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栋梁
(商州市商州区城周绿化工作站,陕西 商州 726000)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科学家誉为“地球之肾”[1,2]。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保护好湿地资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3],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5]。
湿地公园是在生态区位重要又面临严重威胁的地方[6,7],把目前没有划建为湿地自然保护区,而又有重要价值的珍稀物种栖息地、景观地、水源地等建设湿地生态区域,形成布局合理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8,9]。
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地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北部,由上游的丹江、板桥河及两河汇成的仙娥湖,以及丹江城区段和支流汝河组成,是以河流、库塘湿地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既是进一步保护全省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大举措。
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位于商洛市商州区。该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丹江上游。地处商州区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52′03″~109°57′51″,北纬33°50′36″~33°56′48″之间。东西宽8.9 km,南北长11.5 km,总面积2 010.38 hm2。丹江及主要支流南秦河、大荆河、腰市河沿岸为河流堆积区,地面平坦,地势开阔,土地肥沃,为传统的主要农耕地区之一。项目区属暖温带南缘半湿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2.8 ℃,年均降水量725.5 mm,土壤主要以淤土为主,其次为潮土和水稻土。湿地公园水系为长江的二级支流丹江源头。丹江发源于商州区西部的凤凰山南麓,由西北方向蛇行东去贯穿全境,境内长度87.5 km,流域面积2 242 km2。丹江多年平均径流4.48亿m3,径流模数6.3 m3·s-1·km-2,平均流量8 m3·s-1,实测最大流量1 520 m3·s-1。丹江年径流量多集中在5-10月,占总径流量的40%-65%,最小流量在1-3月,占10%左右。多年平均含沙量5.67 kg·m-3,平均输沙率为42.3 kg·s-1,年平均输沙量134×104t,侵蚀模数1 390 t·km-2。
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以开展湿地保育、科学研究和监测为宗旨,以丰富湿地景观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合理开发湿地旅游及相关产业,使之成为以湿地保育、科学研究、湿地游憩、避暑度假、生活休闲、文化探寻等活动为主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为:(1)湿地保护保育功能;(2)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功能;(3)湿地休闲游憩功能。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丹江源湿地县城段生态环境治理滞后,一直是历届商州区政府和项目区群众备受关注的问题。恢复该湿地的水域、植被和野生动物,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重建丹江的生态平衡,并以此宣传湿地与人类生存的关系.让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的重大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得以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2)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完整性和稳定性: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开展湿地水污染及生物水质净化技术、重点候鸟越冬环境选择及迁徙线路、湿地恢复中植物种类选择及生态化配置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及湿地监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为湿地资源保护恢复寻找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模式,有效保护湿地公园资源。
(3)合理利用和协调建设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开展湿地休闲与游览;寓科研与科普活动于休闲游览中。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体现地域特征,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总体布局被概括为“一水两带五区”(图1)。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以丹江流域为中心(一水),以北岸和南岸为规划要点(两带),以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为建设重点(五区),从而形成集保护、科研、宣教、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项目建设格局。
根据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资源特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将湿地公园规划为五大功能区。
(1) 湿地保护保育区
湿地保育区西起麻街镇曲子村,东至麻街镇土岭新村,主要包括二龙山水库西北部分及周边区域,面积951.57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0.3%。该区域野生动植物分布集中,生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代表着湿地公园最突出的自然生态特征,远离城区及居民点,人为干扰影响程度极轻,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功能定位: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尤其是水禽提供最佳栖息地环境,维护完整、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消除人为干扰,保持珍稀动植物种群自然繁衍和演替过程,丰富生物多样性;制定具体措施,深化湿生植物、水生植物保护与恢复,促进丹江源湿地生物链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分期实现流域内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治理目标,保证湿地水体质量。
图1 丹江源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图
(2)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
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总面积217.61 hm2,占总面积的10.82%。湿地科普宣教展示区位于二龙山水库大坝北部,包括板桥镇白岭村和城关街道办事处郭村部分区域。该区距市区较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和宣传教育活动。
功能定位: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野生动植物适宜的生存空间和栖息环境,靠近城区,交通等条件较为方便,能够提供学习、考察、科研和宣传教育等功能。
(3)恢复重建区
湿地公园恢复重建区总面积269.81 hm2,约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3.42%,恢复重建区位于板桥镇上湾村、下湾村和白岭村东北部分。该区域是开展退化湿地的恢复重建和培育活动的区域。
功能定位:该区域为湿地保育区与湿地合理利用区的过渡带,主要对湿地核心区起到保护隔离作用。通过科学、合理、适度的人为干预,加大湿地管护力度,积极实施湿地恢复工程项目,杜绝不合理湿地利用方式,使湿地公园原生态的得到早日恢复;为湿地保护、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试验示范。
(4)合理利用区
湿地合理利用区位于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南部,与湿地管理服务区为邻,北起二龙山水库大坝,途径江滨公园及其周边区域,西起刘湾街道办事处王涧村,东至刘湾街道办事处任塬村,面积543.73 hm2,占总面积的27.05%。
功能定位:严格控制旅游人数,控制污染源,保持生态环境稳定性和长期性;景区景点建设要符合国家、地方和湿地公园的有关环境保护要求;严禁开发有悖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参观、旅游项目。
(5)管理服务区
根据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结合规划要求,管理服务区设在刘湾街道办事处李塬村、候塬村、贺咀村,面积为27.66 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38%。
功能定位:公园入口门户,构建完善的保护和管理体系,建设相应的保护、管理设施;开展业务管理功能,为游客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结合商州丹江源湿地公园实地条件,栽植萍蓬草、睡莲等浮水植物,建设浮水植物恢复和重建面积10.0 hm2;栽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建设挺水植物恢复和重建面积20.0 hm2;在河滩地种植杨、柳、槐等乔木和美人蕉、节节草、旱伞草、水葱等本地草本植物,建设湿生植物恢复和重建面积30.0 hm2。通过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的恢复重建,形成立体保护系统。
根据湿地公园周边污水和固体污染物情况,设置污水处理设施设备3套,新建垃圾收容房10个,湿地公园内新设垃圾筒100个,湿地公园新建环保厕所2个等措施,实现湿地公园内污染物有效收集、储运,减少对环境污染。
在治理的同时,加强管护宣传,在湿地公园出入口处、周围景区交叉处等人为活动密集频繁处,设立宣传牌共10块,培养爱护环境意识。同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管护能力。建设科普教育工程,通过建设观鸟亭,设置宣传栏、印发宣传册、组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等,加强湿地科普宣传。
结合湿地公园建设,加强科研监测工作,掌握湿地公园内的水文、水质的动态变化情况,掌握鸟类和鱼类的数量、食性等因子,为湿地公园管护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