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松 何武涛
湖北省咸宁市八一巷一栋公寓楼的阳台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春风中猎猎飘扬。这是今年春节前,湖北省咸宁军分区原副司令员唐光友生前最后一次亲手升上去的。
2020年2月23日,这位老英雄走了。斯人已去,只有一面国旗独自守候。这位老人,弥留之际仍惦记着给抗疫一线捐款;为给抗疫一线节省医疗资源,他拒绝入院;捐光自己的遗产他还嫌不够,又把遗体也捐出去,他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做到了极致。
前去探访的人们在心里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唐光友的家中,笔者无意中翻到了印有雷锋画像的日记本,里面写满了答案。
“我这一生是党和人民给的,一辈子报答不完党的恩情。”
——摘自唐光友日记
如果唐光友还活着,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他的生命里,也会有“抗命”的记录。
1月21日,咸宁市委书记孟祥伟到唐光友家中慰问,得知他多次拒绝入院治疗的情况,当晚就让咸宁市委和咸宁军分区联合为他一个人下发“红头文件”,以组织的名义命令他入院治疗。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一辈子听党话的唐光友,还是选择了善意的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疫情严重,不想给组织添麻烦,不想占用医疗资源,把省出来的床位留给抗疫一线。
这是唐光友一生中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执行组织的决定。
1926年,唐光友出生于湖北丹江口市一户佃农家庭。他在旧社会长大,家中9口人,父亲和2个兄长惨遭兵匪杀害,母亲带着孩子们在生死线上苦熬。他7岁开始干农活,受尽了人间疾苦。直到1948年家乡解放,22岁的唐光友毅然参军,“听党话、跟党走”在那一刻埋下根子。1949年3月12日,唐光友迎来了他军旅生涯的“成人礼”。
那天夜里,唐光友在送信途中,发现小股土匪向习家店公所集结。他连鸣3枪,趁着土匪慌乱之际,跑到县里报信。很快,一个连的兵力赶到。此时的公所,已被200多名土匪层层包围。千钧一发之际,唐光友和战友向敌人发起猛攻,将土匪打得仓惶而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唐光友,随部队连续追剿3天,最终平息匪患。回来之后,因作战勇猛,唐光友被批准入党。
那一刻,唐光友暗下决心:今后不管有多大的考验,都要死心塌地听党话、跟党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唐光友把这句话抄在日记上,刻印在心里。
“奉献永远和幸福、快乐、满足在一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对党对社会对人民作贡献,这样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摘自唐光友日记
11800元,这是唐光友的最后一笔捐款。
今年春节过后,唐光友突然病情不断加重,时而清醒,时而迷糊,但对疫情,他一直在关注。
2月16日晚,清醒过来的他突然要求自己去捐款,老伴赶紧把他拦住:“这么晚了,明天早上再去。”第二天一大早,老伴把家里全部现金送到干休所,让工作人员赶紧办理转账手续。
“2月17日一大早,唐老看到捐款转账截图的时候,感觉是他最近一段时间最为清醒的时候。”当天负责办理转账手续的咸宁干休所协理员李磊告诉笔者说。
这是唐光友生前最后一次捐款,但连他最亲近的人也记不清他一生究竟捐了多少次。唐光友有着光荣的过去:1979年被评为全军“雷锋式干部”;1984年被国家民政部、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人民公仆、老兵楷模”荣誉称号;1995年荣获全国一级星火奖章;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9次……唐光友也因此经常收到组织给予的奖金,但每次他都毫无保留地全捐。
咸宁干休所有一份特别档案,里面有唐光友的捐献记录:1963年,襄阳洪灾,正在那里抗洪的唐光友身上仅有130块,就拿出100块捐给群众;1976年,唐山地震,他寄去200元,灾区把钱退回,他就作党费上交;2012年,交特殊党费10万元,向党的十八大献礼;2017年,十九大召开,捐款10万元;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捐款30万元……
“唐光友捐的款,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竹海的竹子一样数不清,有的根本不知道。”与唐光友住一个院子的咸宁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主任徐亚宗说,仅干休所里登记的,他一生的捐款就多达240余次。
