评估。

最后,美国领导学家詹姆斯·库泽斯与巴里·波斯纳通过对数以万计的普通领导者进行案例研究,发现“领导是每个人的事”,并认为“领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11]。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活动顺利实施的“软基础”。鉴于此,本研究在具体研究中,以人际关系作为主要观测点,对小学教师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行衡量,并根据人际关系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积极人际关系和消极人际关系两个层面,其中,积极人际关系主要指的是小学教师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或愿景,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体谅,能促进共同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人际关系;消极人际关系主要指小学教师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难以沟通交流、彼此孤立和排斥,难以支撑彼此专业发展的人际关系。

(三)研究模型与假设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当组织环境满足个体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时,就会增强或维持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自主性动机,进而产生更为有效的行为结果[12]。基于此,本研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教师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与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知识分享动机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預测效应,即组织环境越能满足小学教师的自主需要,就越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领导活动的自主性动机。

H2:技术应用效能感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即组织环境越能满足小学教师的胜任需要,就越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领导活动的自主性动机。

H3:人际关系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即组织环境越能满足小学教师的关系需要,就越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领导活动的自主性动机。

三、研究设计

(一)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1. 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量表

本研究以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力模型为基础,分别围绕每个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编写观察变量,最终形成了《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量表》。

该量表包括五个主要成分:“引领教师发展”,包括7个题目,各题目因子负荷量介于0.572~0.869之间、CR值为0.879、AVE值为0.516;“参与学校变革”,包括5个题目,各题目因子负荷量介于0.749~0.818之间、CR值为0.888、AVE值为0.612;“促进家校融合”,包括4个题目,各题目因子负荷量介于0.651~0.882之间、CR值为0.891、AVE值为0.675;“优化课堂教学”,包括4个题目,各题目因子负荷量介于0.639~0.891之间、CR值为0.87、AVE值为0.629;“参与产品研发”,包括4个题目,各题目因子负荷量介于0.632~0.810之间、CR值为0.829、AVE值为0.550。此外,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1(A)。除CMIN/DF高于建议值外,AGFI、GFI值接近0.9,属于基本达标,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建议值要求。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整体以及引领教师发展、参与学校变革、促进家校融合、优化课堂教学、参与产品研发等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38、0.918、0.921、0.875、0.862、0.902。

2. 小学教师知识分享动机量表

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对李凯、祝智庭编制的企业内部知识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动机问卷[14]的语句表述进行适当修改,最终形成《小学教师知识分享动机量表》,累计15个题项。量表初步编制完成后,以陕西省“国培计划”的实施为依托,采用在线问卷的方式向陕西省小学教师发放量表,历时3周,回收问卷126份,对填写时间低于150秒、问卷选项完全一致的问卷进行剔除,最终共保留有效问卷109份。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因子负荷量小于0.5以及归属不明确的题目进行删除后,共保留有效题目12项,累计2个主要成分。保健因素包括7个题项,各题因子负荷量介于0.660~0.805之间、平均变异抽取量为0.5352、组合信度为0.8891;激励因素包括5个题项,各题因子负荷量介于0.716~0.813之间、平均变异抽取量为0.5797、组合信度为0.8731。此外,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1(B)。除CMIN/DF高于建议值以及AGFI、GFI、CFI、IFI值略低于建议值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建议值要求。内部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该量表整体及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等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1、0.856、0.824。

3. 小学教师技术应用效能感量表

本研究以德国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为参考,根据研究需要对Jing Pan、Nicola Combe等人编写的技术应用效能感量表[15-16]的题目表述进行适当改编,最终形成《小学教师技术应用效能感量表》,累计21个题项。量表初步编制完成后,采用在线问卷的方式向陕西省小学教师发放量表,历时3周,回收问卷115份,对填写时间低于180秒、选项完全一致的问卷进行剔除,最终保留有效问卷93份。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因子负荷量小于0.5以及归属不明确的题目进行删除后,共保留有效题目13项,累计2个主要成分。结果期望包括7个题项,各题因子负荷量介于0.671~0.920之间、平均变异抽取量为0.631、组合信度为0.922;效能期望包括6个题项,各题因子负荷量介于0.635~0.905之间、平均变异抽取量为0.5741、组合信度为0.8865。此外,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1(C)。除CMIN/DF略高于建议值、TLI和NFI略低于建议值属基本达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建议值要求。内部一致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该量表整体及结果期望、效能期望等各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59、、0.960、0.906。

