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钦弘
提起大凉山,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偏僻落后。不错,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山区腹地仍是农耕社会,著名的“悬崖村”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曾经,高山形成的天然屏障,延缓了大凉山的现代化进程,但随着我国风电产业的兴起,呼啸在山巅的风正成为改变大凉山贫穷面貌的一股强劲力量。以此为契机,凭借“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华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建成了四川省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营的高海拔山地风电场,成为一台台高耸入云的风电机组的管家。
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将风能通过叶轮转化为机械能,再通过传动装置和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由于风能稍纵即逝、不可储存,风电机组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但超过3000米的海拔高度造就了极为恶劣的气象环境,风电机组时常要面临夏季雷暴、冬季凝冻等极端天气的考验,发生故障在所难免。为了保证机组的稳定运行,风电场员工不怕脚下道路的崎岖与险峻,不畏四季轮转的雨雪与风霜,定期开展巡检和维护,及时消除缺陷和隐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家的精心呵护,机组的可靠性持续提升,风电场的发电量节节攀升,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为了处理设备故障,有时候不可避免要牺牲大家休息的时间。特别是对于某些距离较远的风电机组,维护人员往返机位和升压站需要近3个小时。如果机组下午发生故障,维护人员处理完回到宿舍已是深夜。尤记得2018年春节前夕,因为发生凝冻天气,风电场外送线路覆冰超过设计最大值,绝缘子因超载而断裂,风电场全场失电。为了让机组尽快恢复运行,保证节日期间的电力供应,公司第一时间组织后方的人力、物力进行抢修。春节期间,许多备件供应商都放假歇业无法供货,在公司不计成本的积极协调下,备件的供应才得以保障;因进场的某些路段积雪过厚车辆无法通行,大家就用马匹驮运机具材料;寒冬腊月,工人们也早已回乡过年,经过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返”,一支非常时期的施工队伍才集结起来……大家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抢修工作,最大程度地为公司挽回了损失。机组恢复运行时已是大年初一,直到夜里10点,大家才吃上可口的“年夜饭”。虽然这个春节过得略显糟糕,但想到自己辛劳的付出点亮了城市乡间,每个人心里都感到无比欣慰。
因为远离城镇,路途遥远,为了减少在通勤时间上的消耗,保证员工轮休时能多陪陪家人,风电场采用“20/10”(上班20天,休假10天)的倒班模式。因条件所限,员工值守期间生活相对单调,娱乐活动极度匮乏,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办公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在这样枯燥的环境中连续工作、生活20天,对人的意志和耐力是个不小的考验。为了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风电场建设了“职工小家”,由员工自行开展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并定期进行厨艺比拼。此外,每年的春节和国庆长假,还会把留守职工家属接到升压站过节,尽可能地让他们与家人团聚。虽然生活的精彩程度远远不及城市,但大家感受到的快乐反而更加的真切,也更懂得幸福的真谛。
得益于科技的进步,风电场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改善。以前攀爬风电机组使用的助爬器虽能提供一定的助力,但仍要消耗掉登机人员较多的体力,且使用不便。现在普遍使用的类似于升降机的免爬器,则大大减轻了登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另外,公司正在建设的集控中心以及规划建设的运检中心一旦投运,风电场将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绝大多数生产一线员工将有机会和普通大众共享城市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