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摘 要: 探究英诗《墓园挽歌》的主题,必须了解诗人的信仰背景、普世的生死价值观,以及圣经里的生死神学。托马斯·格雷的信仰格局,离不开英伦文化和整个基督教信仰系统。从信仰角度看,《墓园挽歌》反映的生死观,来源于圣经尤其是新约圣经的生死真理——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关键词: 托马斯·格雷 《墓园挽歌》 生命 死亡
一、引言
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兼具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伤感主义之特点。年轻时就读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后随友人游历欧洲。后半生隐居剑桥大学,担任历史和语言教授。毕生少有著述,只潜心读书。他淡泊明志,一生孤寂、清贫、忧郁。1757年英国授予他桂冠诗人的称号,被他婉言谢绝。
《墓园挽歌》是作者对死亡的默想和考量,批阅八载,增删多次,是英文佳作。此诗创作长达八年,最初是为了哀悼伊顿公学的好友里查德·韦斯特,诗末所附的“墓志铭”可能是诗人为自己而作。全诗超越了对某个具体人物的哀思,而是通过对乡村一处墓地的描写表达对下层默默无闻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他们纯朴善良品质的赞扬,为他们没有机会施展天赋和才华而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权贵虚荣的蔑视和嘲讽,以及对大人物骄奢淫逸的谴责。此诗最大特点是对生命、道德和死亡的拷问和默想,以唤起读者的同情、深思和认可。历代评论家高度评价其哲学思想和语言艺术。诗歌分32段128行,被公认为“英国十八世纪最上乘的作品,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最好的英语诗歌”[1](114)。国内比较传统的评论是:“第一,它凝聚了一个时期的某种社会情绪;其次,它用比较完美的形式表达了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革新旧传统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2](538)塞缪尔·约翰逊认为《墓园挽歌》形式完美、内容清新、格调和谐、艺术优雅,充满了想象,满怀着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的感伤,描述了普世情感,堪称墓园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3](249)。十八世纪作家Swinburne(1837—1909)曾经评论说:以悼亡诗而论,这首诗在今后世世代代将永远无可置疑地独占鳌头[3](176)。
笔者研读了相关论文,发现它们几乎没有涉及托马斯·格雷和《墓园挽歌》里的信仰。兰州大学的陈浩东和毕晓直在《哀婉宁静优雅的古典美》一文中分析了《墓园挽歌》的特点,却没有提到任何有关作者的信仰[4](66-67)。贵州大学的徐溥娟虽然指出《墓园挽歌》的魅力在于它涵盖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却没有说明诗作究竟包含了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5](29)。济南大学的张海霞虽然提到了《墓园挽歌》远离尘嚣的生命之歌及创世纪第三章的有关始祖的堕落和浮士德的魔鬼之约,却没有联系到此诗歌充满新约圣经的思想[6](127-131)。天津科技大学的赵国柱谈到了《墓园挽歌》对西方传统牧歌的解构,但只是引用了耶稣八福中的一节经文而已[7](57-62)。要深入解构《墓园挽歌》必须了解英文圣经,且需要高超的诗歌素养。
二、《墓園挽歌》体现的生死观
只有从头到尾细读并分析这篇杰出的诗作,才能较为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作者在前三段描写诗歌的景色之后,开始转向他的人物对象:他们已经离开世界,卸下了人生的劳苦在坟墓里安睡了。对他们来说,人生苦短,转眼成空;阴阳相隔,人生不再,他们再也不能享受生前的天伦之乐了,虽然他们生前默默无闻,但是普通人有过普通人的欢乐。他们犁地、播种、收割、砍树、放牧。他们的人生曾有滋有味。诗人把雄心和伟大都框在引号里,足以证明他的立场。显然,“雄心”和“伟大”带来的只有破坏和悲剧。权力、地位、财富等带来的都是败坏和虚空,不能阻挡死亡的来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丢掉自己的灵魂,那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心存谦卑,非常同情这些沉睡的乡民。也许在他们中间,有圣灵充满的心灵,能摇摆帝国命运的双手,或者有诗情画意的音乐家和诗人。作者认为苦难和忧愁(melancholy)乃今生本质。穷人多受痛苦、常经忧患,被藐视、不被尊重,但他们容易悔改,必得安慰;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享受安逸且不思悔改的权贵,他们沉溺于世俗的荣耀和权贵的享乐,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被埋没,明珠暗投,像盛开的鲜花,却无人欣赏。可是,他们的命运和美德不允许他们犯罪作恶或放纵私欲,不允许他们通过杀戮登上邪恶的权力宝座从而对人类关上怜悯的大门。他们平凡的命运让他们减少了人类常犯的罪恶: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在弟兄中布散纷争[8]。他们的美德不允许他们隐藏天良和天真的羞愧来做到恬不知耻,也不允许他们用诗神的火焰点燃香火,装满“奢侈”和“傲慢”的殿堂。他们远离尘嚣,远离无耻的钩心斗角,他们头脑清醒,不偏离正路,在人生寂静的低谷过着默默无闻的与世无争的正常生活。即便如此,谁愿意被人遗忘?谁愿舍弃这可爱又可忧虑的人生?谁愿意离开良辰吉日而不流连忘返?
