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让语文课改再起高潮。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关注教学法,到教学内容;关注价值观教学,到语言训练,关注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等都有丰硕成果,却忽略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以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为最终目标,以阅读教学为研究范围,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论证阅读教学中低年段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总结出适合低年段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低年段 阅读教学 语言 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85-02
针对低年段学生,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从《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来看,教学目标中有以下几个关键词:识字、积累、朗读、感受、交流、表达、阅读。当然,这几个关键词实际上在每个学段都会出现,只是掌握的尺度及侧重点不同。在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朗读、积累是低年级最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阅读方法的指导也必不可少,也就说,思维能力培养应该从低年段开始,语文学习才能可持续发展。可是从目前的低年段阅读教学来看,往往注重语文的知识传授,特别是把识字与阅读分开教学,又或者注重价值观的浸透,忽略了思维训练。
儿童思维能力从低年段开始培养意义重大。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承担了语言材料、规则,语文方法、技能等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又要承担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功能。1962 年,叶圣陶在为北京中华函授学校举办的“语文学习讲座”中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頭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圣陶先生明确了语文的语用功能。“我们应该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用这种语言讲话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再者,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时期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模仿、接收能力极强,可塑性极大,是智力、创造力和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部分。部编版小学语文选取的课文文质兼美、贴近生活、行文结构有代表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更好的贯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倡议,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相比以往的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更多适合儿童发展的思维因素,抓好教材教学,形成课程系统化,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儿童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部编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使用第三年,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笔者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吸取了前人的有效经验,重视了以往语文阅读教学中忽略的问题,总结出阅读教学中适合低年段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明确教学目标
历年的语文课改,教师都把“怎么教”放在“教什么”的前面,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导致在课堂上稍微出现一些语言训练的设计就会成为一节课都“亮点”,也由此看出,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要有语用意识,只是在课改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一个层面上,导致语文教学没有明确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直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陈先云先生提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核心素养分了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其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在语言中培养。明确了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后,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作出改变,直到部编小学语文出版后,大家重视了“教什么”,清晰了教学内容,深挖起教材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因素,从而明确教学目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思维因素。只要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就能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作用。例如《秋天》一文的语言很美,也蕴含拼音“一”变调的知识点,可采用对比读的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变调带来的音韵美,在语言美中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复述生活经验等手段,引领学生进入秋天的情景,并挖掘文中“秋天来了,什么怎么样了”的句式说说秋天的景物,又能模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话,从字、词、句三方面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根据学生情况,还能利用起课文插图,模仿课文说一段话,达到篇的语言训练。当然,在这之前必须要先做好逻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感受天气、颜色、感受、方位等方面去把信息整理清楚,才能有效输出。又如《项链》一文中学习提取信息并辨析,训练推理能力;《多想去看看》一文中词语辨析与搭配,训练创造性思维等等,课文中蕴含广泛的思维因素,只要肯深挖教材,那么课文中的字、词、句、篇均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能真正培养儿童语文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梳理段篇思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识字、写字是低年段重要的教学目标,笔者查阅了关于低年段识字策略的文献,的确有许多识字方法,如板画字理法、直观演示法、谜语识字法、儿歌识字法、游戏识字法、比较归 类识字法、随文识字法等等,方法多种多样,这些方法大多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没能与文章同步,即我们说的随文识字,在以往都比较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把知识传授放于首位,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建构、分析、组织与审美,字词是孤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孤立的,未能真正把教材用到位。因此,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达到字词教学融于课文的段篇架构中,梳理出段篇思路,让学生了解语言组织的条理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根据课文内容的差异,教学的切入点有很多。梳理段落结构比较容易处理。一年级的课文,从段落结构到语言形式很多是差不多的,比如《江南》《四季》《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雪地里的小画家》《小蜗牛》等,同样的结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相同,也要区分不同,在比较中发现,促进思维的深入。同样的结构,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仿说拓展,促进思维的扩展。比如:《青蛙写诗》一课,句式结构基本一样,我们就可以放飞孩子的想象,引导孩子联系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我要 ”、“我能 。”、“我们可以 。”说一句话。以此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再比如《比尾巴》一课,短文结构近乎一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每种动物尾巴有什么不同,还可以猜猜为什么它们的尾巴不一样,能不能交换?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还有哪些动物有尾巴,它们的尾巴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你能仿照课文说说吗?
