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2020-04-19 08:54丁舒
数学大世界·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重要性有效性

丁舒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学科,有时候学生难以直观、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这说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掌握,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 既然动手实踐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很重要,那么本文就将研究如何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重要性;有效性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理解、内化新知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学方式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进步,目前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以操作启迪智慧、灵动思维,实现学生在数学中获得良好发展。

既然动手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一、规范操作常规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规范操作常规,包括学具的选取及运用工具的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操作学具、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1.操作前

(1)教师应至少提前一天告诉学生应做哪些准备。例如,在为了学习图形选取与制作学具时,为了能让孩子们的学习更有效、更有乐趣,需要准备以下学具:①一张A4纸,为长方形;②以A4纸的宽为边长准备一张正方形;③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④一个底为20厘米、高为10厘米的标准等腰三角形。

(2)把学具放到指定位置,操作中轻拿轻放,不乱摆,结束后整理学具,不乱扔。

(3)能认真听清楚操作要求或自己想好操作步骤,知道“ 怎么做”。

(4)跟孩子做好约定,在操作的时候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随便乱说话。

2.操作中

在操作的时候,教师应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小木棒摆出图形,然后让学生用算式表示自己用了几根小木棒。学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如 3+3+4、5+4+3+3 等。问题在于很多学生在操作时摆出的不是同一种图形,主要原因是学生来按照操作要求摆图形,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及时提醒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3.操作后

“千金难买回头看”。在操作结束后,除了与孩子交流分析操作结果,对操作的过程进行回顾与分析也特别珍贵。学生能结合自己的操作活动,综合复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论,并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把握操作契机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亲自探索和操作实践。只有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使动手操作成为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1.在概念教学时组织实践操作。例如第一次建立体积、体积单位等概念时,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在教学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时组织实践操作。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的内容时,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 “少”就减的思维定势。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就可以知道求小数用减法,求大数用加法,从而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3.在教学推导公式和法则时组织实践操作。小学生获得知识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操作中,学生经历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 ”当学生无法说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操作:把13、14、15、16、17、1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为什么只余1、2、3根,不余更多呢 ?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如果剩4根及以上,还可以再分,只有剩的比4根少,才不能再分,从而理解了“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构建操作模式

构建合理的操作模式,能够使动手操作更加有效。现探讨以下三种操作模式:

1.示范性操作模式。课上教师先进行示范性操作,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学生尝试操作。

例如,教学一年级“加减混合”时,遇到这样一道题:小猴子摘了5个桃,吃掉了3个,又摘了8个,现在还有多少个桃?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把枯燥的数字计算演示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计算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2.探究性操作。教师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继而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同桌交流、总结回顾、描述操作过程。

例如,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动手操作,感知算理;第二层次,沟通操作过程和竖式计算的内在联系,直观操作与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相结合,引导实现从算理到算法的过渡。

3.验证性操作。引导学生结合经验、提出猜想,然后动手操作、验证结论,最后总结回顾、描述过程。

例如,在教学“1平方米=( )平方厘米”时,可以引导学生猜想,然后通过画图验证自己的猜想。

总之,动手操作既是学生参与学习、融入课堂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熟悉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数学课堂彰显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顾长明.做中学:在“动手”与“动脑”间追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8):30-33.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重要性有效性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