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君子之道论政德领域中的私德建设

2020-04-20 10:48王宏伟
锋绘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德私德君子

王宏伟

摘 要:严私德在政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政德视域下的私德建设需要从其主体和政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特殊性来把握。以儒家君子修身思想为切入点,可从孝悌之道、君子之交、修己以敬三个方面修养私德。

关键词:政德;私德;君子

一般而言,学界从行为主体身份、行为目的的利益指向和行为发生的场域三个方面对私德进行界定,即私德主要是个人以私人身份与他人的交往中体现的德性,在私人领域行为中体现的德性,在利己行为中体现的德性。私德既包括个人自处的情操,也涵盖与他人相处或者解决与他人关系的道德。私德在主体修身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政德领域中由是如此。如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所言,“是故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其第一义”。就发生关系和场域看,私德可从孝亲、交友、修己三个方面来展现。

1 孝悌之道

儒家将孝道作为个人德性的现实根基和德性修养的起始点。《论语·为政》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德性论强调个体道德的内在主体性,而且把个体道德品性的完善看作是一种自我努力的实践过程。孝悌之道正是通过个体外在伦理行为养成与内在德性主体的凸显,体现为一种“成己之道”。

孔子在与孟懿子等人的问答中具体阐述了为孝的问题。首先,只履行今天法律层面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在孔子看来不能称之为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是儒家孝道的重要衡量标准。其次,在与父母相处中孔子也提出了怎样才能称之为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禮”。孔子“以礼”答之“无违”,可见,为孝并不是对父母事尽听之,而是要合礼的去敬奉父母。此外,孔子对孝还有“父母为其疾是忧”、侍奉父母无“色难”等论述,即要子女体会父母之心,出于本心自然而然地敬奉父母。政德领域下的主体修身有着修齐治平的指向,在个体道德实践中,成就的不仅是个体德性,还包括着眼天下的家国情怀。同时,因政德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主导性,孝悌之道既是主体德性修养的“成己之道”,又对社会公序良俗起着良好的风尚效用。

2 君子之交

在儒学中,相较“圣人”为学为质典范性的完美人格,君子更具有践履之可能。即孔子言,“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以。”从政德角度看,在交往对象选择与交往方式上,进而可见其为交目的所在。

《论语》在论述君子德性时,经常与“小人”对举。就交往选择及方式差别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从交往选择意看: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君子与小人有此差别在于其心不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党相亲,其情私。”从行为目的看,以义合曰周,以利合曰比,此即涉及到义利关系问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行于道义;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求于财利。此并不是说义与利是相分的,义者,宜也,事得其宜,则利在其中。价值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行为判断:一方面,社会关系之中需要温情,但更需要敬意,缺少道义范则便会使应有的关系异化;另一方面,私德修养并不仅涉私人空间,政德视域下更如是。行为主体私德不严,在与人交往中见利而忘义,很容易便会由悖公德而失大德。

3 修己以敬

无约束下的独处是最应注意的修身之处,故儒家强调“慎独”,对此要求“修己以敬。”“敬”初在修身发端处,又贯穿行为始终。朱熹言:“敬只是一个畏字。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静。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身心收敛,如有所畏。”

修己以敬,即是依据仁义礼智等诸德性来涵养成“敬”之心性言动。以敬修己,则指于自家心性上、事事物物上恒“敬”不灭,或曰“一切致知力行功夫都是敬做成的”。《论语》:“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将仁内化于心,以义为其行事的准则,而礼、孙、信皆为义在具体行为中的展现。礼,是志在为君子之人视听言动的行为准绳,即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朱熹注曰:“礼者理也,恭慎勇直,必中于礼,则不过矣。”应守之礼应为行为中守则而不逾矩,把握事情应有的度。孙,谦逊之谓,“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因此不骄。然心地坦然,故常舒泰。小人矜己傲物,唯恐失尊,心恒戚戚,所以骄而不泰。道德主体持敬专一,处事自然以谦逊。信,是人事之能推进的前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重视人的言行一致,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这并不是说因惧怕无法完成其言语而采取一种消极避退的态度;而是要君子导向于实践,身体力行,以行证言。由此,方能展现为人之信,使个人在所处社会关系中的实践变得更为具体、真切。行为主体只注重言语上的表达而不将行为实际放在首位,便不会由格物致知体认到德性之知,从而缺乏真正的道德践履。修己以敬是由对道德规则的畏谨而专一自心,使由内在的涵养转变为外在的实践向度,从而使私德贯穿主体所行领域,并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张建英,罗成选.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J].伦理学研究,2010,(1):81-86.

[2]梁徐宁.孝悌之道与德性修养[J].东岳论丛,2009,(9):116-119.

[3]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35.

[4]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43.

猜你喜欢
政德私德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新时代习近平政德观的践行路径探析
君子无所争
习近平政德观探析
寓言
——刘政德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私德教育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有君子之道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