4. 小学教师人际关系量表

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对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17]中“积极人际关系”维度的题目表述进行了适当修改,最终形成《小学教师人际关系量表》,累计14个题项。量表初步编制完成后,以陕西省“国培计划”的实施为依托,采用在线方式针对陕西省小学教师发放量表,历时3周,回收问卷139份,对填写时间低于150秒、选项完全一致的量表进行剔除,最终共保留有效问卷110份。研究数据确定后,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因子负荷量小于0.5的题目进行删除后,共保留有效题目12项,累计2个主要成分。消极人际关系包括7个题项,各题因子负荷量介于0.644~0.890之间、平均变异抽取量为0.631、组合信度为0.922;积极人际关系包括5个题项,各题因子负荷量介于0.516~0.796之间、平均变异抽取量为0.470、组合信度为0.812。此外,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1(D),除AGFI略低于建议值外,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建议值要求。内部一致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该量表整体及消极人际关系、积极人际关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6、0.904、0.711。

总之,本研究开发的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量表以及改编的小学教师知识分享动机量表、技术应用效能感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能够满足研究要求。

(二)研究模型檢验

研究量表编制和检验完成后,本研究在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榆林市、渭南市、商洛市、安康市、韩城市等地选取小学,通过邮寄的方式发放量表,要求量表发放要覆盖小学各学段、各学科、各教龄段的教师。最终共邮寄问卷1500份,历时大约6周,回收问卷1236份,回收率82.4%。在数据录入过程中,对选项填写不完整、选项具有规律性或完全一致的量表作为无效问卷进行剔除,最终共保留有效问卷911份,有效率73.1%。研究数据清洗完成后,利用AMOS17.0对研究模型进行检验分析,模型拟合度检验结果见表1(E)。受研究样本量较大的影响,CMIN/DF偏离建议值较大,TLI、AGFI两项指标略低于建议值属基本达标,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建议值水平,模型拟合度良好。

路径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2。技术应用效能感(SE)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B)的影响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拒绝虚无假设,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2成立;知识分享动机(M)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B)、人际关系(R)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B)的影响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假设H1、H3不成立。此外,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知识分享动机与技术应用效能感的相关系数为0.655、知识分享动机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系数为0.595、技术应用效能感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系数为0.717。

为进一步挖掘小学教师知识分享动机、技术应用效能感、人际关系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引领教师发展”“参与学校变革”“推动家校融合”“优化课堂教学”“参与产品研发”为因变量,以“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结果效能”“期望效能”“积极人际关系”“消极人际关系”为自变量,采用SPSS19.0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效能期望”“消极人际关系”“积极人际关系”“激励因素”对“引领教师发展”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作用关系用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引领教师发展=0.387×效能期望-0.109×消极人际关系+0.066×积极人际关系+0.075×激励因素”;“效能期望”“积极人际关系”“消极人际关系”对“参与学校变革”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作用关系用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参与学校变革=0.3290×效能期望+0.1320×积极人际关系-0.0990×消极人际关系”;“效能期望”“消极人际关系”“激励因素”“结果期望”对“推动家校融合”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作用关系用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推动家校融合=0.139×效能期望-0.124×消极人际关系+0.116×激励因素+0.097×结果期望”;“效能期望”“激励因素”“结果期望”“消极人际关系”“保健因素”“积极人际关系”对“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作用关系用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优化课堂教学=0.235×效能期望+0.135×激励因素+0.120×结果期望-0.107×消极人际关系-0.097×保健因素+0.077×积极人际关系”;“效能期望”“保健因素”“消极人际关系”“积极人际关系”“结果期望”对“参与产品研发”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作用关系用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参与产品研发=0.307×效能期望+0.121×保健因素-0.089×消极人际关系+0.109×积极人际关系+0.094×结果期望”。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小学教师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的激发和维持均具有正向预测效应,这与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假设相一致。

第二,从自主需要的角度来看,知识分享动机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效应,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其中,激励因素对引领教师发展、推动家校融合、优化课堂教学具有正向预测效应,保健因素对推动优化课堂教学、参与产品研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

第三,从胜任需要的角度来看,技术应用效能感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效应,且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其中,效能期望对引领教师发展、参与学校变革、推动家校融合、优化课堂教学、参与产品研发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结果期望对推动家校融合、优化课堂教学、参与产品研发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

第四,从关系需要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具有较为微弱的正向预测效应。其中,积极人际关系对引领教师发展、推动家校融合、优化课堂教学、参与产品研发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消极人际关系对小学教师各项信息化领导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

第五,综合分析研究模型路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人际关系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的影响最为全面,知识分享动机与人际关系、技术应用效能感均存在中高度显著相关,技术应用效能感,尤其是效能期望,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的影响最直接,且显著。因此,本研究将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激发和维持的基本路径描述为:“由关系需要的满足到自主需要的满足,再到胜任需要的满足。”也就是说,积极人际关系是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发生的基础保障,知识分享动机是动力保障,技术应用效能感是条件保障。