“当干部就应該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就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常吃亏,常吃亏才能有所作为;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能有人跟随。”
——摘自唐光友日记
1月23日,是女儿唐建辉的生日。卧病在床的唐光友把她叫到床前,把2天前市里慰问的2000块钱拿了出来,取100块给她,100块给了老伴。这是唐建辉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慷慨”。
唐光友作为领导干部,他的子女不但没沾过他一丁点的光,反倒吃了不少苦。
大儿子建国,当兵复员,推荐儿子到最艰苦的地方当铁路检修工,天天爬山越岭,巡查线路;二儿子建江,高中毕业后,他动员儿子去新疆支边,复员后在宜昌当电力工人;女儿建辉,下乡2年后招工到咸宁方向机厂当磨工。
十几年前,唐建国和唐建辉相继下岗,兄妹俩靠打工为生。正是孙辈们读书花钱的时候,唐光友没有丁点儿“表示”。
唐光友的工资,几乎全部捐献。全家的开支,就靠老伴梁宏玉的2700元退休金。他们从不在外面吃饭,一日三餐全由梁宏玉做饭。知道他最爱吃瘦肉饼子,梁宏玉三天两头做,但只做1块。唐光友舍不得全吃下,用筷子夹开,一人一半。
唐光友生病退休后,子女们都不在身边,湖北省军区准备让唐光友到武汉休养,把女儿唐建辉调到他身边。但他还是谢绝了:“不能因为我是模范就搞特殊。武汉不进,女儿不调。”
听到唐光友去世的消息,今年68岁的贫困户陈如纯哭了。陈如纯的女儿残疾,自己在2016年被诊断患了肺癌,2017年孙子又患上了血液再生障碍。了解他的情况后,唐光友从工资里拿出5000元送过去。“他比我年纪还大,我怎么好意思。”推脱几次无果,最后还是含泪收下了。
听到唐光友去世的消息,受唐光友资助的3名贫困生哭了。那一年,3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后,专程和父母一起赶到咸宁报喜。看到唐光友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家里几件破旧家具连油漆都快掉光了,中午吃剩的一点饭菜还要留着晚上吃,顿时泪如雨下。
听到唐光友去世的消息,咸宁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张开平哭了。他曾经在干休所当了4年司机班班长。令他意外的是,他没有给唐光友出过1次车。“按照他的级别,完全可以派车,但他怕费油,坚持‘能给国家省一分是一分。出门都是步行。”
“可是我当了福利院院长不久,唐老拉着一大车印花被子来了,福利院30多位老人,一人一床。您知道吗?唐老自己睡觉的被子,还打着补丁……”电话里,35岁的男人泣不成声。
“我这一生,是黨和人民给的。活着,为党和人民做得还太少,心里很不安;死了,把遗体献给医学事业。”
——摘自唐光友日记
2月23日夜,唐光友离世,遵照他的遗嘱,不举行任何仪式,当晚遗体捐献给了红十字会。
尽管有了8年的思想准备,但第2天上午遗体捐赠签字那一刻,女儿唐建辉的泪水还是止不住涌了出来:“老人都讲究入土为安,作女儿的不忍心,但还是决定尊重父亲8年前的心愿。”
时间回溯至2012年12月21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唐光友受邀给咸宁市作报告。那天,唐光友袒露心声:“我有2个心愿,一是用10万元特殊党费成立一个扶贫助学基金,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教育成长的机会;二是作为一名食道癌患者,手术后还奇迹般生活了28年,去世后捐出遗体用作医学研究,帮助癌症患者。”
1985年,唐光友被确诊为食道癌,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3年,并劝他住院治疗。
1991年,唐光友食道出现粘连,病情不断加重。他问医生:“还有没有手术的必要?”“必须尽快手术。”医生说。
“好,目标确定,主动出击。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可以为党和人民多做点有益的事。”
就这样,30多年过去了,他的身体除消瘦一点外,没有什么别的变化,精神也很好。患癌30余年存活至今,专家说他创造了同类病例生存的奇迹。
唐光友说,“别害怕,多运动,简饮食,心情好。这就是我的抗病秘诀,也是我的生存之道。”
正是这一奇迹,让唐光友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我患癌症28年了,还活在人间,肯定是有原因的。”唐光友捐遗是想让医学专家开展研究,破解癌症治疗难题。
一开始,包括唐建辉在内的家人都不太同意,但多年的执着,让大家慢慢接受了他的想法。
唐建辉的手机里至今仍存着父亲的视频,时不时她会拿出来和别人分享父亲生前的美好时光。视频中的唐光友,乐观开朗,消瘦但精神矍铄,即使生命最后2个月,依然在坚持做运动。
在家人心里,唐光友没有离去,只是换一种方式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