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勃
摘 要:新世代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征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注重学生的主体教育,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这就意味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打造新的小学数学课堂。对此,本文着重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完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2-011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2.058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最大特征是让学生自主化,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要求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做出调整。作为教师来说,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放权,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空间;作为学生来说,也要改变之前被动学习的状况,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方方面面做出改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法,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推进。作为数学教师来说,需要接受新理念,主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
(一)遵循教育规律,给学生参与课堂的空间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关注点放在了成绩和分数上,关注結果而往往忽视过程。但是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是由过程到结果的流程,没有过程中的体验和积累,便难以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牢固构建新知,这也是新课改三维教学目标中强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缘由所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发现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下往往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才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质疑、探究、总结,进而收获新知识。所以,要想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在教学思想上必须要接受新理念,学习新要求,进而遵循教育规律,调整教学方法。
(二)深刻认识教学的联动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但是在旧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说的太多、包办的也多,是课堂的“主宰”,这样的模式下一方面学生学习被动,另一方面学情难以及时地反馈给教师,这样会导致教和学之间的脱节,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
我们一定要清楚,教学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导者的真正呈现。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变和调整,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会确立,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非常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三)重视教学活动,提升实效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知识积累的欠缺和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最好的学习过程还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升华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去体验和感受,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生活动来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的基础上,把感性直观的学生活动融入其中,最好是把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大大提升,会主动去参与、讨论、分析,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现新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主动、和谐、民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此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再次强调,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师生关系的僵化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会影响学生的成绩。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万不要把“分数”当成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对于每一名学生都要公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积极地引导,理性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够积极、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
学生的成长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氛围、周围环境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面对这样的差异,教师要学会尊重,耐心包容,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其可塑性,只要我们耐心等待,用心引导,学生一定会学有所得。
(二)差异性引导,成就自我
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性意味着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统一要求每一名学生,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成全学生,成就自我。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层次要求的差异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优等生生,可以额外提供一些学习建议,推动其拔高提升;对于中等生,要求其做好当前,巩固提升;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寻找自己数学学科中的增长点在哪里,然后提供助力,辅助提升。这样学生都会有目标,有努力的方向,才能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