上述研究结论对优化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提升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启示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应重新修订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拓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范围,持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效能期望。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2005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为适应教育教学新形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9年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随着培训工程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内容逐步由“基础应用技能”拓展至“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技能”,培训目的由“适应信息化教学”转向“推动和引领教育信息化变革”,涉及领域由“课堂教学”逐步拓展至“教师协同发展”,尤其是能力提升工程2.0的提出,对教师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然而,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从宏观层面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独立的态势,尚未深度触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协同发展及信息化指导能力提升等范畴,难以有效支撑和指导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面实施。此外,从现有标准来看,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范畴过于局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在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变革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逐步渗透到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各个领域,重新修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全面持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对激发教师全面深度参与、推动和引领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内在动力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借鉴“企业家精神”,建立健全教师工作激励机制,构建协作创新文化,促进教师更高层次自主需求的满足。“教师企业家”最早由美国CTQ创始人兼主席Barnett Berry及其Teacher Solutions2030团队于2010年公开发表的题为《Teacherpreneur时代的到来》中正式提出[18],随后迅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和深度研究。Barnett Berry认为,美国高质量学校教育愿景的实现要归根于一线教师领导角色的扩展和协作创新文化的构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予一线教师协作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能够在不同组织、不同地域更为广泛、更为灵活地发挥教师的领导角色[19]。从上述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引领教师发展、推动家校融和、优化课堂教学主要受“激励因素”的影响,参与产品研发更多的受“保健因素”的制约。根据“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教师工作乐趣、挑战性、潜力发挥、社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发展机会等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能有效激发教师在协同发展、家校融合、课堂教学中信息化领导行为的发生;管理制度、外在报酬等外在因素的满足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参与信息化产品研发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工作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在引领同行协同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推动家校融合等实践中为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机会。此外,学校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和资源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优化现有管理制度,为教师深度参与信息化产品的研发提供基础支撑。

最后,关注教师人际关系智能培养,增强教师自我调控能力,夯实教师信息化领导的“软基础”。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对各项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行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充分证明人际关系在优化小学教师信息化领导活动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现阶段,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更多地注重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兴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不断应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不仅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也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在此背景下,更应注重教师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提升教师自我调控能力,这也是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运福,杨晓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O2O教师培训模式研究——对“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初步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13-120.

[2] 林一鋼,何强.学校课程领导组织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以中国大陆教研组为例[J].江西教育科研,2005(7):8-10.

[3] 卢乃桂,陈峥.赋权予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领导[J].教师教育研究,2007(7):1-5.

[4] 陈峥,卢乃桂.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师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10(11):2-16.

[5] 李运福,王斐.教师信息化领导力:内涵与价值分析[J].基础教育,2016(4):50-57.

[6] 李运福.基于“泛在互联”视角的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10):6-12.

[7] 孫祯祥,张玉茹.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内涵与理论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39-45.

[8] Teacher leader model standards[EB/OL].[2019-10-22].http://www.teacherleaderstandards.org/.

[9] Teacher leadership competencies[EB/OL].[2019-10-22].https://www.teacherleadershipinstitute.org/competencies/foundational-leadership-competencies-diversity-equity-and-cultural-competence/.

[10] 张春虎.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脉络及未来走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19(8):1489-1506.

[11] 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领导力[J].李丽琳,张震,杨振东,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2] GAGNE M,EDWARD L D.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5(4):331–362.

[13] 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26-132.

[14] 李凯,祝智庭.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动机的双因素理论调节效应分析[J].求是学刊,2017(3):58-64.

[15] PAN J,DONG H,NING W.The role of technology self-efficiency on technology product acceptance and usage:a study on chinese older people[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Aspects of It for the Aged Population.Cham:Springer,2016:209-215.

[16] COMBE N,HARRISON D,DONG H.Designing technology for older people– the role of technical self-confidence in usability of an inclusive heating control[M]//MARCUS A.Design,user experience,and usability. User experience in novel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 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2013:69.

[17] 崔春华,李春晖,王欣.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河北师范大学生中的试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2):128-130.

[18] Barnett Berry & The Teacher Solutions 2030 Team.The coming age of the teacherpreneur[EB/OL].[2019-10-27].http://www.edweek.org/tsb/articles/2010/10/12/01teacherpreneur.h04.html.

[19] 李运福,王斐.“Teacherpreneurs”分析及其对我国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与实践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6(11):113-119.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ormaliz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th of teacher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his study,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elf-determination, focuses 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aking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icac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the observation point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orming paths of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but it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icacy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hich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as a weak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Posi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rves a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motivation is the power guarantee,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efficacy is the condition guarantee.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formatization Leadership Behavior;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fluencing Factors; Forming Path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影响因素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冠英小学教师作品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如东县洋口港实验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