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并快速向全国蔓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人们被迫取消了拜年、探亲、旅行等活动,生活节奏被打乱,师生们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延迟。为不耽误学生的学习,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停课不停学”,以“空中课堂”的形式,用线上教学代替线下教学。
“新冠肺炎疫情”给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教育的契机。“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在学校放寒假期间,学生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对他们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教师肩负育人使命,更应该抓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各种教育契机,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什么是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认为是全面育人,内容包括:第一,培养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人生态度;第二,个体人格的养成与公民素养的自觉健全;第三,基础学习力的养成和自主拓展性学习需求与能力的培养,这里涉及学习潜力、发展潜力的开发;第四,独立思考、批判性发现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不确定、变动性增强的世态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之养成;第五,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培养融入和改变身边世界的能力,与人为善、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生态度,以自觉创造并可能拥有幸福人生。[1]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育契机,挖掘其育人价值。
契机一: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网上有一个视频引人深思: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要到小区楼下玩耍,家长制止他,告诉他外面有病毒,不能下去玩。孩子边哭边说:“我看不见(病毒),我现在就想和病毒玩儿……”视频中的孩子对于“病毒”“疫情”“人传人”“飞沫传播”等完全没有概念,这也是很多学生想知道的。教师可以围绕这些内容开展健康教育,给学生普及防护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以学校的名义,请家长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从中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过程及危害,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录制正确洗手、正确戴口罩的视频,还可以制作防疫知识手抄报,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这些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经过一个假期的强化,将伴随学生终身。
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历史。在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鼠疫)导致当时的欧洲失去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几百年过去了,人类仍然要面对各种疾病的挑战,面临着因疾病致死的威胁,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灾难。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历史与危害性,能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从而加强防护意识。开学后,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时,可以适当增加防疫措施方面的知识,定期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護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契机二:开展在线教育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开学时间延迟,各地学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倡导的“停课不停学”倡议,结合实际情况,纷纷开展“空中课堂”在线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课程表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教师在线辅导、答疑。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不熟悉网络视频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长时间使用电脑或手机进行远程学习,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资源不匹配,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不相符;等等。
“空中课堂”属于新生事物,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师生都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普及,学校的时空概念将会大大延伸,网络学习方式将成为常态。因此,教师要加强在线学习培训,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在线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目前,网络中有很多在线学习资源,学生除了通过“空中课堂”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在网上寻找其他的学习资源,作为“空中课堂”学习的补充。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有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把网络课堂当作现实课堂来对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契机三:开展敬畏教育 培养学生敬畏生命与自然的意识
学生普遍缺乏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人类随时可能面临因疾病带来的死亡威胁,因而更应该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虽然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科技发达,但是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人们仍然束手无策:没有针对这种疾病的疫苗、特效药,甚至没有足够的医疗防护设备;面对病患,医护人员随时面临被感染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险。所以,我们要尽最大努力防控疫情,这是在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也是在保护人类。
其次,教育学生敬畏自然。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与自然的斗争史。事实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能力十分有限。在世界各地,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龙卷风、洪水、蝗虫、瘟疫等,这些自然灾害让我们感到人类的力量非常渺小。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就要对它有爱护和敬畏之心,做到顺应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合共生。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是人类没有敬畏大自然的自酿悲剧。科学家调查后得出初步结论:病源出现在蝙蝠身上。研究发现,蝙蝠身上携带多种病毒,但并不会直接将病毒传染给人类,而是通过果子狸、穿山甲等这些中间宿主进行传播,人类接触或食用这些野生动物后极有可能被传染。人类遭受病毒的袭击,很大原因在于人们猎食野生动物,破坏大自然。“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感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大自然总是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越大,大自然的报复就越强。
契机四:开展公民教育 提升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
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还应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做准备。
“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公共突发事件,暴露了我国社会治理的诸多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政府相关部门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不作为、慢作为,错过了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最佳时机,等到“新冠肺炎疫情”大面积爆发时,相关部门又缺乏总体调控能力,导致公信力下降。可见,我们距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还有差距。
社会民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不良行为体现了部分公民素养低、缺乏社会公德心。比如,有的商家趁机哄抬物价;有的人在散布各种谣言,传播虚假信息;有的人在钟南山院士发出“大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出门必须戴口罩”的警示后,依然出门不戴口罩,甚至刻意隐瞒自己到过疫区、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历史,且随处走动,导致他人被感染;有的人明知飞沫会传染病毒,却故意在电梯按钮和他人的轿车门把手上吐口水……这些行为不仅“缺德”,还涉嫌违法。
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也感受到了爱、正义、温暖、无畏、忠诚,看到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广大医护人员不顾生命危险救治病患,有的医护人员被病毒感染而倒下,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明明知道有危险,却义无反顾地奔赴疫区,参与防疫战斗;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而努力……医护人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就是具有社会公德的榜样。
关于社会公德,叶澜教授认为,在当今社会,其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以及履行职责的行为;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相统一的对己和对人的态度;以及把“法律”“制度”“纪律”等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自觉遵守的意识与行为。[3]简言之,社会公德体现在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公律(约)的遵守这几个方面。
培养社会公德,培养对祖国、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义务感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现实案例,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与对错,明确在危急時刻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建设和谐健康的社会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每个公民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爱国精神的培养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勇敢无畏的爱国者。”[4]爱国精神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在和平年代,爱国行动是建设祖国;在战争年代,爱国行动是保家卫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需要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特殊时期,特殊举措,也体现了特殊的爱国精神。武汉封城,武汉人民为此做出了最大的牺牲,因为封城会带给他们诸多不便,但对全国人民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又是最佳的选择。武汉人民为国家做出的牺牲,是爱国的体现;医护人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是爱国的体现;海内外热心人士为疫区捐款捐物的行为,是爱国的体现;普通民众,包括广大师生,遵从国家的指令,延期开学,居家隔离,不给国家添麻烦,同样是爱国的体现。
爱国不是空喊口号,而要化为具体的行动。学校应倡导学生,以公民的态度,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把爱国精神化为实际行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为祖国的发展、繁荣、富强做力所能及之事。
“教育千事、万事归于‘一事,那就是:培养出能把握自身命运、具有时代发展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创造中国未来的一代新人。”[5]教育无小事,处处是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5]叶澜.探教育之所“是”,创学校全面育人新生活——新时期“新基础教育”研究再出发[J].人民教育,2018(13):11-1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10):3-8.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叶琴珍,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校长,广西特级教师,“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