诗人死亡观的墓志铭是近年来学者研究的重点。叙述者是一位知识精英,清贫和忧郁是他的主要特征。他性格慷慨大方、灵魂纯真,所以他得到了上帝的回报和祝福,上帝都成了他的挚友。他的一生有过美德,也有过软弱,但一切都已过去,他如今已安息主怀。虽然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审判的结局却不一样。行公义、好怜悯、心存谦卑,诚实正直的心灵必然获得上主的保守和眷顾,最终沉睡于上帝的怀抱,等待获得永生的福祉。诗人相信报应和审判,坚信信心、美德和劳苦不会徒然。《墓园挽歌》之所以世代传颂、魅力不减,就在于他涵盖的人生哲理,以及洋溢于笔端、沁于心田的对劳动众生的博爱之情。
三、《墓园挽歌》与普世的生死观
古往今来,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家强调今生,并不盼望来世,乃功利主义生死观。荀子说人们向天和祖宗献祭的目的是告诫他们不要忘记上天和祖宗。佛教宣扬的是生死轮回,道教传扬的乃是自然主义的生死观。当今文化的生死观乃是:人死如灯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好死不如赖活。总之,世上的生死观林林总总,复杂纷纭,难以理解。
格雷是一位英国国教框架下的新教徒。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这首诗的格局和整体思想,即《墓园挽歌》描写的主题是英国国教和新教传统框架下的生命、死亡和来生。
要了解《墓园挽歌》的生死观,还必须理解作者在大学氛围下的学者情操。格雷是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清贫学者和孤独诗人,既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又不同于乡村粗鄙。他忍耐,真挚,正直,悲天悯人,慷慨大方,心存敬畏,通情达理。作者的生死观很接近基督教的生死观,基督教的生死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原罪观、重生观、永生观。
普世的善恶观和生死观有利于对《墓园挽歌》做更深入的理解。普世的善恶观是: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人生犹如短暂、神秘的悲剧,正如诗篇第90篇所写的那样: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9]。麦克白曾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10](882),一个人的终极价值来源于他的信仰。对于格雷生死观的研究,可着眼于这些方面。
四、《墓园挽歌》与圣经及其生死观
圣经不仅是英语语言的标准,更是英语文化的源泉。不熟悉圣经,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墓园挽歌》。生死原型是整本圣经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从创世纪到启示录,圣经都围绕人类的生死存亡展开。要整体解读《墓园挽歌》的生死观,还必须了解新约圣经的旨意。耶稣教导的乃是:虚心的、哀恸的、温柔的、慕义的、怜恤人的、清心的、使人和睦的、为义受逼迫的人是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11]。在《墓园挽歌》里,默默无闻的乡下人和荣华富贵的伟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反映了耶稣独特的祸福观。相对于野心勃勃、骄奢淫逸的权贵而言,经历苦难和平凡的穷人更有天良和美德,更能谦卑,更可能得到上帝的恩典,获得永远的生命。圣经的生死观与现世的生死观是完全相反的。圣经认为,为了公平和正义,为了光和爱而生活的那些平穷的、饥饿的、哀哭的、被人恨恶弃绝的生命乃是有福的;仅仅为了今生而活枉顾真理道义的富人、骄傲的人、虚假悖逆的人是有罪有祸的,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公义的最后的审判。
纵观全诗,《墓园挽歌》脱离不了《圣经》的生死观和价值观。它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苦难是人类的,死亡是普世的。在这个弯曲悖逆、淫乱邪恶、扭曲变态的世界,忧郁、苦难和死亡必然成为普通人生命的本相。古今中外,众多文学作品都涉及苦难。人类犯罪以后必汗流满面,他们本是尘土,要归于尘土;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死亡最终被战胜的是在启示录里:“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做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12]。《墓园挽歌》宣扬的正是:出生入死是地狱的绝望,出死入生有天堂的盼望。有罪的、迷失的人需要拯救和重生,只有悔改认罪才能得到永生,否则就会面临地狱的永恒的刑法。
总之,通过《墓园挽歌》,格雷诉说了所谓的共同人性和本相,发出了歌诗者心灵深处的呼声。他同情弱者和普通人及那些贫穷的、饥饿的、哀哭的、被人厌恶、被人鄙视的,因为这些人容易谦卑,心里柔软,容易悔改,归向上主。诗人不认同那些傲慢的、骄奢淫逸的权贵,因为他们心肠僵硬,丧尽天良,难以悔改。上主恩待谦卑的人、公义的人、好怜悯的人,而阻挡骄傲邪恶硬心肠的人。《墓园挽歌》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也是诗人对同时代的人及后世的警戒。这正是《墓园挽歌》的主旨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周翰.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刘意青.英国18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249.
[4]陈浩东,毕晓直.哀婉宁静优雅的古典美[J].社科纵横,2003(4).
[5]徐溥娟.《墓园挽歌》简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6]张海霞.远离尘嚣的生命之歌[J].名作欣赏,2007(2).
[7]赵国柱.从梦幻到现实——谈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对西方传统牧歌的解构[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7).
[8]箴言.简化字和合本圣经[M].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1989.
[9]诗篇.简化字和合本圣经[M].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1989.
[10]Mrs. Anthony John Ranson.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M]. Wordsworth Library Collection, 2007:882.
[11]马太福音.简化字和合本圣经[M].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1989.
[12]启示录.简化字和合本圣经[M].北京:中国基督教两会,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