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
位于新加坡实龙岗路上段林大头路的昌安钟表,是家专门修理老钟的店铺,创立于1947年。那年,祖籍中国福建的林义南创立了昌安钟表,十多年后,他儿子林志光接手店铺。如今,26岁的林吉祥已经是林家第三代工匠,三代人在充满岁月感的钟表店调修分秒,为家计、为传承、为祖业信守承诺,用亲情对应时代的洪流。
26岁的林吉祥继承祖业,在待修的古钟表里成长,简单的日子有亲情的温润,虽知时代的秒针催逼,感知祖辈分秒不计的辛劳,守业,成了他必修的功课。当都市人都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对父子会说,时间都在这里,因为这里是时间之家。
为了家业放弃深造
修钟表是一门苦行,但林吉祥却与时下许多年轻人不同,一心钻研手艺。从小与哥哥姐姐三人在店铺的“时钟森林”里跑窜玩耍,时钟上的齿轮零件成了他们的玩具,有时也难免会把古钟弄坏。
据了解,店里悬挂的古董钟都是还未修好的。这些时钟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时区,封存着那些从1770年到1960年就停摆的时间。在林吉祥眼中,闪放光芒的向来都是这些古旧的东西,例如旧手表和旧眼镜框等。因此,他从中学四年级就开始向父亲学习修钟,服役之后决定不再升学,而是选择在店中全职工作。
他曾想过出国深造,但他的心里还是更愿意坚守新加坡这家祖传老店。虽然在新加坡钟表修理的市场不大,但是这么多年来,看到父辈们把家业肩扛下来,这种精神让林吉祥很受鼓舞。“如果想去国外深造,我的父母一定会让我去。但辛苦的是父母,一去就是三年,父亲的身体也不太好。我去了,他一个人做,我都不懂这边会发生什么。”
72年家业守业不易
店铺是由林吉祥的祖父林义南在72年前创立的。“以前父亲的店是卖新产品,跟其他的钟表店一样,只不过也帮忙修理旧的时钟。过去有双溪路‘结霜桥跳蚤市场,我们有很多顾客都是跑去那边买了货,找不到人修理,就拿给我们这里修理。”林志光说。
“1970年,做这行的人不多。每个人都是往前看。要现代化、进步,要找新的技术。但我们就停住了,是旧的技术。”林志光说,子承父业在当年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林家的祖辈都是手艺人。
林家祖籍福建南安,林吉祥的曾祖父当年是新加坡一家地砖工厂的技师。祖父林义南在十多岁时,从卖咖啡转到钟表店当学徒。出师后,先在后港租店开业,之后搬到了实龙岗路上段大牌533。林志光和妻子就是在那附近的联络所相识、成家,生下两儿一女。当初两人是在一棵大树下相遇,而那棵大树如今就在店铺前面。
经营古钟的修理生意,工时长,利润也不大。每天店里早上10点半开门做生意,到下午6点关门,但是铁门背后,工作照样在进行。夫妻两人为了养育儿女,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几十年来,林志光都是一条白汗衫度日,并且坚持在拍照时也这么穿,他为自己的劳动感到自豪。
到了2000年,林志光刚刚接手店铺,但当时正处于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愿意掏腰包花钱修钟的人少得可怜。“那时候有好几家时钟店只能关门。多亏有朋友、贵人帮忙,才终于熬过来。创业容易,守业难。我父亲把店交给我,我如果做不到,该怎样向他解释?”
林吉祥的母亲梁秋枫对修钟一窍不通,她把每分每秒,花在照料家人身上。“别人看到我们的店,或许会觉得生意不错。但生意总是有上有下。靠手艺谋生,一生病就不能做,所以身体很重要,手停下来就没有收入了。”
从手艺培养为人
一只古董钟的简单维修,林吉祥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拆卸、检查、清洗和修理。越是年代久远的古董钟,握在手里就越需要聚精会神,否则弄坏的不只是一件古董,也会辜负了一位顾客的嘱托。“大多数送来维修的老钟,其实都是祖传的。不一定值钱,但却是家庭的一部分。今早就有位顾客送来了他岳父留下来的一些二战时期的老钟,其中的感情价值无法估量。”
顾客找人修钟,就像抱病投医一样,总是认准资历最深的老师傅。這让林吉祥觉得自己总是被拿来与父亲比较,哪怕修理的时钟根本不算复杂,别人也未必会信任他的技术。
林志光笑说,他在儿子的年纪时,经历过一模一样的情景,“不过儿子比我会招揽客人,有许多人是通过社交媒体找到我们,都很信任他来修。遇到这种问题的一般还是老一辈的顾客,没有电脑,也不会提前做调查。看到他就会问他到底会不会?弄坏了赔得起吗?”
店门里三代同堂
林志光说,过去在大牌533,下面是店屋,楼上就住着一家三代,大家挤在一起很是热闹。在床位紧张的情况下,他还是把一间房间空出来,放他收藏的时钟。
林志光说,他知道儿子不会读书,但他的要求不高,孩子不偷不抢,赚多赚少都是他自己的命。“他会照顾老人,看到外面的老人家辛苦,就会上去帮忙。我的三个孩子都是这样的。或许是因为我们家一路来都是三代在一起,跟一些父亲需要早出晚归的家庭不同。”
或许在外人看来,林吉祥要走的路还会很坎坷,但他相信有家人的支持,这份家业他能扛得住,“我要向别人证明我可以做得好,否则就应了那句话,说年轻的工匠手艺不行。”
·来源:《联合早报》(原文有删改)
·责任编辑:黄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