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研究

2020-04-20 11:29高建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仪式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高建萍

【摘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论文基于河南省调研数据针对表现突出的一些问题,从自信心、仪式感、需求期望、“话痨”和信任培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儿童心理健康养成的一般路径。论文提出的观点对于留守儿童相关研究,以及社会工作开展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仪式感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194-0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这一问题引起学界和业界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

近年很多学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实际中挖掘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也发现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例如,董黎明等人[1]通过对安徽省H县的抽样调查得到了以下三个结果:第一,留守儿童心理情感缺陷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交流与关爱的缺失;第二,儿童心理情况是一个综合体,无法从单纯的行为得出结论;第三,留守儿童“知”“情”“意”三个方面与父母童话频率及儿童的年龄有着内在的联系。

针对诸如类似的问题,笔者调研了河南省某县的留守儿童心理情况,综合已有的研究,认为关注自信心、仪式感、需求期望、“话痨”和信任培养[2]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养成的主要途径。

第一,自信心的养成。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普遍的特点是对外界环境的未知和探究,进而产生了对外界环境的恐惧,很多孩子莫名其妙的恐惧,怕黑、怕警察等等,甚至开口闭口谈“鬼”,这些都是恐惧的直观体现[3]。当然这些都和儿童的成长阶段有必然的阶段,而自信心的缺乏是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根源。因此,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自信心的培养是塑造其健康心理的首要环节。调查发现,父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留守儿童的心里,具有宽厚肩膀、身材魁梧的父亲就是他的保护伞,就是他应对未知环境,应对恐惧的有力武器。可见,父亲的陪伴是孩子自信心培养的关键[4]。

第二,儿童需要“仪式感”。所谓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最为直接的一种形式,它以庄重为特征,呈现于个人心理。仪式感与敬畏之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前者更注重过程,后者是一种结果表现形式。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健康心理是一个慢慢养成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需要不断的沉淀。而这些积累的元素则是一次次的敬畏之心一次次的生命里程碑。如果能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从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贯穿“仪式感”,势必会在儿童的心理留下重要的一抹,势必不断的触动其心灵,逐渐塑造其有担当、有责任,具有使命感的人。调查发现,但凡关注“仪式感”的家庭,儿童成长后的担当能力较强。所以从留守儿童的角度来说,父母家庭学校关注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给予其必要的“仪式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需求期望的养成。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形成溺爱的习惯,要逐步培养儿童积极向上乐观奋斗的精神。所以要逐步在儿童的意识中建立需求和期望的差距意识。让儿童逐渐感觉到个人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自身奋斗和努力的基础上;让儿童逐渐意识到期望值的建立是良好未来远景目标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教育也谨防孩子出现消息心理、自卑心理,要让这种需求和期望是在能力范围之内。基于河南省的调查发现,但凡关注需求期望教育的家庭,孩子的奋斗意识较强,而忽略这种教育的家庭,孩子的后劲略显不足。

第四,“话痨”的养成。“话痨”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更多表达的是一种爱说话爱交流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避免造成“自闭”的不良后果。留守儿童通常生活在隔代老人的环境中,很多情况下老人会忽视与儿童的交流,因此身处异地的父母要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QQ、微信等方式建立与儿童定期的交流机制,时刻把握儿童的心理变化,同时也能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逐渐消除因父母缺位来带的消极影响。

第五,信任的培养。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很容易对外界的人员产生抵触。家长和学校可以在日程的生活学习中,利用游戏、交友等方式获取留守儿童的信任,并逐渐构建交流的桥梁、友谊的桥梁,用更多的正能量去激励成长中的儿童,让留守儿童生活在阳光下,感受阳光的沐浴。

参考文献:

[1]董黎明,沈梦婷.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31-138.

[2]张岩.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学周刊,2019(18):62.

[3]刘文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干预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9(05):172.

[4]李霓,王麗,黎军,王可晖.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心理适应性相关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89-91.

猜你喜欢
仪式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