要梳理整篇行文的脉络,要找到切入点,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教师本身就要利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来解读文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逻辑思维。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以利用插图来梳理文章思路,让学生观察插图,把插图中蕴含的生字词找出来,在说故事内容的时候进行识字,从而引导学生把故事说出来,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整体把握后再进行分析,积累“爬呀爬”、“老牛可以用来赶蚊子”等词句。又如《乌鸦喝水》一文,就可以以故事情节来梳理文章思路:乌鸦口渴——瓶口小,喝不到水——看见石子,相处办法——把石子放进瓶子——水位升高,可以喝到水。在梳理的过程中解决生字,为了更加明确思路,还能打乱情节,让学生排列,既能巩固生字,又能训练逻辑思维,一举两得。
三、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相对而言,低年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把教材中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更有助于学生加深语言的理解与运用。部编小学教师用书中有不少是建议借助利用学生熟悉的经验、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如《荷叶圆圆》一文,“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的“立”即可以展示停机坪停留的飞机,让学生对“立”字的感知更形象,体会文章用词的妙处。这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途径,另外一种有效途径则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文文字中,而是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阅读学习世界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动脑思考,对文字进行认识理解,从而增强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与理解能力。例如《明天要远足》一文中,理解“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可以先配上大海的视频,让学生有直观感受,再播放在课前搜集学生到大海去游玩的相片,唤起学生期待的心情,与文中的作者形成共鸣;又如《小池》一文中,教师制作一段初夏时节荷塘中的泉流、树阴、小荷、蜻蜓等自然景物的视频,并配上音乐,学生从视觉、听觉感知,而且唤醒感觉, 把形象事物与诗句融合起来,发挥想象,感受詩的意境。
理解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能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加速学生的发展。
四、多角度有效设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主动发现新事物,提出具有独创性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基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设问就非常重要。如果设问无效,会直接限制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笔者发现,在课堂中依然出现不少缺乏探究性、思考性的问题,直到番禺区开展研学后教课题,加强对于研学问题设计的培训与实践后才从意识的根源上出现改善。因此,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要更加深入,问题的设计要多元化。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复述、演读文段、扩写、补写或改写文章结局等问题策略,对于发挥学生想象,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都是有效的。而实际上,部编教材在课后的问题设计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如《我多想去看看》课后的问题: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既能让学生参考课文架构进行交流,又能让学生进行个性思考,有自己独特的答案;如《大还是小》的问题: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大?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设问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学生既要有条理地说出来,又要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观察生活,才能有自己独特的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引入类同课外文段,培养学生评判思维
于永正老师退休反思:我明白了语文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与温儒敏老师对如何运用部编教材的解读是一致的,温儒敏老师提倡“连滚带爬”地读,提出“我们的语文课要改一改,不能满足于精读精讲,不能要求阅读全都围绕写作,还要在精读精讲之外,交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提出提倡阅读教学的 “1+X”,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类同课外文段,或文章架构类同,或文章内容类同,或文章语言特色类同,将类同的课内课外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对此加以思考评论、审美批判,对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有很大作用。温儒敏老师建议,拓展阅读课文可以推荐北大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人教社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笔者认为这套读本价值性较高,有些文章是一本书的选文,还可以引导学生读整本好书。
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教师要有“语言即思维”的意识,用好教材,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思想教育,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C].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38.
[2](英)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罗国莹,刘丽静,林春波.语用学研究与运用.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235-236.
[4]文秀兰.“说”“写”在一年级同步训练的可能性与可行性[J].教育科学论坛,2018(4):65-66.
[5]马米奇.“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
作者简介:
李惠琼(1982-),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副校长,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