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绿色复苏,践行碳中和目标

2020-04-19 00:12王芳
风能 2020年11期
关键词:风电新能源能源

王芳

2020年,当各国正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努力之时,突出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清洁能源转型的节奏,但可再生能源迈向未来能源主力军的步伐依然势不可挡。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更为新能源产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如何发挥风电产业在引领绿色复苏与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需要克服哪些挑战,以及确定怎样的行动路线和实现路径?在202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围绕这些主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风电企业的代表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发展理念和行动主张。

风电是应对两场危机的有力武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受到阻碍。令人欣慰的是,很多国家都对实现绿色复苏形成共识,提出了绿色复苏方案。英国、德国、荷兰等国都加大了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欧盟也发布绿色新政,将加快清洁能源等发展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作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手段。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的承诺,对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为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各国正汇集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同时,气候变化仍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并且会长期存在。与会专家认为,应对这两场危机,必须同步进行。经济复苏应当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年议程以及《巴黎协定》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相协调。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总干事Francesco La Camera表示,在疫情中,可再生能源已经被证实比其他能源行业表现得更加坚韧。在过去的3年中,能源转型的年度投资已增至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万亿元),并拉动私人投资,产生3~4倍的杠杆效应,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助力实现2021―2030年的中期复苏。发展风电可将近期的经济复苏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荣,为全人类谋福祉。

清洁能源将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武器。不少国际机构及企业已经积极践行绿色行动,来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NCS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彭博新能源财经、北京环境交易所,以及风电整机制造和开发企业的代表,对行业中的碳排放服务与实践做了深入探讨。RE100组织承诺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直至达到百分之百。

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已经主动进行温室气体核算,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包括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针对设计、生产、交付、回收废旧组件等制定相应的指标,形成绿色零部件供应商评价规范。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鉴衡认证提出从节能增效、综合能源、碳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应对碳壁垒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网络化绿色服务,同时还为RE100等设计协同服务方案,为行业编制绿色供应链标准。

在风电场的绿色建设过程中,同样不断涌现优秀案例。例如,三一宁乡神仙岭风电场、中广核玉溪华宁磨豆山风电场就是其中的代表。

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样巨大

“30·60”目标的提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将产生划时代的影响,对能源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也给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产业注入了加速发展的新动力。

同时,“30·60”目标的提出,将使中国碳达峰的进程大幅加快。欧盟国家的碳排放值从最高点降至最低点的时间将近70年,而中国只能用不足3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挑战是巨大的。

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柴麒敏认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要出现突破性的变革,尤其是最核心的能源系统,以及发挥核心作用的新能源系统。下一阶段的增长动力,将转向新能源、新能源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将成为中国继5G之后另一个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的行业。

柴麒敏表示,2019年,全球气候债券的发行规模超过1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01亿元),碳市场规模突破19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038亿元)。以往新能源领域更多的是依靠行政补贴政策,今后要转为市场化发展。对于风电产业来说,如何通过增加绿色供给、就业、投资,加快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是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重大命题。

探讨“30·60”目标的实现路径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已经为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吹响了号角。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此次大会探讨的热点。

从政策角度来看,未来30年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要求国家的重点部门和行业,特别是高耗能企业,以及各地制订碳达峰的行动计划。完善的并网服务是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政府部门应做好新能源项目开发与电网建设的规划衔接,避免出现高限电率。环保、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要事前策划到位,做好监管,并出台统一的标准。

平价时代,随着优质风能资源的减少,严格控制非技术成本是降低风电度电成本的重要举措。地方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规范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相关税费政策。还应当全面严格地落实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开启绿证强制交易,将国家补贴转化为市场化补贴。

同时,超常规的发展对风电整机商、供应商和投资商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也需要制定长期的规划和投资,不断打造行业的绿色供应链,进一步减少在生产建设和运维过程中的碳排放,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专家们建议:加快利用数字化技术升级产品质量与服务,覆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贯穿于风电场设计、规划、建设、运维的全过程;项目的开发方式、投资管理规定应进行调整;在项目的定制化和产品设计上,要更多地考虑平台化和模块化,提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整机商和零部件商之间的技术合作必须更加开放畅通。

针对涉网技术,有专家强调,这是风电和电网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涉网技术,包括网源荷协调必须有大幅度的突破,提高电网友好性。

此外,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对降低成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整个行业需要围绕技术研发进行大量投入,政府和研究机构也应加大对研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会代表建议,在这方面,中国应当学习德国、丹麦的经验,投资建设支撑风电产业发展的科创中心、试验中心、检测中心,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新形势、新起点,风电既需在行業内携手合作,也要与其他能源行业开展紧密协作,实现跨界“破圈”。

猜你喜欢
风电新能源能源
考虑故障相关性的风电机组维修策略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丰富的能源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千亿级海上风电市场加速启动
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状况
风电十大富豪身价调查
绿色新能源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